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八佰》正在创造着奇迹。

截至8月19日,《八佰》中国内地点映票房已突破1.6亿人民币,创下至今为止全球影院复工以来最佳单日票房成绩。

为《八佰》站台的都是行业有名的“角儿”。

老炮儿”冯小刚振臂高呼:“只有《八佰》这个电影可以担起复兴的重任。”

黄晓明更是到直播间模仿起了李佳琦,用四个不同的声调叫着“买它!买它!买它!”

《八佰》担负起了复兴整个中国电影业的重担,当然需要被拯救的还有发行方华谊兄弟。

弹指之间,十年过去。

十年之前,资本同样在华谊兄弟身上闻见了“复兴”的味道。在一次某杂志主办的年会上,满地的橙色与蓝色电线相互交缠着,摄像机的摇臂正在平行推移着,炫目的灯光聚焦在舞台的中央,这场空前盛大的晚宴主题是: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到了现代,是在红酒的氤氲中发着新浪微博。

这天,新浪CEO曹国伟十分激动,他直接上传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有三个人: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

这一天来了一位新人,这位新人第一次入选此次企业家影响力榜单,他被拉上台的时候被追问着预测当年贺岁档的票房。

这位“新人”是华谊兄弟的王中军,另外一个“兄弟”王中磊并没有出席,这对娱乐圈大小王亲手缔造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第一股。

10年之间,华谊兄弟发生巨变,从一路“买买买”变成了一路“卖卖卖”,从“去电影化”的多元化道路又回归主业电影,最后又从华谊全是“兄弟”,到华谊只剩“兄弟”。

可是《八佰》真的能救华谊兄弟吗?

京城北部的一处豪宅里,王中军正在整理自己收藏的艺术品,如何放置这些艺术品,他有着自己的规划,比如有好几尊邓小平的雕塑要放在书柜沿儿上,还有一尊金色的毛泽东雕塑,王中军将他放在花园里,紧挨着边上的就是花岗岩喷泉。

每到晴天,阳光下的雕塑就熠熠发光。

豪宅、艺术品、雕塑......这些与商人似乎毫不相关的关键词构成了王中军身上不同于其他商人的艺术气质,凭借着爱好,王中军构建着自己的朋友圈,这个圈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情社会。

一定程度上,每个圈层都有一定的权力结构。金字塔顶端的大拿掌握着话语权,而小弟只能站在边缘,除了讨好,就是讨好,这样才能做成生意。

王中军兄弟也靠朋友圈谈生意,但他们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一单生意是和冯小刚。没遇到王中军兄弟之前,冯导的电影尚未形成专业的商业化生产,常常遭遇“被修改”的命运。冯导常常一个人裹着军大衣,站在京郊通县一处破败别墅阳台上,眼望着城区的繁华,心生落寞。落寞之余,尽管也有《甲方乙方》这样叫好又叫座的成功案例,但他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这一年,王中军兄弟注意到了落寞的冯小刚。双方第一次碰面的时候,冯小刚正在桌子旁翻着扑克算命,商量着究竟要拍哪部电影。军人出身的王中军延续了性格里的谨慎,礼貌地说:“还是要看了剧本再决定投不投。

剧本和人都没有让他失望。商人尽管重利,但王中军兄弟和冯小刚建立起了一种超乎商业利益之外的友情。在华谊,冯小刚有着专属的绿色通道,在建国门外大街永安里附近的一栋写字楼上,王中军与冯小刚有一个共用的画室,里面摆满了二人喜欢的画作、书,以及红酒瓶子。

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冯小刚与华谊兄弟如同藤蔓一般缠绕,是华谊兄弟成就了冯小刚,而冯小刚为华谊兄弟赚足了口碑。

王中军更看重感情。对于冯小刚的每一部电影,王中军兄弟都会砸钱使劲儿投,甭管市场是否认可,观众是否喜爱......在兄弟面前这些通通不作数。

擅长在朋友圈里做生意,王中军兄弟不是第一人,但玩得最嗨的,玩得最投入的,也差点把自己玩没的,也是王中军兄弟。依靠着与冯小刚电影的捆绑,华谊兄弟实现了短暂的繁荣,即便是遇到赔本的买卖,也丝毫不放在心上,毕竟冯导是电影界的教父级人物,更是他们的兄弟。

但观众并不是傻子,特别是伴随着新一代消费群体的崛起,冯小刚正在以一种可预见的颓势衰落,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新老更替之间与他同一代导演共同的焦虑。冯小刚再也创造不出《没完没了》《甲方乙方》式的标准冯氏喜剧,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即便能看到他努力转型,但也有一种“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凉。

《芳华》《我不是潘金莲》《非诚勿扰》......蹭着热点,想要说些女性生存的现实困境,但还是在他固有男性视角下唱着些陈词滥调。

重复与复制,曾经的名气成了冯小刚最大的阻碍。

财经作家迟宇宙曾经这样暗示王中军兄弟俩,冯小刚已经“老了”,但兄弟俩显然很抗拒这个说法,他们辩解道,冯小刚所代表的是最先进的一些导演的理念。

同样在重复与复制的还有王中军兄弟与冯小刚的电影商业模式,这种“华谊大笔投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发行模式正在逐渐失去其市场。

新的战场俨然属于后来者,比如马云与马化腾,即便他们不懂电影,但他们更懂消费者。华谊兄弟飞速发展之中,王中军王中磊两兄弟看穿了二马在内容板块的野心,于是伸出了橄榄枝,这二位互联网大佬便也成了兄弟俩朋友圈的常客。

