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的某天,我和三川忽然接到一个“近乎神秘”的探校邀请,地点是杭州,学校是云谷,对谈人是云谷小学部、初中部校长冯晨,要求是“什么都可以谈,但却不许报道”。

作为关注教育的媒体,我们早就知道云谷学校,知道这是一向热爱教育事业的马云,在2017年就宣布开始招生的一所学校。

可是,关于这所学校的真实面目,却很少见诸报端。

这让大家更加好奇了。

马云为什么要办一所学校?他会亲自担任校长吗?阿里花了多少钱?学校会建成什么样?是贵族学校吗?是精英学校吗?是国际学校吗?学费贵吗?请的是哪里的老师?用的是哪里的教材?学校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未来学生有哪些出路?只在杭州办吗?会全国连锁吗?有多少个家庭和孩子会因此受益?……

当然,我们接受了这个邀请,尽情畅谈,不做报道。

我问冯晨校长,为什么只交流,不发表呢?

她说,想真正实实在在地对教育做一些思考和探索,所以,才有了一个“前三年不宣传,修内功”的共识。

因为没有发表的压力,我们更像是朋友之间的一次放松而深入的恳谈。我们谈得非常坦诚,非常激动,非常尽兴——但是,也非常难受,因为我们必须要遵守承诺,不许公开报道,连和同事交流,也只能谈下自己的感受。

我说:我感觉,阿里是真正地在做教育;阿里不是想做一所高水平的学校,而是想探索一些经验,对中国教育产生影响;云谷无论做成什么样,这个经历,都会对中国的教育有借鉴的价值。

就这样,大半年过去了。

回顾这些时间的交流,我更感觉,这可能是目前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学校。

当初,刚刚采访完的兴奋劲儿过去之后,我们反而更冷静更客观地去看待云谷,看待云谷的教育——就像是酿一坛好酒,现在打开,酒香更加醇厚、浓郁。

云谷到底是一所什么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谷学校是马云倡导,由阿里巴巴合伙人出资创建的。

我们先从一个节点来看,2018年9月10日,马云宣布,将在一年后,阿里成立20周年之际,卸任董事局主席,回归教育事业,“重回课堂”。

这一天,是中国的教师节,也是马云的生日。或许,也是马云在教育上的“新生”。

正如他所说,这不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是“一个时代的开始”,将把更多的时间和财力都花在教育上,“我喜欢教育”,“做我热爱的事情会让我无比兴奋和幸福”。

我们再来从基因上看,鲜有人知的是,马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大学老师,1994年,他还当选过学校首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在做阿里的同时,他也一直在做教育的事情。比如,2014年,马云以个人名义成立马云公益基金会,重点关注乡村教育;同一年,马云与另外8名企业家发起成立 “湖畔大学”,致力于发现并训练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2017年,马云与阿里合伙人共同创建15年制的“云谷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希望能探索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是的,很多人都知道,马云,每天都梦想再去做老师,“自己在1995年定下自己2005年会回去做老师”——连他的名片上都印着“马云老师”。

马云当老师,是实实在在发自内心地想要从事教育事业。

▲2017年,马云和云谷学校的老师交流。

其实呢,阿里合伙人最早想做教育的时候,没有直接想要办一所学校,也考虑过收购一所学校。但是,后来觉得与其在一个既有的学校重新去改造,还不如从零开始,做一所新的学校——一张白纸,可以更好地去描绘。

云谷,就是一所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学校。

我们从马云一次在云谷和老师的交流谈话中对云谷的使命、理念、教学上的理解,来更加清晰云谷到底是一所什么学校:

其一,不是贵族学校。(云谷)不是要办贵族学校,今天中国不需要贵族学校;云谷不追求物质上的贵族学校,但是云谷的学生要有“贵族的素养和气质”。

其二,不是国际学校。云谷绝对不是一所“国际学校”,而是要成为“国际化学校”,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多会说一门外语并不能叫国际化,云谷的孩子重要的是要有国际化思考的能力。

我们要立足中国,着眼全球,探索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孩子从第一天就要开始学习、感受东西方文化,包容并蓄地接受东西方文化。

其三,不是小众学校。我们希望云谷做成“不一样”,但这并不是让这种“不一样”成为一个模板被全国复制,每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和独特之处,云谷要做的应该是分享。

未来,中国会有“云谷系”学校,但它绝不是一个标准,而是系列教学理念的参照。

其四,不是传统学校。云谷学校希望做一所创新型和探索型的学校,摸索出一套经验和方法,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做一些努力和尝试。

