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信仰,今人如是,古人亦如是。因为有所追崇,人们才在各地开展各式各样的宗教活动,把"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神祗"拉进"人们的生活。至今仍坐落在多地的城隍庙,以及庙里的城隍爷,就是如此留存下来的。但对他们习以为常的你,可知城隍庙和城隍爷到底什么来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隍庙——神格化的防御工事

"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可见"城隍"作为一个合称,本指城墙和护城壕沟等防守城池的基础建筑。因为是防御工事的一部分,起的是保护城内百姓的作用,因而后来形成了"峻其城,浚其隍,以备不虞,为卫民计也"的观念。这种城隍能保护自己的认识,在动乱时期尤为突出。如此,城隍逐渐被神格化,其功能和作用被不断放大,最终使城隍成为民间崇拜的城镇安全的守护神。

据清人林则徐在《重修吴山城隍庙记》中记载,城隍在三国时就已有了保护神的意义。往后人们为了更好地进行民间崇拜活动,便大量修建城隍庙。宋代是一个修建高峰期。而明代,因为朱元璋多次下令敕封"天下城隍神",所以城隍庙的修建也不在少数。至清末,局面就是"今天下凡省治若郡县州若县,莫不祀城隍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且在实际建造中,一部分城隍庙是完全兴建,一部分则是将传统的东岳庙、土地庙和纪念人物的祠堂改建。城隍庙的筹建者,既有州府长官,也有地方士绅或道士。因而城隍庙不可避免地有了地方性、公共性和文化性等特征。

城隍爷——保护人间的一位正义神祗

"城"与"隍"被神格化,因而衍生出主管城池的神祗城隍神,其实也是意料之中。关于城隍神的最通行观点,便是城隍神最初就是城隍的神话形象,属于自然神。在隋唐及以后,人们才逐渐有了正直人臣在死后也会化作城隍神,继续保护百姓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还有两种观点。一说最初的城隍神是传说中的神祗祝融。因为古有"祝融作市"一说,而市又与城紧密相连。且春秋时人们也有在城池发生火灾后祭祀城墉的习俗。

而另一说则认为,城隍神与龙王爷有关。在城市尚未形成的时期,人们在外围修建壕沟,也就是"隍",并堆塑龙形防御工事。后来城市出现,有水的护城河取代了无水的壕沟,龙形无法继续堆塑,人们便想象龙进入了护城河成为了水神,或者飞到天上行云布雨。龙从保护神到水神的转变,与城市的出现大致处于同一时期,好似也说明着城隍神就是龙王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隍信仰的国家认可及制度化

作为我国少数几项发端于城市的民俗信仰之一,城隍信仰除了受到百姓们的追捧,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政治色彩。早在南北朝时期,"城隍神显灵"就得到了北齐政府的重视,后被记入《北齐书》。南朝的梁武帝及其子,也曾留下亲自前去祭拜城隍庙的记录。

至唐代,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祭拜城隍庙的记载越来越多。唐末,皇帝开始正式赐封城隍神,给城隍信仰这个民间信仰盖上了官方认可的章,亦开启了国家正祀城隍神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城隍神正式成为国家"告礼"对象之一。在每三年一次的郊祀的前一天,政府会派专员前去以少牢等规格祭祀城隍神。且据《宋史·礼制》记载,"其他州县岳读、城隍、仙佛、山神、龙神、水泉江河之神及诸小祠,皆由祷祈感应,而封赐之多,不能尽录"。元代,国家不仅封赐城隍神,还封赐城隍夫人。文宗年间,朝廷就"加封大都城隍神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护国保宁王妃"。

在明代,通过朱元璋确定了城隍神的封号、等级等,城隍信仰真正实现制度化。按照朱元璋的设想,这大概就是"设城隍以司民命于冥冥之中,而加之以鉴察之名,而又傅有司到任之初,特与神誓,盖又付之鉴视纠察之任。使有民社者不敢以非礼厉吾民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且朱元璋还更新了祭祀城隍神的规格要求:每年需祭祀三次,分别为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翌日。主祭官在祭祀三日前要斋沐更衣,备好祭品,并在将要举办仪式的城隍庙前发布告文。

往后在政府的强化下,城隍庙及城隍神在人们生活在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清代的城隍神,不但要护卫城池,还要救火、罚人示众、为忠于职务之人驱鬼、召人作证、审理案件、注拟子嗣、奖励孝道、替人训妻……论"工作量",城隍神可谓一骑绝尘。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确定城隍信仰缘起和发展的一些细节,但它对于古人生活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那些理不清的,想不透的,或许也正是其作为信仰的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