十二、十三世纪,甘肃省陇中等地是宋、西夏、金、蒙古政权角逐的舞台。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乱世中,漳县盐川(今盐井)走出了一个庞大的豪强势力集团,这就是汪世显家族。在元代,这个家族先后出了“三王十公”,到明中叶时,这个家族有三十多人被《元史》、《明史》等史籍所记述。可谓是名震元明两朝。
汪世显家族墓位于甘肃漳县城东南2公里的徐家坪东坡地,约建于蒙古乃马真后癸卯年(1243),止于明万历丙辰年(1616),历经14代,计三百六十余载。汪氏墓群是我国保存完整且比较少有的家族元墓群,是我国最大元墓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为“海内之最”元墓群。
出土文物丰富精美,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漳县文化馆清理的18座墓中共出土随葬物595件。甘肃省博物馆清理的七座元墓,随葬器物共181件,其中一级品就有21件,从级别即可看出这批文物的价值。

1.元代玻璃莲花托盏,国宝级,全国仅此一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括盏和托各一件,为晋蓝色玻璃制成,宛如蓝色夜幕下一朵盛开的睡莲。其器型较大,制作精巧,完整成套,造型华美,色彩艳丽而高贵,是迄今出土较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为元代玻璃器皿中的稀世珍品,也是甘肃省博物馆珍藏的一件国宝级的文物。
2.官窑粉青釉多棱直颈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土两件官窑粉青釉多棱直颈瓶,被视为汪氏家族墓最珍贵的两件藏品,现在分别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与漳县博物馆。70年代,前故宫博物院瓷器研究专家耿宝昌先生在甘肃考察时,看到这两件直颈瓶,鉴定它们出自南宋官窑。
3.釉里红高足杯

釉里红的烧制工艺相当复杂,温度火侯不易掌握,因此许多釉里红颜色带灰,21号墓出土的釉里红高足杯釉色纯正,器形完美。

4.钧窑碗

5.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纹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瓷器汪氏家族墓共出土陶器200余件,以泥质灰陶为主,器形有罐、盒、盆、瓶、香炉、皈依罐、陶俑与其他生活用具等。

1. 陶俑

中国出土的元代陶俑总量非常稀少,汪氏家族墓出土的陶俑装扮貌似侍者,十分具有元代陶俑的特色。

2.灰陶皈依罐

26号墓出土的灰陶皈依罐,是骨灰罐,从唐代开始出现此种器形,后来江西地区也出现了大量此种造型的永清瓷器。此件通高62厘米,口径11厘米,上有宝珠顶盖,罐体呈钵形,下托莲花须弥座,罐体施朱色,现在绝大部分颜色已脱落,肩部及腹部均饰有联珠附加堆纹。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丝织品大小共计50余件,包含帽、衣、裙、衫、袍、袄、带、裤、鞋等,还有荷包、口袋、手帕、枕头等日用品。

1. 铭旌

1号墓出土了一件写有“故考镇国上将军征西都元帅汪公灵柩”的铭旌,全长347厘米,宽55.5厘米,底部为黄色,上以白粉书写文字。在河西地区,从汉代以来一直都有以铭旌盖棺的风俗。

2.纱面竹胎钹笠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竹编而成,外层包裹纱布。帽高9.2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35厘米。帽子共有三层,内层为茶色织物,中层以细竹篾编成,外层罩以黑色纱布,帽顶饰有质地、形状各异的珠玉一串共31粒,以及一绺黑色毛发。

3.罟罟gǔ冠

汪氏家族墓出土的罟罟冠是元代已婚蒙古妇女的一种独特冠制,内层由竹编编成,外层裹上织物。
这座家族墓葬有明确纪年,有大量珍贵文物,有家史记载,墓主又是元、明时期的上层阶级,对它的深入调查,可填补历史记载汪古族的生活、历史、活动范围等的不足,对研究元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