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茨威格曾说过“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维多利亚女王从诞生的那一刻起,这个沉重的使命就打破了她的人生。

作为国王,她规避了当权者的谋略治国,巧妙地凭借女性的直觉和情感,通过自己的姿态和仪式在政治权力中保留自己的影响,让自己的女性特质成为君主制所需,缔造了“日不落帝国”的富庶与繁荣,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人民的爱戴。

但是作为女儿、妻子维多利亚又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内心,去做情非所愿的事情,以顺应社会对女性的种种要求。而作为母亲,她却又活得自私而霸道。

所幸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经历了诸多的艰难岁月,在老年时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成为了个性十足而又令人敬佩的自己。

维多利亚女王一生经历的事情很多,作者露西沃斯利作为英国历史学家,从她谙熟的历史事件中删繁就简,选取了女王几个不同的生活片段去透视她的一生,讲述她的故事,把一个功绩卓著而又内心矛盾重重的女王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活,近距离地审视她,了解她。

01

生而为王,艰辛成长

在19世纪的温莎城堡里乔治三世国王上了年纪,他的七个儿子中只有作为摄政王的长子威尔士亲王有一个女儿夏洛特公主,其他的儿子都没有合法的子嗣。

但是乔治国王这个唯一的合法孙辈,也是唯一的王位合法继承人夏洛特公主却在分娩时去世了,这便中断了王室血脉的延续,使威尔士亲王之后无人继承王位,造成了王位继承的危机。

于是乔治国王的未婚儿子们便开始物色合适的结婚对象。乔治的四儿子肯特公爵爱德华和科堡家族的维克多丽闪婚并相爱,很快就生育出一个女儿,取名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作为最有可能继承王位的子嗣,她的父母自知任重而道远,他们殚精竭虑地为这位未来的女王筹谋策划,身体力行。

维多利亚的母亲不但坚持对女儿母乳喂养,还听从最新的科学建议给她接种了天花疫苗。使维多利亚在王宫的继承人中拔得头筹,在身体素质上领了先。

在维多利亚还不到一岁的时候,她父亲爱德华就因感染风寒死去了,母亲维克多丽和父亲生前的好友兼仆人康罗伊便担起了培养女王的重任。

这些女王的培养者们在肯辛顿宫紧闭的大门内对她极度的宠爱,使年幼的维多利亚形成了自私的个性。

于是家庭教师莱纯便成了照亮女王童年生活中的一道光,既缓解了这种谄媚的高压环境,也改变了女王的坏习惯,促进了她的成长。

早上,莱纯将维多利亚从床上抱起来,放在地毯上,让她自己穿袜子。这位严格的家庭教师使这个任性的女孩终于懂得了遵守规矩。

即使是每天的玩娃娃游戏,也是为了给她提供宫廷生活的训练。娃娃们的脚被楔子固定在一块长长的木板上,维多利亚在这块木板上排练宫廷接待,颁奖仪式,举行客厅活动和接见活动。这是为她今后在公众面前的社交活动做的准备。

不仅如此,维多利亚每天还要记录“良好行为手册”,在日记中承认自己犯过的各种“罪过”,并且对这些自私无礼的行为进行自我反省。这种对每天生活的任务性记录最终成为她终生的习惯。

维多利亚平时的阅读也以一些善恶分明、观点明确的故事为主,以便使她保持这种人生观,学会尊重仆人,相信自己。

于是维多利亚在学习贵族小姐所应接受的标准教育之外,又在莱纯的影响下具有了自己的特别之处。

维多利亚渐渐长大,她的母亲和康罗伊为了造就维多利亚在民众中的威望,提升她的影响力,频频让她出现在公众面前,使她没有任何独处的时间。这种巨大的压力就像一口大锅,慢慢煎熬着这位16岁的年轻公主。

