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谁能想到,《乘风破浪的姐姐》成团夜前的最大浪花,竟是——请了18位明星嘉宾助阵,其中17位是男明星,且不乏陈赫这样的“劣迹”艺人。大多数“哥哥”在《浪姐》的舞台上唱跳着和姐姐主题毫不相关的歌舞,更是让人指责为纯蹭热度。

而成团夜的直播,让浪姐产生了最后一条大热搜——以宁静、黄龄为代表的姐姐们,被指“搞小团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很多文章直接以“宁静太娘们了”“女人在一起就是抱团撕逼”为标题。

各路场景几乎完全背离了节目初期打出的旗号,但还好有张雨绮的一段成团感言:

独立女性首先要有支配时间的能力。因为青春不长,皱纹会长。
要有一种能力,跟暴力和拳头说NO。因为不是所有人的婚姻都是幸福和完美的。
要有一种能力,把自己的才华展示出来。告诉那些以貌取人的人,智慧和美貌是可以并存的。
要有独立和敏锐的判断力。因为我要让我的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有童话般美好的故事,还有诱骗拐卖,和无尽的人身意外。
作为一个母亲,我要独立。因为我要告诉我的宝宝们,你妈我,不仅芳华绝代,还能乘风破浪。
巴黎不远,队也不长,你若敢爱,我陪四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我们邀请从头至尾看了浪姐成团夜直播的小伙伴们,一起聊聊这档综艺的力量与退守。

节目组:“我要我觉得”

其实,节目刚开播的时候,大家疯狂夸奖黄晓明卑微的时候,或许我就应当意识到,这次“爹味傲慢”的来源不是黄晓明而是节目组。因为节目组做一切决定的原因都是“ta觉得”。

或许放在别的节目,请陈赫和一大堆男嘉宾来节目都不会让人骂成这样。但是你《乘风破浪的姐姐》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让女性“直挂云帆,乘风破浪,打破“三十岁”刻板印象,打造新型女性综艺。然后你拒绝了李小璐(存疑),请来了陈赫。只是因为节目组觉得红花最终需要配绿叶才能修成直播夜正果?还是节目组要为了新节目为“哥哥”们疯狂造势?而这又是否真正思考了那些被“女性综艺”吸引来的受众的想法?

● 抵制陈赫上乘风破浪的姐姐引起讨论

节目热度最高的时候,或许是第一期,也是吸引我看这个节目的动力。所有姐姐“任性自由、光芒万丈”,姐姐们表演完毕各类观点冲突和碰撞灵动鲜活。

当我们都以为一个女性向综艺的新时代到来的时候,节目组仿佛仅仅知道了这样能够获取流量,却完全不知如何将真正的展现女性力量。淘汰机制和现场观众投票引入这种完全讨受众喜欢但却飘忽不定的评判形式,让姐姐们逐渐知道“年轻”“燃”“活力”才是这个舞台的获胜方式。但这和节目最初想要传达的挖掘女团的多元性、撕掉它的固化标签完全背道而驰。

节目组觉得按照老一套仍旧可以获取“流量“和成功,可这究竟是顺应观众还是去引导观众呢?高喊着“女性力量”,却不在节目的基本结构上进行改变和调整,不管是钟丽缇、丁当还是阿朵这样个性鲜明姐姐的黯然离场,还是“少奶奶”黄圣依被规训的越来越“听话”、姐姐们只想挑选“炸裂舞台”的快歌都让整个节目变得越来越平庸。

直到最后让两组姐姐紧紧抱团不断pk,最后硬要拆散成团,也导致了宁静在直播夜大喊“我得了第一,但是我不想成团”和赛后的尴尬采访。

而这样,恰是因为节目组觉得这样传统但吸引流量和关注度的淘汰机制和老套流程能够吸引流量,可这究竟是顺应观众还是去引导观众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惠若琪等女排选手也出现在了成团夜,不过前期宣传被17个男嘉宾夺去了太多关注度。不少网友吐槽:邀请这么多男嘉宾,这是要维持“阴阳平衡”?

