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大混乱时期,由于周天子失去了对天下的实际统治,各地诸侯纷纷崛起,彼此之间为了争夺资源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一时期虽然和周朝历史高度重合,但是两者间已然有了巨大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西周等级制度中,赵氏、魏氏和韩氏本是卿大夫

从春秋到战国的标志事件是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由于国内卿族乱斗,最终王室被消灭,笑到最后的赵氏、魏氏和韩氏向周天子求封,取得了诸侯的身份,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因此这三国也被称为"三晋"。

战国初期,三晋之间虽然也因为利益纠纷而互有摩擦,但是总体上三国还是比较团结的,在最强者魏国的带领和齐秦楚三国进行攻伐,不过随着桂陵之战后魏国国力衰弱,赵肃侯趁机带领赵国崛起,成为了三晋之主。

三家分晋

一、正统太子却遭兄弟夺权,最终消灭叛乱

赵肃侯,嬴姓赵氏,名语,是赵成侯赵种之子。赵成侯赵种在位时,将儿子赵语立为太子。作为赵国未来的接班人,太子语只要等父亲死后就可以顺利登上君位,继承父亲的政治遗产和家国大业,尤其是在赵国和魏国关系趋缓的局面下,大好未来正在向赵语招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肃侯影视形象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正统太子已然确立的前提下,,他的兄弟公子緤发起了叛乱,虽然最终公子緤作乱失败,但是也令赵国的前程蒙上了一层阴影。据《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中记载:

"二十四年,魏归我邯郸,与魏盟漳水上。秦攻我蔺。二十五年,成侯卒。公子緤与太子肃侯争立,緤败,亡奔韩。"

今日邯郸

从上述史料不难看出,赵肃侯之前,赵国实力非常一般,大本营邯郸甚至都都被魏国夺走,其羸弱程度可见一斑。由于赵氏之前遭遇了灭族危机,宗族人才和外部附属势力几乎凋零,幸亏天才赵武横空出世,挽大厦之将倾,保留了赵氏的火种,不过这也导致了从废墟上爬起的赵氏十分衰弱,在晋国六卿的斗争中落在下风。

赵武之后,赵氏终于出现了赵简子和赵襄子两位优秀的宗主,在他们的治理下,赵氏的实力蒸蒸日上,不过这种改变还不足以和经营时间旷日持久的老牌卿族比肩。作为具备丰富朝堂经验的优秀政治家,赵简子和赵襄子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赵襄子的执政特点就是听从其父赵简子的遗命),纵观二人一生,行事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夹在中行氏、范氏和智氏之间周旋。

赵简子像

为了巩固赵氏的基业,赵简子和赵襄子分别大力建设了晋阳和邯郸两座城池,这两城堪称赵氏的绝对基业和生存保障,在三家分晋前也基本是赵氏的全部势力。不过随着晋国被三晋瓜分,赵氏也因为消灭智氏有首功而分到了大片的新领土,极大地壮大了本国的实力,不过在领土大幅度扩大后,赵氏几代人中都没有出现像赵简子和赵襄子这种优秀的国君,其继承人因为能力有限,守成尚且略显艰难,自然无法和雄心勃勃的魏国相提并论,这也是战国初期赵国羸弱的根本原因。

二、胸怀强国大志,积极听从人才建议

这种局面在赵肃侯上位后,出现了巨大的改变,肃侯不仅胸怀抱负、具备开疆大志,更是愿意听从大臣的建议,寻找和学习治国良策据。一次,赵肃侯决定出去游玩一番,手下臣子却认为他因为游玩耽误了工作,向他提出了批评。据《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中记载:

"十六年,肃侯游大陵,出於鹿门,大戊午扣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肃侯下车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襄子雕像

除了听从本国大臣的建议,赵肃侯还积极投身到对外攻伐中,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咨询,他礼贤下士,十分尊重各国人才,听取并吸收他们的建议,提高自己对国家形势的判断,苏秦的合纵计划正是在他的推动下才得以顺利实施。据《史记·七十列传·苏秦列传》中记载:

"赵王曰:'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尝得闻社稷之长计也。今上客有意存天下,安诸侯寡人敬以国从'。"

笔者认为,正是赵肃侯为赵国做下了一番铺垫,才导致其子赵雍能在国内顺利推动胡服骑射改革,奠定了赵国崛起的重要基础。众所周知,赵武灵王赵雍是少年继位的代表人物,时年十五岁便成了战国七雄之一的掌舵人,在主少国疑的局面下,只要国内的各方势力有所异动,那么赵雍的君位必然岌岌可危。只要赵国出现内乱,不管最后谁成功荣登大典,都将大幅度削减国家的实力,赵四周环绕的虎狼之国随时有可能乘虚而入。

