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白酒历史很长,长到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石器时代的“僰人酿蒟酱”。四川的啤酒产业历史却很短,短到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不过就这短短的数十年时间里,四川啤酒从投石问路到一家独大,从百花齐放到痛苦转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蜀之地的千年酿酒史

巴蜀地区的白酒历史很长,长到川酒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酿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粮食酒,彼时的僰人酿蒟酱有“酿酒三千年,僰人开先河”的说法。所谓“蒟酱”就是白酒,僰人主要活动区域为珙县(今四川省宜宾市辖县)。所以说川人是世上最早开始酿酒的也不是一句玩笑话。

如果说“僰人酿蒟酱”还是一种推测,那么“川酒兴于汉代”这个说法则是有“三星堆”做详实的佐证。大量距今3000年前至3500年前的陶酒器横空出世,从酿造、贮藏到饮用的酒器一应俱全。

无论是唐宋还是元明,乃至清以至近代,巴蜀之地的酿酒业一直都是全国执牛耳者。北宋中期当朝者曾在成都设立二十八处“酒务”,统制酒业事务。每年征收酒税高达40万贯,位居全国税收之首;而到了南宋时代巴蜀地区的酒税更是高达690万贯。

时间来到清代,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川酒品牌大多出自这个时期。根据傅崇矩所著的《成都通览》统计,清末成都全城有大曲酒烧坊12家、经营“糟坊”的商号50家,卖酒的“酒坊”496家。酒类品种更是数不胜数,除了常见的白老酒、大曲酒、烧酒以外,还有毛酒、桂花酒、玉兰酒、香元酒、玫瑰酒、竹叶青、青果酒等十多个品种。

四川啤酒的诞生

看到这里问题就来了,从汉代起至清代这几千年的时间里,巴蜀地区的酒业里有啤酒的身影吗?答案是否定的。时间要一直走到民国前后,四川才能看到啤酒的身影。这时候能喝上啤酒的人都是凤毛麟角,非等闲之辈不要说喝到,就是听都不会听过“啤酒”这个名字。

其实不仅是四川地区,当时整个中国和啤酒打过交道的人也少之又少。

目前最早关于中国人接触到啤酒的记载是美国人威廉·C·亨特留下的。这个人曾在广州一带工作,在其一本名为《旧中国杂记》的回忆录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与中国朋友一起吃饭,这顿饭上就出现了啤酒。吃完饭之后,他的中国朋友还向他询问了啤酒的制作工艺。这则故事说明,在19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中国人知道啤酒的存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个时候的国人喝了几千年味道醇厚的白酒,能喝惯啤酒的味道吗?根据史料记载,最早记录下啤酒口感的中国人是一位叫做张德彝的晚清旗人。他在1866年的时候跟随“中国第一个跨出国门的官员”斌椿出访欧洲,在比利时喝到了当地产的啤酒。那么被他们称为“必耳酒”的啤酒是什么味道呢?我们在张德彝所著的《航海述奇》中找到了答案。

“其色黄,味极苦,容半斤许,有酒无肴,各饮三杯”。“味极苦”三个字大概就能准确道出当时国人喝啤酒的感受。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啤酒厂又是何时何地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说法不一,有些史料认为是创建于1914年的东三省啤酒厂(另说是1904年),有些说法认为是1904年建于黑龙江省尚志市的中东啤酒厂。

不管怎么说,在20世纪初期中国的啤酒产业终于有了开端。那么四川地区的啤酒产业又是何时开启呢?根据资料记载,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四川地区已经有了啤酒厂。在这之前,整个川酒市场皆以白酒为主。

川酒产业在50年代末期已经呈遍地开花的模样,这和当时的时局有莫大的关系。在那个大生产运动的年代里,在“全民大办”的风潮下,一大批小酒厂兴起。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轻工业部投资了100万元,在重庆市沙坪坝修建了四川第一家啤酒生产企业——重庆啤酒厂。这时候啤酒产业才正式出现在川酒这个大家庭里。

后来我们熟知的川酒品牌重庆啤酒、山城啤酒都出自这里。时间来到70年代后期,这时候国家提出了一个叫做“挖潜改造”的方针。这个方针落到四川啤酒产业身上就是开启了重庆啤酒厂的改造。这一改造重庆啤酒厂的产能直接翻了五倍,年产量可以达到5000吨。

这一时期还新建了几个啤酒厂。一个是渡口啤酒厂,这个名称或许听起来有点陌生,它就是后来的攀枝花啤酒厂。攀枝花啤酒厂是四川省建成的第二家啤酒厂,年产啤酒设计能力在三万吨以上,足足是改建后的重庆啤酒厂产量的六倍。

攀枝花啤酒厂的生产线颇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它引进的是罗马尼亚和中日合作生产的三菱重工啤酒灌装生产线。攀枝花啤酒厂当时生产的啤酒品牌叫做“金江啤酒”。

那么这个如朝阳般的后起之秀命运如何呢?13年后他与重庆啤酒合资经营,五年后的2003年正式成为重庆啤酒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全资子公司。这一时期还有一个有趣的事情。根据《四川省志》上的记载,生产白酒的全兴酒厂在这个时期新建了啤酒分厂。没错,就是出全兴大曲的那个酒厂。不过关于这个啤酒分厂的资料极少,很多资料上只有短短一句话,也不知道这个啤酒分厂后来的命运如何。