她感到自己四面楚歌,无依无靠,于是情绪变得低迷,心情烦躁,性格也变得扭曲。维多利亚一病不起。

而她的母亲却认为她在装病,不但不关心和安慰她,反而和康罗伊一起利用她身体虚弱,无力反抗之机,威胁维多利亚给予他们特权。

维多利亚虽然顶住了压力,没有屈服。但是她对自己生病的心理暗示却越来越严重,以至于最后虚弱得都没法走出客厅和卧室。直到后来在医生的心理疗法和药物的配合下,维多利亚才逐渐康复。

“欲握玫瑰,必承其痛”。维多利亚在走向女王的路上,经过艰辛的跋涉,最终做好了接任王位的准备。

1837年6月20日,威廉四世驾崩,18岁的维多利亚登上了王位,成为了英国的女王。从今以后,她将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来赢得所有人的拥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主动求爱,甘居夫后

对于年轻的维多利亚女王来说,国事过于繁重,而她却形单影只,婚姻大事被提上了日程。读过大量浪漫小说的维多利亚,和许多心怀梦想的女孩一样,一心想要嫁一个她爱的人。

于是维多利亚就因为自己与阿尔伯特初见时没有心动的感觉,把婚事拖延了三年。可不管她如何逃避,三年后婚期还是如约而至。

1839年10月11日早上,阿尔伯特来拜见女王。维多利亚仔细地打量着眼前的阿尔伯特,他英俊挺拔的外表,成熟稳重的谈吐,今非昔比的风度使女王所有的厌恶和恐惧烟消云散,对阿尔伯特再见倾心。

而阿尔伯特却因为之前女王对婚事的拖延心生不满,自始至终态度都非常冷淡。这让维多利亚进退维谷,她在思考自己怎样做才能既展现出女孩应有的矜持,又能向心上人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时维多利亚作为女王的睿智果断、勇敢霸气的一面就在追爱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她先是用行动示爱,利用和阿尔伯特跳舞或者与他坐在一起说话的机会,赞美他身上所有的优点,演奏钢琴时,用脉脉含情的眼神注视着阿尔伯特。

然后她让莱纯传递信息,告诉阿尔伯特的侍从,她决定选阿尔伯特作为自己的丈夫,并要亲自向他求婚。

维多利亚让人通知阿尔伯特来到她的房间,用德语准备了一段求婚词向阿尔伯特告白,然后送给他一枚戒指。在女王的深情攻势下,阿尔伯特接受了女王的求婚。

女王大胆追爱,用勇气和智慧催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为了成全爱情,女王在婚后收起了手中的权杖,做起了丈夫背后贤惠的妻子。

无论是政治事务,还是家里的事情,她都对阿尔伯特言听计从。

阿尔伯特几乎包揽了所有的政务。他每天早上伏案替女王书写信件,以女王为借口对大臣实行问责制,亲力亲为,夜以继日地抄写文件。即使是接见大臣维多利亚也总是同阿尔伯特一起。

维多利亚为了让丈夫开心,她将每一封信,每一个公文箱的内容都告诉他,并且拿给他过目。就这样维多利亚成了名义上的女王,而阿尔伯特则成了无冕之王,实际在行使君主职能。

不仅政务如此,在家庭事务的管理上阿尔伯特也在行使着一家之主的权威。

每天早上8点钟,阿尔伯特准时叫维多利亚起床,检查他写好的信件;监督维多利亚控制自己的脾气,不轻易发火;指导维多利亚的穿衣方式,让女王按照他的喜好穿衣戴帽。

不仅如此,他还坚持让女王继续生儿育女,传承王室血脉。于是维多利亚忍受着多次怀孕的痛苦,在10年内接连产子,致使自己产后抑郁经常发作,却还要按照阿尔伯特的建议控制自己的脾气。

维多利亚女王总是把阿尔伯特的愿望放在首位,对他逆来顺受,做着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妻子。她不再是当初那个“倔强的小丫头”,方方面面都被彻底改变了。

