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本是一个无名氏,因此不需要承担责任。这样一来,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也就彻底消失。 —勒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罗冠军事件始末

这几天罗冠军事件反转之后又上了热搜 ,先盘点一下这起事件。

事件起于一名梁姓女子发布了一篇千字长文,血泪控诉自己的男朋友有多坏。

在文中,她称在两人第一次约会的时候,没有征得她的同意下,罗冠军强暴了她。但是考虑到这个男生一表人才,她就忍气吞声跟他维持了一段时间的恋爱关系。

在相处过程中,她渐渐发现自己的男友劣迹斑斑,不仅经常以工作为由去嫖娼,还发现他在大学期间就曾有强奸过别的女生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姓女子还表示:罗冠军手里有以前偷拍她的裸照,还告她名誉侵权,因为她曝光了罗冠军的全名,导致他被重庆富民银行开除了,要女孩赔偿他13万。

这篇文章发出之后,网络一片沸腾,无数网友以女生是弱者为由加入了声讨渣男的行列,该文章得到了40多万次的转发.

梁姓女子继续发布消息,并称为了打官司,花了2000万,买热搜花了几十万等等。

各大媒体也沸腾了,罗冠军被千夫所指,身份信息被扒光,不仅电话被打爆,甚至遭到威胁,还有人找出男方照片并冠上强奸犯之类的字眼在网上大肆散布。

在事件引起巨大波动男方罗冠军社会性死亡之后,女方却迅速清空了微博,此时罗冠军的反击到了,他针对指控一一反驳,并称女方律师主动寻求道歉和解,目前还在考虑是否和解。

然后女方律师回应称:只是和对方律师协商如果和解如何和解,但被对方误解为道歉澄清,删微博是为平息舆论,减少纷扰。

女方的微博现在已经改成请放过我的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件后续会怎么发展还未可知,在多方证据以及对于女方诸多言论中的弊病来看,女方大概率是有捏造事实,诬陷男方的迹象。

但在女方爆料之时,没拿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无数网友却信了这一面之词,舆论暴力使得男方三次搬家,换了三次工作,基本已经社会性死亡,哪怕就算事情彻底反转,到时肯定还会有人指着他的鼻子说:这不就是那个强奸犯嘛。

2

舆论暴力的背后是什么?

近几年,网络反转事件数不胜数,不论是这起罗冠军事件,还是此前的“春秋两不沾”事件,事件虽然反转,但舆论暴力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却无法挽回。

舆论暴力是什么呢?舆论暴力是指:使用网络方式侵犯他人隐私给他人和亲属带来精神上伤害的群体性行为。

在当下的社交媒体上,基本上弱势群体一发声,都能得到舆论的支持,这好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你要是表现出质疑,基本上怼你的就是“XXX你开大号来”这种言论。

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这些事件都可以说是“沉默的螺旋”完美的案例展示了。

舆论暴力是群体性行为,而群体本是一个无名氏,因此不需要承担责任。这样一来,约束着个人的责任感也就彻底消失。

在勒庞的《乌合之众》中有一个理论:群体智商一定且永远是低于组成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人的智商的,且这种差距随着组成群体的每一个个体的智商的增高会越拉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他也提成了另一种观点:一个社会的高等教育普及度越高,对社会本身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好事,甚至可能对社会生产有阻碍作用。因为无知而引起的“盲从”最可怕的一点,不在于很多人跟着少数人做不理智的事情,而在于对那些“不盲从”的人产生强烈的排斥。

简单点来说就是当多数人都在做某种行为时,拒绝做这种行为的人就会遭受很大的压力,甚至遭受侮辱和迫害。那些本来犹豫不定的人体,会因为避免遭受迫害,而选择“盲从”。

舆论暴力的背后是什么?是同情弱者的惯性思维,是在不清楚事实真相的情况下,被人煽动被人利用,毫无保留的去支持谎言,用舆论暴力去对待当事人,同时还去迫害那些质疑的人。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网上冲浪的年代,舆论暴力是很可怕的,你以为你一句不负责的话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不大,可你哪知道,一个人一口唾沫也能把人淹死啊。

我们应当永远保持质疑,不轻易站队。

别一看到事件发生就开始同情弱者,别一看到无良媒体的报道就被煽动,别站在道德制高点不看清事实的情况下就开始抨击他人。

你的同情心,你的朴素的正义感应该要用在正确的地方,而不是成为某些人手中的枪,打在无辜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