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东汉末年,天下混乱,汉武帝开始的国家人才选拔体系,举孝廉的察举制名存实亡,曹丕在陈群的建议下,于州郡设立中正来进行人才选拔,将潜在候选者分为九等录用,开启了新的人才选拔系统,这就是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这项制度历经四百年,直到隋朝才被科举制度取代。制度施行的年代,实际为中央政权分崩离析,门阀并起的年代,这中间是有着深刻的因果关系的。

曹丕和曹植争夺曹魏政权的斗争也使得原本稳固的曹魏政治架构出现了裂缝,九品中正制正是曹丕和士族集团的和解,也是他对父亲曹操唯才是举政策不露声色的纠正。尽管他的本意是要中央把控人才选拔权,但是幼稚的制度和毫无监督的事实,反而让那些士族大佬们在本乡本土制度化的拥有了垄断人才选拔的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这所实施的政策实则不过是是鸠酒,让曹魏称帝得到了士人集团的默许,但是他让士人门阀化的举措事实上造成了阶级固化,而这种上下没有交流,政治生态一潭死水的状态是历史的倒退,也是魏晋在历史的长河中越来越疲弱的重要原因

一.察举制的破产和九品中正的产生

1.后期畸形的察举制

严格的讲,在汉朝那样的政治环境下,是不可能有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的,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大量的权贵集团插手孝廉的选拔,让完全依靠州郡长官个人鉴别的制度,成为了一场闹剧

士人们为了挤入国家官员的门槛,为了彰显自己的孝顺,在父母的身后事上大作文章,一时间以陪葬品的优厚来判断是否孝顺的社会风气风靡一时,这实际上和对长安官员的贿赂一起,成为了买官的实际举动之一了,同乡提携的体系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个世人集团拔地而起。

谋士为了争夺在主公前的话语权,甚至不惜牺牲整个团队的利益,袁绍集团颍川士人和汝南士人和河北士人错综复杂的关系,直接影响了北方的战略形势,士人们的浅薄,贪婪,毫不顾忌大局,和他们受到的儒家教育大相径庭。

2.九品中正制的产生

虽然陈群的奏折是官方运行九品中正制的象征,然而曹操早在寿章之战的时候,就临时在军中运行了军功评级制度,这也是曹魏集团军事实力迅速攀升的原因,他和军屯制度,方面大员人质抵押制度,州郡兵制度一起,成为了武功方面曹魏强大的主因。

九品中正制中正的选拔首选就是上品之人,简单的讲,高门第把控了地方人才的选拔,更可怕的是,他居然用本乡本土的士族来主持中正的工作,曹丕难道真的认为这些人会牺牲家族的利益来选拔为曹魏忠心的人才?

3.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意义

曹操是试图用唯才是举来压制士人集团的影响的,然而曹丕和曹植夺嫡对整个曹魏集团的撕裂,和曹丕可能对士人的许诺,造成了事实上中央集权的被削弱。而曹丕对汉朝正式的取代受到的微乎其微的反弹,也和他与世家大族的默契是分不开的。

简单的讲,曹丕制度性的牺牲了中央的权力,大大的团结了居心叵测的实力派,他用中央的本土人士来行使的权力,实在是打开了豪门大阀的潘多拉魔盒。

中正

本来可能没有地方根基的中央大员,家族化的把持了从地方到中央的权力,因为政权是人来掌控的,把握了人才的选拔就把握了政权的根本,特别是这样的权力经营受到的监督还是微乎其微的。

二.九品中正制于曹魏政权的确立所产生后果

1.阶级固化自此开始

客观的讲,士人集团由于掌握了奢侈品-知识,他们在魏晋的优越地位应该是被肯定的,然而士人集团毕竟在汉末还只是一个松散的结合体,他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乡土朋党虽然已经出现,他在中央政权,特别是军队掌控权面前还是无力的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本土的中正完全根据门第的高低来选拔人才,事实上这样的选拔就是后台的较量,利益的交换,中正们默契的在地方制造出一个个庞大的家族式的官僚集团,低门第的读书人,和汉朝的境遇大大的不同了,他们基本丧失了上升的通道,高门第士人的矛盾和低门第士人的矛盾超越了士人和平民间的矛盾,这种仇恨造成了深远的后果。

五胡乱华的时候,大批没有任何希望的士人投靠了异族,让他们汉人的心脏暂时停止跳动,去报复那些几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夺取他们前程的高门第士人。