我觉得且不论节目组是不是真的拒绝李小璐、请了陈赫,单论这种“阴阳平衡”,好像是很多综艺的共同执念。

回想一些打着“兄弟情”的综艺,比如《奔跑吧》:唯一常驻女嘉宾Angelababy,飞行嘉宾王心凌、白百合、欧阳娜娜、关晓彤,《极限挑战》也是类似情况。

《浪姐》的成团见证官选择了黄晓明,其实也是对“两性观点冲突”的追求。大家都知道黄晓明之前已经成了“爹味”代名词,于是节目在剪辑中极尽展现“小明历险”“为姐姐们端茶倒水拉椅子”——瞧,在姐姐们面前,爹味小明也得乖乖听话。

我还不由想到了之前网传的新综艺《不服啊我的哥》策划海报:一档明显对标《浪姐》的中年男性版“乘风破浪”,拟邀嘉宾清一色男明星,拟邀证代表、飞行嘉宾全是女明星,并标出节目看点就是“两性观点冲突,搞话题”。

我更愿意乐观地看这种现象:也许观众期待看到性别之间的异同、它们的特征“置换”“融合”的可能性、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对于《姐姐》成团夜请一波男嘉宾这件事,换一种思路的话——如果关晓彤们是“兄弟情”综艺的点缀,那么陈赫们其实也可以看作“姐姐”综艺的点缀?

节目虽然叫“乘风破浪的姐姐”,打出独立女性的旗号,但为了迎合观众,仍然无法脱离“审美低龄化”、“舞台女团化”的固定标准。相反地,姐姐们的个性与特色都被压抑了。一套节目看下来,倒不如叫“夹缝中求生的姐姐”。

其实,姐姐们迎合节目组标准和观众喜好的现象,就是30+这个群体的女艺人迫不得已迎合市场的一个缩影。在这个生态空间里,性别和年龄就是原罪。目前,对于三四十岁的女演员来说,所能扮演的角色并不多,她们不得已而向下兼容,又会被观众吐槽装嫩,而适龄的角色往往缺乏打磨,禁不起推敲。很多中年女演员不得不转向文艺小众方向寻求出路。

● 图源:《送我上青云》

在中年男演员那边,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且不论其中形成的叔圈文化,仅仅是社会对于出轨、家暴男艺人的宽容程度就令人大跌眼镜。多年前陷入第三者风波的姚笛现在做慈善都要被人骂,而另一个当事人文章却仍然复出呼声不断。即使是在同一原则的事件上,男女演员所遭受的舆论压力差异程度之大,可见一斑。

因此,姐姐们是在什么样的夹缝中乘风破浪,也不难想象了。她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性别内部的年龄焦虑,还有更加严苛的社会要求,以及其所导致的资源的稀缺。

只是希望出现更多像浪姐这样的节目,不仅仅是呈现这样的现象,更要着力改善这样夹缝中的生存环境。就像张雨绮在成团之夜所讲:“作为独立女性,我们还要有一种能力,把自己的才华展示出来,让世界上用相貌来评定能力的人知道,智慧是可以和美貌并存的。”

看见有人说,白瞎了芒果会员,一档高开低走的节目,不知道节目组是不是最后想再冲一波热度,毕竟黑红也是红啦(我猜的)。

打着“女性力量”旗号的浪姐,本质上还是娱乐工业的产物,从制作方来说,它不是一次社会运动,也不是一场女权宣言。说白了,“女性力量”就是它的卖点,操纵节目走向的仍是商业逻辑,即如何能吸引更多的流量与资本入场。因此很难指望一档综艺节目能在性别议题的推动上走多远,或者说对于促进性别平等能有多大作用。

就好比冠名浪姐的护肤品广告商,还是在通过节目的各种植入不断地告诉你,对抗衰老的,不是你作为女性所拥有的珍贵而丰富的生命体验,而是精致的保养,是无懈可击的妆发,是期待已久的一句“你看起来一点也不像XX岁,年轻好多”。

所以在父权与资本双重枷锁下的浪姐能带来什么呢?它并没有打破我们对于女性可能性的想象,那些所谓的突破不过是扎着双马尾跳女团舞,即使前期有《兰花草》一类充满力量,独具风格的作品,在后期也慢慢变少,非主流审美的姐姐们也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可。

说到底,节目也只能是一档下饭综艺,制作、剧本、剪辑和种种工业流程已经将内容限定在那里了,真正有意义的,是从延伸出来的种种讨论和反思,或许这才是可以唤醒社会意识的东西。

浪姐

最后,我们再来“复习”一下第一期的文案吧:

整理 | 编辑部
图 | 网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