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始于先秦,有着浓厚的古代浪漫主义色彩,在商朝巫乐繁荣,周朝礼乐政治化了的大背景下,音乐文化一直是先秦诸多文化中感染力最强,传承最久的文化现象。

这并不是偶然的,作为社会的上层阶级,已经把音乐看成他们政治地位的炫耀,而下层人民对音乐的喜爱是从诗经风篇开始,十五个地区不同的音乐风格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音乐在先秦时代,绝不单纯的是情感的宣泄,它更像是个人的哲学思维的名片。

伯牙和钟子期地位,经历大大不同,但是在一曲高山流水下,两人的精神世界奇异共通了,这种突然有人了解自己的感觉是神奇而可贵的,所谓曲高和寡,人毕竟是社会的动物,抛弃地位和财富,对人生态度本身的共通和欣赏是只有人这种高级动物才拥有的精神快感,由此可见,先秦音乐承载的不仅仅是音符,而是先人们的整个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音乐超脱阶级的属性,促使其先秦文化的重要载体

1.音乐文化于古代文化最易传播

文学,音乐,美术等等,是人类精神世界财富的展示,在先秦时代,音乐文化具有压倒其他两项的优势,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先秦的识字率现代人可想而知,文学掌握在上层统治者的手中,他脱离了人民的基础,是一脉单传的

美术在当时主要体现在大量的壁画,和祭祀中的装扮上,他神秘主义色彩浓厚,或者过于浅显,或者过于深奥,由于美术工具的简陋,表现力远远不能和后世的美术相比,他还处于单调枯燥的萌芽阶段。

音乐则完全不同,他甚至承载了文学传播的作用,大量的文字用诗歌唱出来,传承下去,一个大字不识的农夫可能掌握了几首甚至十几首歌谣,他虽然不能写出其中的歌词,却理解 大概的意思,并且教导子孙后代将歌谣传唱下去。

2.音乐在上层阶级具有独特功用

夏朝的音乐应该已经有相当的发展了,据说大禹治水有专门的歌谣称颂,然而音乐文化的第一个快车道,是在商朝,商有浓厚的巫术背景,祭祀崇拜大量的鬼神,各种仪式中的音乐层出不穷,同时有享乐主义倾向的商朝人,将音乐,美色,口腹之欲揉捏在一起。

举办各种放荡的酒宴,这甚至成为了这个王朝覆灭的根本。周朝将音乐政治化了,他成为了高层文化垄断的工具,成为了个人政治地位的展示,什么人唱什么歌,跳什么舞都有严格的界定,歌曲面向社会,从单纯的祭祀,巫术场合被解放了出来,成为了社会管制,塑造道德体系的工具。

3.民间音乐发展极快

虽然周朝严格管控音乐,然而民间音乐仍然发展的很快,并且各个地区的音乐风格迥异,乐器上除了礼乐的编钟,铙,鼓外,民间的陶笛、古笛,埙等也大量的出现,秦地的古筝在春秋时期兴起,战国时候发展达到了高潮据说他集武器和乐器于一体,横起来可以奏乐,竖起来可以揍人,筝音悠扬激昂,往往承载着弹奏者大量的情感,成为了在上层和民间都风靡的乐器。

二.先秦音乐创作蕴含人文主义思想

1.先秦之际为百花齐放年代

音乐的雏形是一段旋律,一段节奏,以及旋律和节奏的延伸,黄帝时期就确立了十二律,一律五音。夏商的音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神秘主义的旋律和诡异的节奏突出了对先祖和自然的崇拜。到了周朝,音乐节奏平缓和庄重了起来。

先秦的哲学思想百花齐放,具体到音乐的态度上,儒家独尊周朝礼乐,讲究等级,突出旋律的教化作用,而道教讲究顺应自然,大声稀音,大象无形。

将音乐哲学化,此时的音乐文化不单单是节奏和旋律了,他变为了人生态度的展示,很多著名的乐师都创作了风格迥异的作品,期待着人们的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音乐风格成个人名片

不管周朝开始将音乐艺术设立了怎样的门槛,无论孔子怎样用礼崩乐坏来形容春秋时代,音乐毕竟在全社会普及了开来,而艺术鉴赏力是一门需要天赋的能力是不会被财富和地位局限的