赵武灵王雕像

这种说法绝非危言耸听,事实上,在赵肃侯的葬礼上,秦、楚、燕、齐、魏五国各派精兵一万人前来赵国参加赵肃侯的葬礼,名为吊唁,实为示威。面对巨大的威胁,赵雍充分体会了其父亲多年经营的优势。肥义作为前朝元老、托孤重臣,始终为赵雍出谋划策,坚定了他以武力抗衡五国的决心。

除此之外,邯郸、代县、晋阳和上党在最短的时间内,集结起四支强力的骑兵部队,迅速在邯郸汇合,展示出了极高的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赵国的旧贵族群体也没有在此时勾结外部势力,始终紧密地团结在赵雍身边抵御外侮,确保了国内政坛的稳定,安稳了各方势力中的心怀鬼胎者。考虑到此时赵雍尚未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打造赵国,那么这些功劳自然要归功到赵肃侯的头上,其治国手段可见一斑。

三、戎马一生四处征战,扛起三晋大旗

除了治理国家的功绩之外,肃侯在对外征战上也不落下风。赵肃侯戎马一生,与诸侯几乎连年征战,在狼烟四起的战国兼并战争中,能够稳住局势,基本保全赵国的基业,可见赵肃侯绝非是简简单单的守成之君。据《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中记载:

"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十八年,齐、魏伐我,我决河水灌之,兵去。二十二年,张仪相秦。赵疵与秦战,败,秦杀疵河西,取我蔺、离石。二十三年,韩举与齐、魏战。"

赵境长城

随着老牌强国逐渐意识到新兴政权三晋的巨大威胁后,开始对三晋进行了战略反攻,由于三晋位于四战之地,四面八方受到巨大的压力。起初,魏国因为国力强盛而不停地对外攻伐,不过在吴起出走、武卒老去的局面下,魏国实力大幅衰弱,只能转为守势,于是赵肃侯迎难而上,顶替魏国扛起了三晋的领导大旗,维护着三晋的统一。

为何赵国可以成功成为三晋之主呢?这就要谈到当时复杂的天下局势了。战国七雄虽然彼此间乱战不断,很难形成绝对固定的盟友,但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其中有规律可循。笔者认为,每当某个国家遭到巨大危机时,都会向齐国寻求帮助,这是因为强大的齐国始终奉行着中原均势,不希望任何一个国家做大,让各方势力互相牵制,这对自身也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强大的魏武卒

魏国在战国初期凭借着李悝构想、吴起训练的超级精锐部队魏武卒,通过多场战争震慑住了周边国家,只有齐国因为远离魏地而没有感受到魏武卒的威力。不过随着魏国的触角越来越长,终于和齐国起了激烈的冲突,齐军在孙膑的带领下,先后在桂陵和马陵之战大败魏军,几乎消灭了全部魏武卒,致使魏国陷入衰败之中,无法继续统领三晋。不过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魏国虽然势衰,却仍为齐国等国所忌惮,因此吸引了大部分关注的目光,而赵国则趁势躲在魏国的阴影下迅速发展,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三晋之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国巅峰时期的疆域

结语

作为一个在位时间既不算长也不算短的国君,赵肃侯却幸运地见证了魏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三晋作为一个整体,彼此间利益息息相关,虽然是三国之实,但是其联系之紧密、历史渊源之复杂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诸侯国,尤其是在魏国乐于对外征战的局面下,赵国能完美协调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实属不易。

当魏国势力开始衰败时,赵肃侯又能展现出一个明君的基本素质,在魏国吸引了天下目光之际,他对内重用人才、听取谏言,对外敢于征讨、不落下风,在乱世之中悄然充斥了自己的势力,为其子赵雍树立了榜样,也为发起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以适应更大规模的兼并战争赢得宝贵的时间与空间。

赵肃侯堪称苏秦的伯乐之一

赵肃侯在位的后期,齐、秦等大国已经认识到魏国的一蹶不振与赵国的悄然崛起。赵国已经成为列强眼中钉,这已经不是赵肃侯今生所能左右。纵观其一生,还是值得肯定的,苏秦的合纵六国战略,就是在赵肃侯的大力支持下实现的,赵肃侯也因此成为了合纵长,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位国君是一位野心与能力兼具的有为之君。

参考文献:

《史记·三十世家·赵世家》

《史记·七十列传·苏秦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