也许维多利亚的改变有失一个女王的威严和魄力,但是恰好是她这种驾轻就熟的“普通感”,才能对一个不习惯女性当权的国家实行着统治。她凭借自己的特有方式,做着独一无二的“女王”。

03

善用慈悲,巧妙安抚

维多利亚作为女王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她能够凭借女性的细腻情感,善用慈悲,巧妙安抚,不但使自己属国的落难王子感激涕零,无话可说,还使士兵和民众对她极力拥护,爱戴有加。

1854年8月,刚坐上王位没多久就被英国赶下台的印度王子杜利普辛格,来到维多利亚女王在怀特岛的奥斯本宫度假庄园访问。

维多利亚女王热情地接待了他,引导这位15岁的印度王子讲述他王国内的故事。让印度王子意识到在英国人占领印度之前,他的王国内正在进行着争夺王位的血腥杀戮,他的叔叔和两个弟弟已经相继死去。

如果王子没有远走他乡,一定也会在王位争夺中被杀害。而英国人占领印度后,把他带回英国对他全面同化,不是害了他,而是救了他。这让杜利普王子感觉到英国对于他的同化完全是出于好意,而忽略了英国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剥夺他的遗产和文化。

不仅如此,维多利亚还对这位落魄的王子充满了同情,表示她很乐意尽她所能帮助王子,对他以友相待,永远庇护他。

对于印度王子,维多利亚表达了自己的最真诚的善意。她把英国人从印度王宫里掠夺来的钻石,作为一个惊喜送给杜利普。

这颗被称为“光明之石”的钻石曾是杜利普幼年时戴在手臂上的东西,是他十分珍视的财产。而现在他为了表达自己对女王的感激之情,又恭敬地把钻石再一次赠给女王,以此赢得维多利亚的心。

维多利亚的做法让印度王子感觉她将王子赶下王位是拯救了他,使他不至于像他的亲人那样遭到杀害。这使维多利亚剥夺了王子的王位成了一件好事,既让女王感到心安理得,也使印度王子心怀感激。这不得不说是维多利亚运用慈悲外交的妙处。

维多利亚女王对于属国王子的慈悲感化成效非凡,而对于本国前线的士兵,女王则采用了安抚策略。

克里米亚战争恶化时,政府面临严峻的考验。阿尔伯特凭借智商编制了详尽的计划,鼓动外国军队支援英国人。但是这一举动却遭到了媒体的口诛笔伐。

而维多利亚使用的却是情商。她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亲自给阵亡家属写哀悼信、送别战士、迎接伤员、公开赞美军队并赠予礼物。她的这些行为非常普通,却触动了英国子民的内心,使她受到民众的拥护和欢迎。

库斯塔里战地医院的护士领队南丁格尔小姐就是得到女王馈赠的人。女王的做法是给南丁格尔写信对她表达谢意,派人送给她一个十字架的胸针,并在信中表达她对南丁格尔和斯库塔里病人的关怀。

这封信被南丁格尔誊抄多份,挂在病房里,很多士兵把信当成宝贵的财富保存起来,有的人则被感动得把信里的内容背下来。

维多利亚就这样以自己独特的女性化方式毫不费力地安抚了属国国君的敌对情绪,也使自己在本国中更受欢迎,成功地让她的子民感觉到了她对民众的在意。

04

为母霸道,专横自私

维多利亚善于对民众示好,而对她的儿女们却喜欢发号施令。在她的心目中,丈夫阿尔伯特永远排在第一位,而儿女们只能屈居第二位。这使她对儿女们严厉而又缺少耐心,给孩子们造成了难以驱散的紧张感。