让学生多体验多尝试,多一些社会公益和环保意识,不是一味培养他们如何去应试。让他们有“三创”意识——创意性、创新能力、创造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五,不是拔尖学校。其使命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都真正成为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让他们阳光,让他们有正能量,让他们对未来有信心,还要让他们乐观地面对失败、面对挫折。

其六,不是唯成绩的学校。让每个学生都有一辈子想干的事,有想一直努力下去的方向,有健康的身心和体魄。

其七,不是只重视主科的学校。在课程上,音乐、美术和体育是必修课。通过音乐、美术和运动激发孩子的灵性,在孩子心里埋下文化的基础和种子。

其八,不是以升学率为指挥棒的学校。没有高考指挥棒和升学率,不是为了升学、就业去选择大学,而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按自身的兴趣和专长,放眼世界去挑选大学。

其九,不是培养“讲得好”的老师的学校。云谷的老师,我们独特的要求是必须懂得激发孩子的兴趣,点燃孩子内心的那一把火,培养孩子的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

其十,不是让家长帮写作业的学校。云谷的家长不是等孩子放学后在家帮孩子做数学、补语文,而是用一个小时时间陪孩子玩,玩什么不重要,孩子喜欢的是什么,家长就陪孩子玩什么。

云谷的标准学生(谷粒),是什么样儿的?

云谷把学生称为谷粒。

和很多追求成绩、追求升学率,掐尖所谓“学霸、牛娃”的精英学校相比,云谷学校显得很淡定从容,并没有在招生上,对英语、数学、语文等水平有一个硬性的指标。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是云谷学校的标准学生呢?

云谷有一个谷粒的画像,分成三个阶段:幼儿园时期、小学时期和初中时期。

云谷希望孩子在幼儿园毕业的时候是内心温暖、眼神明亮的精灵。

小学毕业的时候是舒展又明礼、好奇又专注的皮实小孩。

这里特别强调一个皮实,皮实就是耐挫,从他身体的角度来说要抗挫,能够野,不要那么不经风雨;从心理的角度也希望皮实、能抗挫,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身边的困难。好奇专注,是希望他眼神是明亮的,眼神明亮他才会好奇。

在描述云谷的孩子的时候,有一个很特别的词是“舒展”。孩子很舒展,自然地成长。他肢体很舒展,他的心灵很舒展,他的思维是不被束缚的。

希望云谷的孩子们可以一眼看出不太一样,他们在各种场合上落落大方、自信,这都体现在“舒展”上。

到初中,希望孩子们是善于合作、乐于探究、积极追梦的阳光少年。

他更有力量,他更自信,乐于追梦、积极追梦,这是云谷的培养目标。

在整个9年的学习过程里通过各种体验梳理出“我要什么”“我喜欢什么”“我适合什么”。 他已经开始呈现他的方向感,而不是那一个被安排、被要求的小孩。他已经树立了目标,愿意为了我这个目标去努力、去成长。

拥有自驱力的学生和老师

▲夏天,云谷的老师和小谷粒们一起走进天目森林王国, 记录、考察奇妙的自然世界。森林、星空、云海、萤火、飞鸟、独角仙......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成就感。

自驱力是云谷着重培养的能力之一。云谷认为,具有自驱力的孩子,才能够不断地自发地学习、成长,才能够适应来自未来的挑战。

那种力量不是被要求的,而是它自己生长的力量,每天都在拔节生长不停往上长,自己朝着这个想要的目标去奋斗的那种力量——这就是云谷最终想要实现的目标。

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驱力,云谷以学生为主体,去看见每个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美好,悦纳自己的不足,让孩子成长为完整、幸福的人。

与此同时,云谷认为,一所好的学校不在于硬件,而是在于老师,这个是最关键的。

每个老师都有自发向好的一面。只要能够看到他们的特点,肯定他们的努力,并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就会逐渐成长为一批敢于创新、乐观有趣的幸福老师。

因此,云谷也给了老师充分的自由与生长空间,让学校同时成为老师成长与发展的乐土。

云谷是怎样培养谷粒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届初中学院飞盘嘉年华圆满落幕。自己当教练布置战术、自己设计队服、解说、中场表演设计。