2.曹魏初始的中央掌控力迅速下降

曹丕和士人集团妥协,出卖了关键的选拔人才利益,从而顺理成章的取得了汉家的江山,然而州郡兵制度和九品中正制联合起来产生的效果是惊人的,从中央到地方,从兵到粮,各个士人现在都更像是曹家的合作者了

这也是曹魏无论如何,也要牢牢的把各方面军司令抓在手中的原因,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魏那些功勋子弟很少为中央出头,固然有他们和司马家族更交好的因素,本身的野心,静观其变以图天下的想法,从钟会这些顶级士人说反就反的魄力可见一斑,而司马家对钟家的大逆不道只是象征性的惩罚,到底是念旧情还是忌惮钟家从中央到地方的实力,就更是耐人寻味了。

3.夏侯玄所作的最后挣扎

曹魏集团做为一个庞大的集团,并不是没有人看到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这种中正垄断人才选拔的行为,是对每个曹魏宗亲子弟核心权力的威胁。

夏侯玄提出的限制中正的权力,让中正只是负责品鉴,而不负责具体实施人才考核的举措,是曹魏制度性的自救,是将人才选拔再一次夺回手中的尝试,然而改革是失败的。

蜀汉间接的帮了夏侯玄的忙,王平的勇猛大大的帮助了司马懿,夏侯玄和曹爽企图借助胜利的战争,提高在军队中威望的举措失败了,他的政治影响力也再不能支撑对于九品中正制的改革,士族集团们笑到了最后。

三.曹魏的倒台与晋的软弱

1.高平陵之变

曹丕的行为说明,政治上饮鸠止渴是可怕的,曹魏在掌控力还强大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取悦士人,政治斗争中无节操的损害本阶级的利益是可怕的

九品中正制大大的加强了士人集团的力量,制度上他们掌握了人才上升所有的通道,至少文官集团是如此,曹魏在文治方面,莫名其妙的和几乎所有的大官僚都站在了对立面上,假如曹爽不是那么急躁,双方还可以虚与委蛇的共存下去,既然你急着夺权,你不仁也不要怪士人不义了。

司马懿军队中的权威,司马师对一支禁军的掌控,士人集团的默许,让文武方面,曹魏都丧失了最后的依仗,负责任的讲,即使曹爽睿智的无理由诛杀了司马全族,大概率发生的事情是北方内乱,而不是曹魏中兴,这就是制度性的破坏中央集权制度的威力所在,所谓覆水难收。

2.九品中正制度对后世历史深重的影响

门第从曹丕开始,成为了人一生下来的烙印,汉末的高门大族固然特权多多,却还能做到和低门第士人来往,甚至交友,九品中正制慢慢的把这扇大门关上了。上品无寒门,门阀的政治利益超越了国家的利益,晋到南北朝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都说明了这样的现象。

汉那种中央集权制的强大,莫名其妙的被从根本上削弱了,既然门第高过了才能,沉迷于玄学而不是治世的学问就是必然的社会风气了,上下脱节,阶级对立,门阀并起,中央疲敝,成为了从晋到隋的王朝特质。

结语:

曹丕出于篡汉的急迫,出于团结士人集团压制宗族内反对势力的需要,推出了九品中正制,这是属于中央权力对士人阶层的妥协,这一政策的实施也意味着在永远不可能停止的君权和臣权的斗争中,竖起了软弱的橄榄枝,让魏晋的中央统治力下降到了秦以后的冰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曹魏政权本身来说,只是稍微的露出一丝狰容,整个政权就被士人集团的代表连根拔起,彻底被打垮了。

在政治中坚定可能是最可贵的品质,在根本利益上的妥协,对整个阶级,甚至整个民族的伤害都是可怕的。没有九品中正制,哪怕内战,曹魏的精兵强将犹在,又何必如此的示弱于士人豪族。越害怕斗争,越以妥协求合作,就越是会斗争,越是危险,这是自古以来恒久不变的真理。

然而具体到人才选拔上,古代政权的本质确实也让他们难以找出本末兼顾的制度。只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赤裸裸的拿住本阶级的利益,模糊化其他事宜甚至挑唆别的阶级的敌对,才是帝王之道,曹操的儿子居然想不通其中的道理,实在是让人惋惜的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

《三国志》

《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