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着假期的尾巴,来趟一路童行。

其实,计划一直变化拖延,既有身体的原因,也有抢不上票的原因,等等。

攻略改了又改,涂了又涂,写了好多页,最后才确定下每天的行程。也许不能算是深度行,但至少大小都有兼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喜欢自由行,因为可以想停就停,又或者临时起意改弦易辙,乘兴而来,尽兴而返——可以在海岸边看着一群海鸥捕食几个小时,可以在木心纪念馆里泡上半天,可以在弘一法师纪念堂前静静地坐上半晌,可以把所有的干粮一点一点喂给寺前的金鱼并感受夕阳下的佛光普照,可以在一束温煦的阳光下默默地观察一只蜗牛往上爬……

相对而言,益处就是不受时间挤压,自由随性。但短处也多,比如前后耗时长,途中容易出纰漏,要注意的事项多等等。比如前次夜宿泰山,兴冲冲跑到定好的酒店,被告知已满,退费后说叫车把我们送到另一处,果断拒绝,之后只得沿着大道行几百米,问询是否客满,再投宿别家。又比如抢票是个技术活,且颇费精力,一不小心就得围魏救赵。你得把地图、行程、交通等等研究透,实际上在做好攻略之初,许多地方你已经走了好多趟了,一点点推演,估算时间差和容易出纰漏的地方,再反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一书里开篇就讲,“艺术描述带有极强的简括性,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必须承受那些为艺术所忽略的环节。”他说一本游记里称“旅行”了一个下午赶到了某地,而后如何如何,事实上,我们从不可能“旅行”一个下午。路途上的所有观察经历体验,比如车里的颠簸、肚子里的感觉、空气里的气味、口袋里的车票、不完美的景象、难以解释的怪状等等,所有的都是如此琐屑的细节,但在艺术作品里,却不会呈现这些纷扰错乱的种种。他说,“原来,在这种意义上,回忆和期待一样,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现实的生活正像是缠绕在一起的长长的胶卷,我们的回忆和期待只不过是选择其中的精彩图片。”

甚得我心!这一路或许可以读完它。

先把童行中的“童”的部分找出来,再合并到行程里,如此123,折中再优选,并把线路绘制出来。我之前还手绘地图,把方位以及各点的特色标出,再取舍。既有大众化,又有文化路线,再来点文艺小清新,够了。

我也是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