现在国际上对于面向未来的人应该具备哪些素养都有“素养图”,云谷在经过研究后,把自己认为的一个现代人面向未来最应该具备的素养抽离出来,作为培养学生的方向。

这些素养概括为两大核心品格、三大基本能力、三大关键能力。

两大核心品格:关爱与尊重、责任与担当

三大基本能力:多元识读、信息素养、健康素养

三大关键能力:学习与发展、合作与影响、探究与创新

云谷的教育者会定期开讨论会,讨论本学年/学期重点要落地的关键能力是什么,参照两大品格三大基本能力关键能力的培养目标,分拆到学科中,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去落地。这样使他们的培养目标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真正落实到点点滴滴的课堂中。

对未来的学习,云谷认为是跨学科的学习,他们一直在探索如何产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孩子的深度学习,从知识的培养走向高阶能力、高阶思维的培养。

高阶能力、高阶思维主要是在探究式学习中产生,所以云谷除了国家大纲课程,还特别开设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式学习)课程和DT(Design Thinking 设计思维)课程。PBL培养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DT培养的是创新力和创造力。

在这个课堂里,老师不再是布道者,而是一个设计者和组织者,退居幕后,由学生唱主角,自己去合作、探究、表达,老师只在旁边做记录,写观察。学生真正成为主力,走到台前,思维深度、探究能力、高阶思维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对于有教材约束的学校教育来说,PBL的痛点在于无法很好地把PBL主题选择跟本学期教材要求的教学内容目标相嫁接,很多教育者是感觉不到这个问题的。云谷去其他一些学校考察过,那里的学生白天上教材,下午做融合。

“太割裂了,是两张皮,学生太累了。”

云谷尝试的第一步就是把语文课、数学课减少,减掉的时间用来做融合课,把融合课程的时间往前排,放在核心的学习时间。

分科课程学的是知识、理解、运用,融合课程学的是探究、解决真实的问题,冯校长认为融合本身就是对语文、数学、艺术最好的一个学习。

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下,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经过9年在云谷的各种体验和浸润,云谷希望学生在初中毕业时有自己的方向感,能梳理出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为自己树立目标并愿意为目标努力。

云谷每年都有学术周,去年的第二届学术周上有一场“学生表达”,学生以TED演讲、脱口秀的形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有的是做app,有的是做公益网站。

学生们在分享自己的PBL学习经历时,有位外校老师提了一个犀利的互动问题,“你们一直在说PBL的好,有想过它会给你们带来的弊端吗?”

云谷的老师坐在下面看着学生们一点不怯场,轮番上去抢话筒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到非常自豪。回答的好不好不重要,这展示了学生们有强大的内心和自信。

能体现两年多教育沉淀痕迹的还有高年级孩子给低年级小朋友做玩具的故事。

云谷的DT课程是要求学生要做出真实的产品出来的。一次高年级的谷粒(云谷对学生的称呼)要给低年级谷粒做玩具,详细地来跟他们沟通交流,了解小谷粒的需求,最后真的自己动手做出来了一个很动人的成品。

不是颠覆创新,而是传承创新

不分年级混龄教学、自由选课、不考试不排名、项目式学习、反转课堂……创新学校的异军突起,让很多对传统教育颇有想法的家长感到兴奋和激动:这才是理想中的学校!希望孩子以后有机会上这样的学校。

但我们也知道,还有很多保持沉默和观望的家长,在内心自忖:这么个性的、颠覆式的教育,适合我们的国情吗?我们的孩子,一下子经历这么大的转变,能适应吗?

的确,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那么,面向未来,云谷的创新是什么创新?它是要颠覆教育,推倒一切重来吗?

云谷的创新是“有传承的创新”。

他们立足于中国的教育现状,试图在不改变现有的国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寻找到一条创新的教育之路。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尝试,找到一条可行、易行的教育改革之路,对中国的教育革新,产生一些影响。使得每一个中国的普通家庭,都能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

于是,就有了云谷,这所面向中国教育的、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学校。

云谷做的创新学校不是标新立异,把所有都推翻,为创新而创新。不能因为现在的教育出了问题就走到它的另一个极端去。教育是个古老行业,有很多东西已经被前人沉淀下来,不容颠覆,需要传承。

“教育是面对千家万户重大的事情,我们在创新路上非常谨慎,是小步迭代的创新。走向未来方向的路上有很小很小的改变,一点点变,变着变着10年20年就是一个大变。“

在云谷的课程体系中,课程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衔接的模块,由各门基础课程进行蜂窝状的延伸和连接。比如,数学/科学与技术这个大类下面,设置有数学、科学、机器人、STEAM、科学英语等。

