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对于古代时期处于农耕经济的民众来说更是如此,其实在古代时期古人的粮食种植水平就已经很高了,现在所看到的大部分农作物也都经历了上千的历史,一代一代传承到我们手中的,当然现在所看到的农作物很多也是在不断进化完善下的产物,而今天要说的则是主食之一的小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就古时候而言,小麦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得到古代农户们的重视,相反同为北方农作物的小米却一直占据着五谷中的重要地位,甚至还有着“南稻北粟”的说法,那么小麦又是怎样一步步完成逆袭,成为北方最重要的主食的呢?

一、外来物种:水土不服成为了制约小麦发展的重要原因

1.来路不明,众说纷纭

其实和很多人想得不太一样,小麦在最一开始不是我国本土事物,它来自于西亚地区一个叫做“新月”的地方,但小麦是怎么传入我国的史书上并没有着详细的记载,对此在学术界也有着很大的争议。

一部分人认为,小麦是在我国汉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传入中原地区的。毕竟当时丝绸之路连接着亚洲大陆上的大部分国家,西亚同时也是汉代丝绸之路的必经地,这样的说法听上去也就变得有理有据。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甲骨文的记载中,就已经出现了“麦”字的身影,而代表麦类农作物的分别有两个字一个是象征着大麦的“麦”,而另一个则是象征着小麦的“来”,有些读者看到这可能就要表示不理解了,“来”和麦怎么看都是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字啊,它们两个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在甲骨文的象形字中,“来”字的字形和“麦”字的字形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呈现出麦穗的形状,不过在含义当中,它们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来”字当中蕴含着:过来、来往的意思。部分史学家认为就是因为古代人民知道小麦是外来农作物,“来”字才被赋予了这样的解释,但这两种说法也都是考古界的一种推测,关于小麦是如何传播到中原地区的很多人都是各执己见,众说纷纭。

2.水土不服成其不被重视的主要原因

虽然来历不明,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小麦在传入我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我国古代人民打入了冷宫当中,基本很少有人会专门对其种植。

其中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外来物种所难以克服的水土不服问题,这也让小麦的种植面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少的可怜。

与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同的是,西亚地区以地中海气候为主,这两种气候之间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地中海气候主要以冬季寒冷潮湿,夏季炎热干燥为主

而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四季分明,冬季虽然寒冷但并不潮湿,夏季虽然炎热干燥但雨水频发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如此一来正好与小麦发源地的气候相反,这也让小麦基本不可能在我国南方的一部分地区得到种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我国北方,虽然满足了其中一部分的种植条件,但北方的春季却是最为干旱的季节,但小麦却需要在春季栽种、出苗,所以它又急需雨水,但我国北方地区的降雨却又主要集中与夏季与秋季,如此一来小麦的培育变得难上加难,只有在靠近河流的一些地区才能够得到种植。

二、逐渐得到肯定,逆袭之路开启

1.水土问题得到解决,生存空间持续变大

所以由于水土问题,小麦想要被大面积的种植,就必须要先解决土壤的灌溉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先秦时期得到了解决。

秦汉以后,由于国家的大一统,政府有更多的力量可以用在改善民生上,各种农田水利设施的构建,促使耕种环境有了很大的改编,灌溉问题得到了解决。

2.生产周期较短,战争必备粮草

汉朝时期,皇帝们开始鼓励人们对于小麦的种植,特别是汉武帝在政策上还加大了对于小麦种植户的扶持,这样一来越来越多农户参与到了小麦的种植当中去,对于汉朝统治者而言,鼓励小麦种植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小麦的成长周期比较短

相较于小麦而言,小米的生长周期就要更长一些,一般来说早一年为种植周期,虽然这可以基本满足农户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对于要行军打仗的统治阶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汉书》当中记载:在汉朝时期汉武帝不仅鼓励人们种春小麦,还估计人们种植冬小麦,这样一来小麦的生长周期就由曾经的一年变为了现在的半年,达到了小米生长周期的一半。

汉朝时期国内的局势还毕竟平稳,等到了三国时期这样的乱世,小麦种植时期较短的优势也全面的显露了出来,它也一跃而上成为了行军打仗之中士兵们重要的口粮。所以从汉朝末期一直到南北朝时期,小麦的种植面积都在逐年的进行上涨

三、社会因素的不断改变使小麦渐成主流

1.食用方法改变,小麦逐渐受到喜爱

虽然北方小麦的种植面积仍是在不断的扩大,但其实依旧无法撼动小米的根本地位,隋朝之前也一直有着“南稻北粟”的说法,水稻和小米分别是南北方最为重要的农作物。一直到唐朝初期小麦其实也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被纳为“杂稼”、“杂粮”。这种情况到唐朝初期也发生了转变,政府开始为小麦做出了推广,小麦也终于和找你达到了齐名的水平。

这其实也是因为人们对于小麦食用方式的改变,在先秦小麦刚刚在北方得到种植时,麦饭是大多数人对小麦的做法,但小麦本身的质地就比较的粗糙,直接制作成米饭后,口感也并不是很好,相比于质地细软的水稻来说,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西汉时期人们对古时候的磨盘进行了改进,以小麦为原材料可以制作出面粉用于面食的加工,小麦的食用口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级。

但古时候磨盘刚不是人人都有的东西,这也让面粉的制作受到了限制,再加上当时皇室群体对于面粉行业的垄断,人们虽然先到了制作面粉的方面,但依旧无法将小麦制作成面粉,而小米在制作工序上并没有小麦那么繁琐,所以人们也就更加偏爱于小米。

2.经济重心南移,小麦种植南迁

等到唐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面粉的生产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但依旧由皇室进行掌控,《资治通鉴》当中记载:唐朝后期,江南一带有不少的小麦加工工厂后来都被唐朝政府查封

政府的严格把控让面粉生产业的发展严重受阻,但当时的人们依据可以通过官方的途径对面粉进行购买,虽然不及民间工厂生产出的面粉便宜,但也达到了平民老百姓可以消费得起的水准。其次“安史之乱”的发生也成为了小麦逐渐代替小米的一个契机

《旧唐书》当中记载:“安史之乱”为当时李唐统治者造成毁灭性打击的同时也让我国的北方地区成为了战乱的主战场,由于受灾严重,不少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到江南地区一带,造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向南转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之前由于北方的土地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我国古代时期又是以农耕社会为主,所以在江南一带生活的居民很少,江南也一直都是以地广人稀著称。

经济重心的南移,也让当时南方地区的人口数量不断的增多,小麦也从原来的北方地区转移到了南方地区,令人意外的是当时的小麦已经可以适应南方的天气气候,南方麦作也成为了很多人种植的对象,所以在唐朝之后,宋朝的小麦种植面积就已经全面超过小米,并将五谷当中的小米完全取代,成为北方最重要的主食

结语:

小麦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也是其作为外来农作物逐渐适应我国气候以及土壤的一个过程。之所以可以成功的代替小米成为主食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它在种植时间上的优势

都说“民以食为天”,古代农民阶层最本质的思想就是可以做到衣食无忧,但历朝历代对于粮食税的征收都是比较严苛的,小麦的产量本就不高,再加上过长的生产周期,很难满足于百姓的日常需求,加之国家政府对于战争之中的应用,如此一来小米被人们所抛弃其实也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参考文献:

《战国》

《汉书》

《资治通鉴》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