维多利亚从来不站在儿女的位置思考,只是一味地对他们的不足表示失望和愤慨。作为长子的伯蒂对此感触最深。

伯蒂从小就不擅长学习,而是对时尚感兴趣。但是这却让维多利亚和丈夫无法接受,于是伯蒂做任何事情都会受到父母的否定和批评。

当伯蒂外出打猎时,维多利亚和丈夫都认为儿子不是真正对这项运动感兴趣,心思都用在他的穿着上。他们担心伯蒂永远不能胜任他的地位。

伯蒂上了大学以后喜欢音乐,结交上流社会的朋友,维多利亚就认为儿子不务正业,沉迷于享乐,非常生气。

特别是伯蒂和一个舞女被传出绯闻后,他的父亲阿尔伯特因为整日担心儿子的丑闻被曝光,变得神经错乱,近乎歇斯底里。

后来阿尔伯特病重去世,维多利亚认为是伯蒂的丑事让阿尔伯特忧心忡忡,导致了他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才使丈夫离开了自己。

从此以后,维多利亚对伯蒂满怀怨恨,她很少到儿子家里去,基本放弃了他,对他不管不顾。直到伯蒂患了伤寒病重,维多利亚看着躺在病床上的儿子,才意识到她依然爱着这个长子。

维多利亚对儿女们不但要求严格,还认为她的孩子们对她的陪伴和照顾是理所应当的。对于她未婚的女儿比阿特丽斯更是如此。

阿尔伯特死后,她将自己的大部分爱和依赖转而倾注在比阿特丽斯身上。等比阿特丽斯到了适婚年龄,维多利亚为了逃避女儿的婚事,将她与同龄人孤立开来,使比阿特丽斯变得忧郁,绝望,毫无自信。

她让女儿听从自己的命令,无偿做着如女仆般的工作,对女儿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管。

1884年比阿特丽斯27岁,她在陪母亲去德国参加路易斯王子的婚礼时,和亨利王子偷偷相爱。这让维多利亚非常震惊,指责他们没有事先寻求她的许可,是对她的重大欺骗。

维多利亚不能接受女儿婚后到普鲁士王宫生活。于是她就以比阿特丽斯永远不能离开母亲为理由,坚决不肯让他们订婚。

但是比阿特丽斯却意识到,这是她唯一摆脱母亲的机会,于是她倔强地坚持要嫁给亨利王子。维多利亚自从女儿宣布打算结婚那一刻起,就一直不肯跟女儿说话。她们仅有的交流都是在字条上进行的。

这对曾经非常亲近的母女疏远了将近七个月。直到亨利王子答应维多利亚放弃普鲁士军队的事业,婚后来英格兰与她同住,维多利亚才勉强同意了这桩婚事。

维多利亚是一个伟大的女王,却是一个糟糕的母亲。她专断独裁,反复无常,自私自利,使她的儿女们几乎一生都在想方设法摆脱她的控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孤独岁月,密友相伴

步入晚年的维多利亚,终于走出了亡夫的阴影,成为了真正的女王。但是身为女王,她其实是孤家寡人,没有地位相等的朋友,终生都觉得不能轻易信任他人。自从1861年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死后,苏格兰仆人约翰布朗成为了她的知己。

女王在阿尔伯特生前,就对约翰布朗印象深刻。1861年他们夫妇最后一次在巴尔莫勒尔停留时,布朗就表现得忠诚而又细心。她总是牵着女王的马,在户外侍奉女王,并且很会穿戴披肩和斗篷。这使布朗得到了女王的注意和赏识。

维多利亚不是把布朗当成一个普通的仆人,而是把他看作一个地位相等的朋友。布朗对女王来说是一种是实实在在的安慰,也是唯一一个能缓解她丧夫之痛的男人。

因为被宠爱,约翰布朗在女王面前享有特权。他不用遵守王室的繁文缛节,可以注视女王,与她交谈,并且还享有反抗女王,让女王做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特权。

