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本就是一个乱糟糟的“朝廷” ,不破不立,只有打破现有规则,把垃圾全部扫进垃圾堆,建立新秩序,利益与权力重新洗牌才能出现生机。就像一个人的一生,从孩子到成人,到壮年,再老去,老了过后就是寿终正寝,再变成另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族就是基因,基因不会改变太多。甲午之战,输的不是装备而是意志。论武器装备二国差别不大,但统制者的思维意识形态完全不同,满清派去的人是买装备,日本派去的人是学技术,加上清政府腐败到根了,而日本从上至下统一一心,论战斗意志就此清兵高出许多。

日本联合舰队不是成熟的海军,否则他不会挑战北洋水师,因为几乎没有胜利的可能。国际上有一个术语叫百年海军,至少一百年不间断的建设,有充裕的国力和不断更新的技术,相应的训练以及前瞻性的战略思想指导,才能打造一支合格的舰队。联合舰队侥幸打败了大清,定远镇远各自中弹200发左右,都未能击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如北洋水师是一个合格的水师,那么回港维修舰只,补充兵员弹药,还能让日军望而生畏。可惜的是,受伤的军舰既不维修,也不转向南方,就那么等着覆没。我认为,北洋水师的战力是没有问题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和日本海上一战,虽然北洋损失大,但是也重创了日本海军,但是日本海军恢复得那么快,这涉及到综合国力的问题。

实际上吉野这种舰队当主力,是战争爆发早于日本人预期的结果。日本人真正梦想中的主力,是战争爆发前在英国订购的战列舰富士和八岛。然而下完单还没开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后来这两条战列舰就成为日俄战争中六六舰队的成员。从战争中的表现来看,配备速射炮的日方巡洋舰,对于中方无防护巡洋舰来说是灭顶之灾。但想要大洋争霸,只有大型主力舰才有资格走上资格战场,以英国为师的日本对此一直是有很清晰的认识的。

不是清政府不愿意买船,买船之后还得有人去开。核心问题还是对于满清朝廷对汉族士大夫,完全掌握国家军队是有顾忌的,但是满族自身又没办法内部培训出合用的人才。而且作为传统封建帝国,钱这东西用于自己享受也是很常规操作。打败仗割地在慈禧眼里,如果不考虑死后去见列祖列宗,她还真就无所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前,世界列强几乎一边倒地认为清朝会胜利,日本本身很没有信心,因为早几年的话几乎会被北洋碾压,它才开始奋起直追,所以差距绝不是这么夸张。日本表示要和清朝赌国运,一个赌字,就代表了胜算。后来因为清朝的腐败,输了甲午,赔掉了2亿两白银,这是什么概念,远远超过了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日本人尝到了甜头后一发不可收拾,决定把敲诈中国进行到底,把这笔钱几乎全部投入军事,直接表达了还会进一步侵略的意图,从此走向法西斯军国主义道路。

甲午前几年北洋舰队没补充过新舰和装备了,连续好几年户部连军费都不给的,那时候装备更新换代太快了,几年没补充肯定会落后,其实当时清朝在福建还有南洋海军,但是他们不听调令不愿意支援北洋舰队,内斗也是一部分原因,其实甲午海战清朝能把兵力集中一起实力还是比日本强很多的。

最大的花销不是购买多么先进的装备,而是培养一支军队,人员梯队的建设,装备的维护与训练,战法的演练,兵种的配合。这些才是天价,没有长期,稳定,大额的投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是大厦崩塌。要说北洋最大的失败就是北洋的存在,本来国家的方方面面都与一支现代化的海军不相匹配,就像一个工薪家庭拥有了一辆超级跑车,自然维护保养跟不上,甚至油钱也负担不起。

北洋即便是偶尔能够拉出来溜溜,除了给上书房一种可与日本一战的错觉,从国家战略需求来说,根本没有什么用途。北洋既然存在,那么,最大的用途就是当作一支存在舰队,像黔之驴一样,至少是个威慑。所以,甲午的失败是彻头彻尾的,不管怎么推演,都没有一点胜利的可能性。类似的事情后来还发生过很多次,比如日俄战争里的俄国,一战的德国,二战的日本,莫不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洋舰队自己号称亚洲第一海军,其实除了总吨位占有外,在舰艇航速,火力,指挥,后勤补给,医疗方面全面落后日本,更不要说士气了。日本主力舰吉野原来是清政府定的,后来经费不足被日本买了,火力配备速射炮。丁汝昌原来是陆军从未指挥过海军,而伊东是英国海军学院毕业的。所以甲午必败,大清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