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期间各国的装甲部队中,各式各样的驱逐战车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战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坦克。驱逐战车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普遍采用的将反坦克炮安装在固定战斗室中的布局可以忽略炮架结构,有效节省了制作时间;除此之外,在制作时同一级别的驱逐战车成本要低于坦克,在相同承载能力的底盘上驱逐战车可以搭载更大口径的反坦克炮,这也是无论什么实力的国家都很喜欢制造和使用驱逐战车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整场战争中,纳粹德国是对驱逐战车最为青睐的国家,为了物尽其用,他们将战场上缴获以及德军自己退伍的老式坦克都改造成了驱逐战车,当然这些改造活动也有效减缓了德军双线作战的巨大压力,为前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二战后期,为了扭转战局,德国人开始制造一种超重型驱逐战车,设计人员将反坦克炮安装在了“虎王”坦克的底盘上,“猎虎式(Jagdtiger)”驱逐战车由此诞生了。“猎虎式”是整个二战时期投入战场最重量级的驱逐战车,也是有史以来正式投入量产的装甲作战车辆中最重的一种。

一、三号突击炮影响下诞生的“猎虎式”

作为二战期间德国生产数量最多的装甲车,三号突击炮对德军后来的武器射击有着深远的影响:三号突击炮在反坦克作战中的出色表现使纳粹军方高层决定利用德军当时装备的所有坦克底盘生产各种型号的驱逐战车,一系列外形酷似三号突击炮并拥有封闭式车体的战车出现了,这其中就包括“猎虎式”驱逐战车。“猎虎式”采用了固定炮塔结构,这使得战车可以装载更大口径的主炮,而且这样结构的炮塔在装配时所需要的机械构造并不复杂,在制作时可以有效减少用时和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2年春,德军最高统帅部要求设计一种承载PaK-44L 128mm口径火炮的驱逐战车,并将其作为反坦克的利器。在此前的一系列测试中这种火炮的威力和命中率都让军方高层感到满意,距离这种前所未有的驱逐战车问世仅剩一种适合的底盘,几个月之后,设计组制作了一个1:1还原的木制PaK-44L炮模型用于测试,他们发现最合适的就是“虎王”坦克的底盘。1943年秋,一辆装配了木制模型的“猎虎式”原型车接受了希特勒的检视并受到了他的肯定,随后不久,第一台使用“虎王”坦克底盘的全新驱逐战车驶出了制造出,并被命名为“猎虎”。

这种武器在实战中十分高效,如果切入战场的位置足够隐蔽的话,每台“猎虎”可以在一场战斗中轻易摧毁五辆以上敌军坦克,即使是在二战后期德军全线崩盘的情况下,一台重型驱逐战车依然可以抵挡盟军一支坦克先遣队的挺进;而在柏林郊外最后几场战役之中,这些驱逐战车给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如果不是“猎虎”本身存在一些设计上的硬伤的话,苏联人攻入元首地堡的时间可能会推迟相当一段时间。

二、“猎虎”战场的设计特点及缺陷

上文提到,“猎虎式”驱逐战车使用了“虎式”坦克的底盘,与之相匹配的是一个装载着PaK-44L 128mm反坦克炮的固定炮塔。而炮塔作为驱逐战车的核心自然受到了很好地保护——“猎虎”方形炮塔的正面装甲达到了惊人的250mm,这已经超出了当时绝大部分车载武器的击穿能力,而“猎虎”车身的厚度也达到了150mm,与“虎式”坦克相当。虽然这种战车主炮对敌方目标进行射击时的角度范围仅为10度,需要在战场上不时调整车体方向以更好瞄准敌人,但是厚重装甲搭配大口径主炮所带来的强大战斗力足以弥补这一小小的缺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猎虎”驱逐战车的测试和使用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了很多机械结构和技术设计上的硬伤,这些硬伤多是由71.7吨的超大车重和功率过小的发动机导致的。在1944年12月到次年1月的亚丁尔战役中,“猎虎式”首次出现在了战场上,由于前线缺乏维修车辆,姗姗来迟的“猎虎”战车需要自行行驶近百公里才能到达请求支援部队的所在之处。在行驶的过程中,这种外表充满力量感的战车却显露出了很多致命的缺陷——主动轮受损、发动机熄火、悬挂系统失灵等一系列故障让这支首次驶上战场信心满满的装甲支队被泼了一头冷水,虽然以“猎虎”34公里的时速3小时就可以抵达目的地,但对当时的驾驶员来说却好像过了一辈子。最终,苦苦等待支援的德军第17装甲师只看到了两台“猎虎”向他们缓缓驶来,而由于悬殊的数量差距,突入敌群的“猎虎”在消灭了盟军一辆M4 谢尔曼坦克之后没有坚持多久就被打成了一堆废铁。