“川酒热”浪潮,川酒啤酒遍地开花

时间再往后走,我们来到了改革开放时期。这个时期川酒可谓是彻底“解放生产力”了。一来是这个时期四川农业大丰收,粮食市场开放,酿酒所需要的原料充足,白酒供应也取消票证。二来是白酒的敞开供应引发了“川酒热”浪潮,这一来也间接地让啤酒需求激增。

在这个大背景下,四川地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办酒厂。在“食品工业大家办,大发展”的口号下,各类大小酒厂又纷纷拔地而起。

这一时期四川省的啤酒厂由1979年的3个猛增到19个。新建了年产万吨以上的成都、万县、宜宾、南部、自贡、绵阳、峨眉等啤酒厂。许多我们熟知的啤酒品牌都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其中又以绵阳啤酒厂的亚太啤酒风头最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如同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一样,啤酒产业在发展初期也十分喜欢借鉴国外的生产经验。的确,借鉴国外的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能极大地缩短我们啤酒产业的发展进程。但是这一剂大补的猛药吃下去有没有副作用呢?或许当时没有人能看那么远,或许我们国家的汽车工业已经提前预示了。

这一时期有一个不可不提的合资啤酒厂。当时什邡啤酒厂率先与外资合作,逐步建成年产10万吨规模的啤酒生产企业——蓝剑啤酒集团。川酒自古以来就是巴蜀地区重要的赋税来源之一,到了这个时期也不例外。1994年省政府有一个“8+5”工程计划,计划里有9家食品企业:五粮液酒厂、泸州老窖曲酒厂、剑南春酒厂、全兴酒厂、郎酒厂、沱牌曲酒厂、蓝剑啤酒厂、重庆啤酒厂、亚太啤酒厂。九家食品企业全是酒类企业,啤酒厂也占了三席。

不过一直顺风顺水的川酒行业在1997年经历了一次大变故。这一年重庆直辖市设立,原来的重庆市及涪陵市、永川地区、万县地区和黔江地区都从四川行政区划中划出。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四川省的白酒生产能力减少11%,啤酒减少39.6%。重庆啤酒也逐渐淡出了四川人的酒桌。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对于成都人无比重要的啤酒厂正在修建。1983年成都啤酒厂在一环路南四段,肖家河附近拔地而起。根据资料记载,当时成都啤酒厂从德国、罗马尼亚引进了3条啤酒灌装线,采用微机控制的露天发酵工序等先进技术。成都啤酒厂生产的雪涛、果乐还有经典的绿叶啤酒成了一代成都人的回忆。

后来成都啤酒厂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先是在1996年并入了新都啤酒厂,组建了成都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这时候的成都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还是生产“绿叶”和“五星”两个牌子的啤酒。这时候绿叶在四川地区的市场占有率还是相当高。两年之后成都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又与蓝剑饮品集团联合,成立了蓝剑集团成都啤酒有限公司。这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再过两年,成都啤酒厂就会销声匿迹。

2000年初,原成都啤酒厂的70多亩土地就被蓝剑集团进行整体转让,被蓝光买下之后修建成了现在的罗马假日广场。从这时候起曾经风靡全省的成都啤酒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迈入转型期,四川啤酒略显“动荡”

时间来到21世纪,啤酒产业在经历了百花齐放的年代后,又开始了漫长的转型之路。这时候四川的白酒和啤酒行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态势。以6个国家名酒企业为主体的四川白酒,已成为四川食品工业的半壁江山,最显著的印证就是其利税总额约占食品工业利税的八成。

再反观啤酒行业却充满了动荡不安。在经过了多次联合、兼并、整合之后,1994年14家啤酒厂联合组建了四川蓝剑啤酒集团公司。这时候的蓝剑啤酒在四川啤酒产业已然是一家独大的局面,蓝剑、绿剑、红剑等经典啤酒品牌几乎垄断了一代人的回忆。

哪曾想在2001年的时候原本处于绝对优势的蓝剑集团与华润集团进行了整合,同时省内还有13家大小啤酒厂被整合进了这个联合体,最终形成了年生产能力达150万吨的华润雪花啤酒四川区域公司。这个庞大的联合体产量占据四川啤酒份额八成以上。

至此,四川啤酒生产彻底实现了集团化,成为了一个势不可挡的庞然大物。这样的整合是百利无一害的大趋势,唯一遗憾的便是绿叶、雪涛、强生、星星、玉蝶、双桂这些我们熟知的啤酒品牌逐渐淡出了川人的酒桌。这一发展的进程和当年的“中国建材”整合中国水泥产业何其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四川啤酒产业的发展进程,技术和资金几乎全程影响了整个进程,市场因素倒是排到了后几位。四川啤酒在50年代起步的时候,技术因素在发展进程中占了绝对位置。从开始使用的普通碳钢敞口锅糖化、小型沥青水泥池发酵、地板式麦芽发芽及手工灌装等原始落后的技术与装备,在80年代啤酒生产普遍使用了大容量不锈钢糖化锅、露天大罐发酵、高效萨拉丁麦芽发芽箱,引进国外自动灌装机等现代生产设备和技术,并逐步推广喷雾浸麦、加酶糖化、一罐法发酵等新工艺,自立研究开发纯生啤酒等新产品。

随着产量能满足市场需求,从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之后,资金就成为了四川啤酒产业的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伴随着各种资金的进入,四川啤酒行业不可避免地进行了多次联合、兼并、整合,才形成了如今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