而学生处于“蜂窝”的核心,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组合不同的模块。

也就是说,这些创新都是围绕“让每一位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使命的。

用国家大纲,人教版教材,采用创新的教学

既然是中国学校,用的就是国家大纲,上的就是国家课程,用的就是人教版教材。不一样的地方呢,是对教学方法、路径、形式、策略的创新。

“一样的课程可以上出不一样的容量深度,我们最不一样的是教法的不同”。

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举的对语文教学探索和迭代的例子。

云谷的语文是主题单元式大语文的概念——把教材中的篇目打散、顺序调整、重构,确定主题。以主题为点,延伸到课外,把符合主题的课外篇目也纳入教学中,使课内课外打通。

这是基于语文水平的提高更多是靠大量的课外阅读。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文课本中文章之间没有关联,一个学期读下来,学生课文读很透,而水平却没什么提高,于是云谷老师就有了把语文做成主题大单元的想法。

比如二年级语文课中有篇《黄山奇石》和西双版纳泼水节,组合其他描述祖国大好河山旅行关联的篇目一起,就是一个旅行主题。

“但这样的语文其实也是不够的”。

云谷作为中国学校,也在意中国传统文化,学校要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语文课作为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场域,承担着重要责任。

▲博物馆是云谷研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学习场景。根据探究学习的需要,孩子们可以在教室、操场、图书馆中学习,也可以走出校门,视社会为学校,走进美术馆、社区、博物馆……甚至在旅途中学习,凡“能”者皆可为师。当他们特别需要研究某种“物”时,博物馆特有的教育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所以除了课本线以外,我们还有根传统文化线。”

传统文化线是什么?

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特征,云谷有“字课”。字课不是教写字,而是让孩子知道汉字背后的文化和文化是怎么演变的。

一年级的字课架构在中国的古代神话故事上。从盘古开天、仓颉造字开始,把一年级部编版上学期的100个独体字,以神话故事来创建。例如大、人、天这些字符,都和盘古开天地有关,全都用盘古开天的神话故事来链接。

字课很有趣,孩子们都喜欢上。老师上课时前半堂还会特意穿上旗袍,给学生营造文化的场。

字课随后又做了个小小迭代:老师查阅大量资料、数据,参考《有趣的汉字》,对每个字进行考究,使“字”的科学性上有一点进步。

大多数学校都不敢用的台湾任祥的《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春夏秋冬四册,也被他们当作一种学习资源,还包括李子柒的视频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网上有用的资源很多,就是为了让孩子感受中国人的衣食住行。”

随着年级升高,一年级的“字课”变为二年级的“词课”,又变为三年级的“成语千年”课。

“成语千年”跟中国的历史朝代相结合,从上古时代开始——辛亥革命——当前盛世,把成语编成一首首韵文,相当于对中国历史的一个梳理。《三国演义》里的英雄故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王羲之书法等等,全部揉进成语故事中。

教成语课的老师今年又迭代了教学方法,把《还珠格格》中格格阿哥、小燕子如何说成语的内容加进去,学生们学起来兴趣盎然。

除了大单元主题和传统文化线,经过迭代,云谷现在还把语文和融合学科做关联,找到课文中的主题,跟其他课程做融合,使探究式学习进入到语文课。

“我们二年级做过一个旅游,从生活中的旅行,走到课本中的旅行,再去延展出旅行的融合课程。其中融合了地理一系列方面的内容。”

“这就是一路去围绕教材本身,我们做不断的改变。但并不是办学第一年就知道可以走到这,而是我们一边走着一边改,走着走着知道下一步改什么,所以我们是实践派。”

阿里的科技基因在云谷怎样体现?

“如何把握创新之度?怎么判断一件事该‘变’还是‘不变’?这就要基于我们所相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云谷是有科技的基因的,“科技进入学校”让我们更好地看到了“人”。

云谷学校会依托阿里巴巴集团强大的技术支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信息技术、科学、编程、劳技、STEM理念等有机融入其中到教学中,将探索教育领域的创新模式。

