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就其规模来说,只能算是抗一次中等规模的战役 。但南京是中国的首都,所以南京保卫战的象征意义非常大。再加上战后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所以这一战役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从战略上来说,南京保卫战之前,蒋介石一直寄希望国际干预中日冲突。南京失陷后,蒋介石痛定思痛,开始坚定了立足自身、实施长期抗战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争初始,蒋介石的策略是“以战争为建设向导,以军事为外交后盾,一不宣战,只说自卫;二不迁移政府。“

但是,日军却并不配合委员长。在前线,日军部队达10万余人,并接连拿下了吴淞、宝山,中国军队全线撤守。蒋介石此时还想坚守上海,希望有国际调停的可能。

1937 年 10 月,国联决定 10 月 30 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会议,讨论中日冲突问题。兴奋的蒋介石通电全军,要求全体将士“于此时机表示我精神力量,以增加国际地位与友邦同情”,为布鲁塞尔会议调停中日冲突增加砝码。这才是蒋介石在淞沪全力抵抗日军的根本原因。

蒋介石将几十万精锐之师密集于长江南岸狭长地区内,死拼硬打,目的就是“打给外国人看”。但委员长这种做法,大量消耗了中国军队的有生力量,也让日军的战略转为歼灭国军之有生力量为主。

1937年11月5日拂晓,日本第10军在柳川平助指挥下,由舰队护送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之漕泾镇、全公亭、金丝娘桥等处突然登陆,包抄淞沪中国军队防线南方的背后。同时,日第16师团在中岛今朝吾指挥下在江苏太仓境内的白茆口登陆成功,前锋直指京沪铁路和公路,形成合拢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局面下,蒋介石于1937年11月8日晚下令进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队分两路退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由于指挥失控,大撤退演变成全面大溃退。日军在追击中轻松的越过了吴福线、锡澄线、乍嘉线和海嘉线一带坚固国防工事,国民政府首都南京门户大开,使得后来的南京保卫战已毫无意义。

为了稳定民心,蒋介石及国民政府高调宣传”死守南京“,给民众留下了政府一定会坚守南京、坚持抗战的印象。

实际上,当时负责南京防区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认为,我军新败之余,士气颇受打击,又无生力军增援,南京已不可守。大本营作战组组长刘斐也向蒋介石进言:“南京在长江弯曲部内,日军可由江面用海军封锁和炮击南京,截断我后方交通线,然后海陆空军协同攻击。南京是守不住的”。白崇禧也主张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国军主动退出南京,保留实力,以便机动打击敌人 。

但是蒋介石权衡再三,还是定下了“短期固守”的战略。因为蒋介石与这帮军人不同,他还是个政治家,要考虑政治影响。南京是中国的首都,首都保卫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国家形象及全国的民心 士气。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南京是我国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孙总理陵墓所在,如果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

蒋介石委派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同时也指示唐:“作短时间守城之望,不必将全部之基干部队,全部牺牲,须预为撤退之掩护。”

唐生智是北伐名将,也并不是饭桶。他手下虽有 13 个建制师加 15 个团,约 15 万人,但军队构成庞杂,武器装备落后,很多新兵都没有摸过枪,毫无军事知识,根本不是十万日军的对手。所以史学界一致认为,南京保卫战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没有打之前,就已注定是失败的。

但是,在南京保卫战中,国军还是显示出了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涌现出了无数英雄人物。仅日军第 6师团谷寿夫部队在进攻中华门的战斗中,中国守军就击毙日军230 名、击伤 日军1041 名。在光华门 、紫金山、杨坊山等地的战斗中,日军也吃了不少苦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的资料,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的战斗中共损失69400 人, 占参战人数的 68.5 %;但在日军进城后,许多放下武器的军人也遭到屠杀,所以中国军队的总损失在十万人以上。

南京保卫战历时18 天,除少数部队突围外,滞留在南京城的军人,群龙无首,被俘者数以万计。日军司令朝香宫鸠彦命令 “杀掉全部俘虏”。一些无法逃离南京的士兵,即使放下武器仍被日军杀害。

南京保卫战的惨败,与蒋介石的战略失误脱不了关系。蒋介石过分依赖国际社会,期待国际干预和幻想“和平调停”中日军事冲突,根本没有做好必要的战前准备。甚至在上海沦陷前,都没有组织人布置和组织南京战役的计划。

退一步说,蒋介石也知道南京守不住,但却没有疏散南京市民,反而出于稳定民心的需要,不断宣传死守南京,致使大批市民滞留南京,造成了后来三十万人命丧敌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