高山流水的故事中,伯牙贵为晋国上大夫,自小接受严格的贵族教育,音乐方面有极大的才能,他的音乐老师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成连,成连将伯牙带到人迹罕至的地方,用孤独来触发少年心中最深处的琴弦,让伯牙学会了天人合一的琴技,却也为他难寻知己埋下了伏笔。

他的音乐造诣太高,在上层社会无法寻找到能理解和欣赏自己琴技的人,心中一定是苦闷的,而先秦的士人,意气相投是交友的最高境地,伯牙地位崇高,身边阿谀逢迎的人想必不少,却无法得到知己,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

3.音乐传达先秦士人统一气节

在华夏文明还年轻的时候,社会的精英士人们固然高高在上,却还有着赤子的情怀,天真的梦想,他们还没有那么功利,他们还说的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之类的话,他们还把心灵相通看成最高层次的愉悦

笔者是能够理解伯牙的心情的,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有一个人无需任何提点,就能完全把握自己的心意,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啊,人与人之间那么的不同,樵夫和士大夫生活中唯一的交集,是如此的深刻而默契,伯牙曲高和寡的苦闷,在汉阳的那个夜晚,被钟子期的赞叹排解了。

当他在钟子期的墓前弹完忧伤的最后一曲后,毅然舍弃了自己最爱的艺术,这是对士人的责备和与自己的和解,最爱的琴技在钟子期死后,世间再也没有人能够完美的理解了,哀莫大于心死,以后的春秋,也只有士大夫的伯牙,而没有琴师伯牙了。

明明只见到了那个樵夫一面,清淡的聊了几句,心却仿佛被填满了一般,胸中的情怀,对自然的赞叹,总会有人理解并赞同的,只是天妒英才,伯牙与钟子期的缘分,也只局限了短短的几曲,而我伯牙做的,也只能是从此再也不弹奏音乐了。

三.高山流水遇指引实为人生幸运

1.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多么悲伤美好的感叹啊,因为兴趣爱好相见的人们,也许在熟识以后会在别的方面产生摩擦和争执,人最好的交往状态,就是人群中,某个点默契的相视一笑吧。

在这里揣测伯牙,和钟子期的以后也许是不合适的,然而正是第二年钟子期的悲剧,让整个故事更富有感染力了,一个能听懂高山流水的樵夫,来历真的那么简单吗?故事没有展开介绍,读者可以无限联想。一个不卑不亢站在士大夫面前侃侃而谈音乐的钟子期,和谦和的伯牙一样,是难能可贵的。

2.音乐领域成精神世界共鸣

艺术的魅力,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能最大程度上激发人类的共性,最大程度的抵消人们因为教育程度,财富和地位的差距产生的不同

一个阅尽沧桑却目不识丁的老人,和一个饱读诗书的年轻人,对某件物品,某段感情奇异而高度相同的看法,本身就是人类这个群体不可思议的表象。人也许是有族群或者群体的共同记忆的,这种记忆随着母体遗传,在艺术鉴赏力上表现出来。

在树后站定聆听伯牙天籁琴声的钟子期是幸运的,他的记忆之门被悠扬的旋律打通了,他在那时那刻就是另一个时空的伯牙,他随着琴师的欢乐而欢乐,随着琴师的悲伤而悲伤,他忘记了自己要去砍柴,忘记了艰难的生计和毫无亮点的人生,他可以凝视着晋国上大夫的眼睛,说出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他也可以什么也不说,只是轻轻的闭上眼睛,挤入伯牙的精神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钟子期在临死前的一年结识伯牙,是他们双方的幸福,也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共同记忆中最美好的桥段之一。

结语:

音乐是跨越阶级和种族的文化,也是最富有感染力和最直观的文化,先秦的音乐文化因为整个民族尚处于幼年时期,发展趋势显得多变却朝气蓬勃。伯牙和钟子期人生中短短数个时辰的交集,却成了他们彼此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

伯牙的音乐没人真正理解,若是没遇上钟子期,也许还会勉强自娱的弹下去,钟子期若没有遇见伯牙,兴许也还会一直哼着小调砍柴。

可是音乐使其二人相遇,短短数个时辰便成了知己,抛弃了一切物质的因素,纯粹的精神知己。所以钟子期死后,世人再也没有福气欣赏伯牙的音乐了。“三尺瑶琴为君死。”

死去的又何止是瑶琴呢,伯牙的激昂,钟子期的善解人意,甚至华夏民族那种士人的高洁,也都在随后的时光中,慢慢的消亡了

参考资料:

《列子》

《吕氏春秋》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