云谷现在有10个专职工程师,全部是从阿里出来的。还有30多个外包工程师。

科技进入云谷前期在做智慧校园,学校的门禁系统、访客系统、公共会议室的预约,科技支持起了云谷的学校管理框架。

云谷多样性的课程和活动使得排课是个大工程,这里不存在一个课表用一学期的情况,而是动态的不停在变,运用科技做出的排课系统解决了人工的工作,服务于老师的教学。

经过迭代,云谷现在通过科技系统记录孩子过程成长中的很多数据,以便能更好地“看到学生这个人”。

每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和活动中,老师都会做过程观察记录:A小朋友的发言有个特别的闪光点,B小朋友的照片很棒,C小朋友在活动中有个高光时刻,这些都会被老师记录在过程平台中。

所有的学科,老师都会做记录。依照云谷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两大品格、三大基本能力、三大关键能力),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老师的重心观察点落位会不同。学生的过程记录结果,所有老师都会看到,信息流是相通的。最后呈现出来云谷学生的是一个立体、完整的人,有方方面面的数据沉淀在学校。

云谷期待着未来工程师们能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把这些学生日常过程性的记录添加进逻辑之后,期末的时候可以一键生成一个结果,自动产生出一份关于学生个人的报告。

通过过程性记录,云谷更靠近了一直强调的“看到人”,看到学生过程中的成长,对学生有一个过程性的评价,而不仅是最后某个节点的等级。

MTC(Mastery Transcript Consortium美国及全球的顶尖私立、公立高中组成的联盟))现在更多的是在研究未来学生升入大学的过程中,如何用过程性的评价,帮助大学看到完整立体的孩子,而不只是标准化考试。

云谷“科技运用到教学中”的探索,是希望未来能跟国际的评价体系做更多并行的研究,这是云谷未来探索的一个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教学内容、活动、过程记录,云谷希望最后一键生成的报告跟“学生画像”相链接。“学生画像”也就是云谷希望学生成长为的样子。

培养目标(两大品格,六大能力)→分拆目标到不同学科,确定学期培养能力目标,创新法教学→过程记录,过程评估→学生画像

所以云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通过过程中的拆解把培养目标真正落了地,融进了日常课堂中的点点滴滴。

云谷适合什么样的家庭?

这一定是大家特别想问的。

很多人都在盛传,云谷是阿里系的子弟学校,或者,是一所贵族学校、精英学校。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童书妈妈的几位读者,都是跟阿里没有任何关系,凭借自己申请进入云谷就读的。

“最好的教育是应该适用于更多的人,甚至是最需要教育的这些人,而不是只给精英的阶层培养孩子。”

在云谷的眼中,最重要的不是家境,不是学识,而是家长的理念。

云谷要招收的家庭,价值观要跟自己一致,对教育有共同的想法和追求,家长愿意跟云谷一起去尝试、改变、成长。

云谷家长有四个期待:对教育有热忱,对学校有信任,对孩子会等待,对自己有要求。

那什么样的家庭不适合云谷呢?

1. 冲着马老师的名头但根本不知道云谷实际要做什么的“慕名而来型父母”;

2. 亲子关系很弱,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撒手不管,没有学习意愿,也不想成为更好的家长的“佛系型父母”;

3. 啥都想要,眼睛只盯着孩子不好的地方的“贪心型父母”;

4. 过于模糊家长和学校职责的界限,忽略自己“育”职责,反而觉得自己对“教法”有绝对正确的理解的“教学专家型父母”。

云谷学校前面几年,是借用其他学校的教学楼上课的。预计到2021年,云谷学校将搬迁到全新校区——位于西湖区三墩镇的“云谷板块”。大校区建筑面积220亩,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学段,3000人同时就学。

“你希望云谷用多长时间出成果?”,冯晨校长曾经问过马云,马老师的回答让她特别感动,“给云谷30年,用小火慢炖的心态搞教育。”

这个答案,也给冯晨吃了一颗定心丸。

她知道,云谷学校的内在,绝非急功近利;马云对教育的期望,也绝不是一所云谷。

云谷未来会办很多的学校吗?不会。

云谷的目的不是为了办学校,而是想通过自己的存在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一些影响。

云谷未来不会办很多的学校,但希望自己的理念可以影响到更多的学校,这样的学校称为“云谷系”的学校。

“未来我们可以有100所云谷系的学校,大家在共同的理念体系里去探索未来的教育。”

云谷不是一所小众学校,至少未来的目标不是。云谷希望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不只是针对某一特定群体,而是所有的民众。

“适合所有孩子的,才是好的。甚至马老师说未来云谷出来的东西说不定农村学校也能用得上。”

这个时候,我忽然想起了马云的那句话:你要相信,你就会看见。

-END-

撰文:白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