比如,布朗可以用朋友的语气对女王说“小心,女人。”“这里很滑,扶着我的胳膊。”当他陪着女王去旷野郊游野餐时,他会自作主张地说“她不太喜欢喝茶,只需饼干和烈酒。”布朗嗜酒成瘾,维多利亚也不节制,他们经常开怀畅饮。

就这样维多利亚女王和布朗俨然成了坦然相对的朋友,而不是讲究等级尊卑的主仆。

18年来,他从没离开过女王一天,总是相伴左右。比起其他仆人,约翰布朗的陪伴更长久,更可靠。他一生对女王忠贞不二,让女王的情感有所依托,充满了自信。

可是维多利亚对布朗的宠信却对她的声誉造成了伤害。女王的儿女们也憎恨布朗享有的陪伴母亲的特权。

维多利亚根本无视这些流言诽谤,依然我行我素。然而约翰布朗却在1883年突然去世,结束了帮助女王恢复新生的使命。女王失去了她信任的人,又一次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维多利亚女王天生需要被爱,而所有爱她的人都一个个离她而去。幸运的是在女王登基50年的金禧庆典上,有一个叫卡里姆的印度年轻人得到了女王的青睐。

卡里姆24岁,相貌英俊,在伺候女王时灵巧细心,两年后从餐桌侍卫被提升为女王的私人秘书,后来被称为“蛮师”。他负责照看女王的公文箱、信件和文件,甚至还被女王特批拥有和其他绅士一同使用台球室的特权。

女王对卡里姆极尽宠爱。1897年春天,女王去法国南部度假,她不顾王公贵族们的反对,执意带着卡里姆。在火车上,卡里姆拥有自己的私人包厢。当法国总统上火车欢迎女王时,女王还郑重地将总统介绍给她的“蛮师”认识。

但是卡里姆的地位变化和拥有的特权也毫无例外地受到了王公贵族们的排挤和担忧,他们罗列了卡里姆的罪状,联起手来挽救女王的声誉。他们甚至威胁女王,如果她不停止对蛮师的狂热,就对全世界宣称女王疯了。

但是维多利亚女王却对那些位高权重的人的威吓和劝谏充耳不闻。她没有解雇卡里姆,只是发了一纸公文,严令他的王室内部人员不许再谈及这一痛苦的话题。

或许卡里姆“劣迹斑斑”,但是这些对维多利亚而言却无关紧要。和约翰布朗一样,卡里姆使这位悲伤的老妇人重获新生。在卡里姆的陪伴下,维多利亚经常出去走动,锻炼身体,让她在人生的最后10年里重新焕发了活力。

维多利亚女王就这样在情感和权利的牵绊中走过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维多利亚女王的一生创造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经历了个人生活的起起落落。她享尽非同寻常的特权,经历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体验着精彩纷呈的生活,却没有多少自己真正开心的日子。

她得到了女王的桂冠,但是这却没有造就她的人生,而是打破了她的人生。她在王室的陷阱里孤独地挣扎,既逃不掉自己的感情,也逃不掉自己的出身。

然而维多利亚女王却以自己特有的女性气质赋予了君主制新的含义,重塑了贵族对爱情和家庭生活的坚守和忠贞。

无论如何,她都通过自己的姿态和仪式,诠释了女王的含义,既主宰了一个时代,也影响了世世代代。

她没有庄严华贵的外表,却闪耀着魅力之光。作为一个安静的榜样,她以一种被动的方式,改变了其他女性的境遇。让人们看到女人完全可以做到和男人一样优秀。她们既可以忠实真实的自我,也可以炫酷地活成不一样的烟火。

无论是那个热爱跳舞的年轻公主,还是服饰黯淡的矮小老妪,亦或是功勋卓著的女王,她们都如日常生活中的你我,既有女人自己无比热爱的事业,也有无法割舍的爱人和家庭。

我们同样经历着人生的每个阶段,有时不得不违背内心,舍弃自己所爱来成全身边的人和事。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做到,当千帆阅尽,回望人生时,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已经成为了那个最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