德军一共订购了150台“猎虎式”驱逐战车,但最终只制造并服役了88台,这其中大部分都使用了亨舍尔公司研发的悬吊系统。这种悬吊系统不同于最早时曾经使用过的保时捷悬吊系统,在行驶时并不会产生履带的上下振动问题,并且具备重量较轻、节约制造时间、维护方便等优点。根据战后解密的一些德军内部文件显示,有小一半的“猎虎式”是在1945年刚开始的四个月中出厂的,这也就意味着这种超重型战车对这场战争的影响微乎其微;不过也有消息来源称,盟军对纳粹德国重要制造厂的空袭使得“猎虎式”制造过程中需要的重要零件得不到供应,再加上前线战事的紧张导致德军缺少将“猎虎”运往前线的车辆,因此在1945年2月之后“猎虎”的制造就彻底停止了。

三、“猎虎式”驱逐战车的利爪

“猎虎式”驱逐战车的武器标配是一门PaK-44L 128mm反坦克炮和一挺MG-34 7.92mm机枪,在实战之中,这门口径巨大的主炮给盟军带来了很大威胁。1941年起,东线战场上的苏军开始使用一种野战炮,其巨大的威力在阵地战时十分奏效,对付坦克时的效果也不错,德军高层因此向国内军工企业开启招标,鼓励他们设计一种拥有强大反坦克能力的火炮。为了充分利用当时已经建造好的生产线以减少制造时间和成本,德国人选择了128mm的口径,因为此前德军已经研发了好几种同一口径的火炮。在多家军火巨头的提案里,军方最终选择了克虏伯公司采用全新设计的方案:在作为野战炮使用时可以全方位回旋(后来被安装在固定炮塔中失去了这一优势),射击范围较大;与此同时还独具匠心地使用了螺式炮闩而不是德军火炮研发中最常见的楔形炮闩。

克虏伯公司的PaK-44L 128mm反坦克炮刚刚诞生就坐稳了当时世界最大最重反坦克炮的宝座,其炮管长达6.6米,战斗时全重在10吨左右,而其强大的威力也是德军在制造驱逐战车时选择它作为主炮的原因——盟军的测试结果表明这种反坦克炮可以在2km之外直接击穿M26坦克的正面装甲。作为“猎虎式”主炮的PaK-44L虽然在火力测试和实战中总体没有让人失望,但也凸显出了很多问题:该火炮采用了分离装药的设计,这就导致“猎虎式”战车的射击速率较低,因为这种装药方法需要两名士兵来分别装填弹体和弹药,效率较低;与此同时,这种主炮在开火的时候往往会产生大量烟雾,虽然因为较慢的装填速度这些烟雾并不会影响到驾驶员和炮手的视野,但极有可能暴露己方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5年4月初阻止盟军向柏林挺进的最后抵抗之中,德军装甲部队里的“猎虎式”驱逐战车迎来了其最后的辉煌。在劳芬附近,“猎虎式”对前进中的法国装甲部队进行了伏击,仓促应战的法国人在丢下数十辆M4坦克残骸之后迅速撤离了战场,在距离不远的施瓦本附近,“猎虎式”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然而当时的德国已经呈全线崩盘之势,战败的命运已经是板上钉钉了,这不是几种强力武器就可以改变的事情。5月初,眼看纳粹德国大势已去的德军653装甲营只能选择炸毁剩余的几台“猎虎式”并向盟军投降。根据战后的记录,除了最初服役时损失的几台之外,德军损失的“猎虎式”几乎都是被驾驶人员自己摧毁或丢弃的,这是因为燃料供给不足或者机械故障,而不是敌方攻击。

客观来讲,“猎虎式”驱逐战车是一款有着很多瑕疵的武器,德军的大投入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回报。虽然“猎虎式”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和出色的装甲防御能力一度曾经在战场上有过亮眼的表现,但是其层出不穷的机械故障和缓慢的行驶速度使得这种战车的优势很难在战场上体现出来,而它较高的制造成本和周期也导致这种战车的产量太少,几乎无法对战局产生影响。和纳粹晚期病入膏肓时“病急乱投医”催生出的多种武器一样,“猎虎式”匆匆诞生又匆匆落幕,如同军事装备史上的一颗流星一闪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