华谊兄弟成了马化腾与马云眼中的“香饽饽”。

马云的家成为王中军每到杭州必须要打卡的地方,对此,王中军也难掩眉宇间的自豪:

“我去了,他安排司机接我,直接就在家里住下了”。

而与马化腾合作只是一场偶然的意外,双方只是约着去香港香格里拉酒店随便聊一聊,但只用了半个小时的谈话里敲定了内容合作方向以及详细的价格。当然,王中军还是去问了问马云的意见。

马云倒是显得很大度:“中军,这事以你意见为主。”

很多年后,“双马”在不同的领域之中不断相遇,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生态,华谊兄弟却俨然不在其中。

马云掌握着阿里影业,与王健林的万达不断进行着正面交锋;而马化腾左手企鹅,右手腾讯,掌控两大影业公司对外展示着殷实的家底。

而王中军兄弟仍然依靠着朋友圈做着生意,华谊兄弟人治色彩极为浓重,在尚未成型的作坊式娱乐圈生态下,凭借着朋友圈生存确实能帮助华谊兄弟迅速开启拓荒之旅。

但然后呢?兜兜转转了10年,曾经的朋友生意越做越大,华谊兄弟的朋友圈却越来越小。朋友圈刷新了几轮,真朋友或许都还在,但只是对做生意这件事都缄口不言。

于是,华谊兄弟只剩下了“兄弟”。

娱乐圈大小王

王中军和王中磊共享着一切,血缘、公司甚至是星座,只是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分裂。

分裂首先体现在对于电影的审美品位上,双方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王中军崇拜英雄,碟中谍电影能让他迅速沉浸其中,汤姆·汉克斯和成龙是他崇拜的电影明星,他喜欢看着英雄先被虐,但最终仍收获成功。

但王中磊却更文艺一些,《布拉格之恋》是他的最爱。这部改编自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电影在爱情之外讨论了更为沉重的话题:

何为媚俗?

王中磊以产品经理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媚俗”,比起哥哥王中军,他力图将华谊的电影包装成市场期待的完美商品,连海报与宣传语上的一个标点都要亲自把关。

就像是扑克牌的一双大小王,大王负责战略布局,小王负责攻城略地。

“大王”王中军每天要睡足10个小时,而“小王”王中磊却喜欢熬夜。

很多人想要从八卦中探寻这对大小王之间的隐秘往事,但从仅有的公开资料来看,两人几乎没有红过脸,闹过矛盾。

华谊兄弟前期庞大娱乐帝国的建立得益于大小王的分工合作,哥哥王中军主管融资,擅长资本运作,而弟弟王中磊则专注电影娱乐板块。二人合力,将电影做成了最赚钱的产业。

直到2014年华谊兄弟大跌眼镜失去了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到了2016年更是一度跌出了前三。王中军还是换下了自己的弟弟,挂帅上阵的职业经理人是从万达出走的叶宁。

王中军的理由很简单,他认为弟弟当部门老总,让他在管理上十分为难,如果不是自家人,王中军需要一个人来承担责任。

叶宁成了新的人选,但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王中军对于弟弟的工作成果还是有些不满意。毕竟令华谊兄弟引以为傲的电影产业都被他人抢了风头,心比天高的王中军需要给自己,也给市场一个交待。

但危机实际上在2014年就埋下伏笔。在王中军“去电影化”口号的一声令下,华谊兄弟开始了副业上的狂奔。互联网游戏、电影小镇、中宝汽车、格林马术......以密集的资本实现产业链的延伸,直到真的实现了“去电影化”,但在一路买买买的疯狂投资下,王中军没有迎来自己打造“中国迪士尼”的梦想,反而惨遭资金链断裂的噩梦。

2016年开始,华谊兄弟就此进入寒冬,等待他们的不再是财报上的漂亮数字,而是持续反复的股权质押。

哥哥王中军高喊着“为了公司的安全”,变卖珍贵的字画以及豪宅来缓解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王中磊更是在《八佰》的首映现场潸然泪下,他哭着说:“这一天他等待了463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冰与火之歌

在政策飘红与影迷朋友打卡的一片红火之下,线下的电影院仍旧面临生死存亡,奏响着一曲冰与火之歌。

除了排片、限制上座人数外,线下观影面临的是宅经济时代下被线上观影的步步紧逼。

识时务者的第一人是徐峥。张一鸣直接花了6.3亿购买了《囧妈》,二人赚得盆满钵满,名利双收,却动了电影行业某些领域的奶酪,这其中直接受影响的就是线下影院。尽管,徐峥被各种抵制与舆论搞得焦头烂额,但并不妨碍他发出这样的言论:

“一部电影的决定,不可能把电影产业改变,也不可能把院线搞垮......最终的核心还是让观众能看到电影,让观众受惠。”

这点经济学家凯恩斯早在几十年前就说得透彻:当经济每况愈下时,你不应当惩罚消费者。换句话说,只要是口口声声说了“为观众好”,那么所有同行之间的纷争也罢,利益冲突也罢,通通不值一提。

同样不看好线下观影市场的还有王中军王中磊敬佩的迪士尼。8月8日,迪士尼影业突然宣布由刘亦菲主演的真人电影《花木兰》将绕过院线上映,这其中当然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新冠疫情的直接影响,但高调上线旗下流媒体平台Disney+也预示着线上付费点播也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俩不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回归主营业务电影产业之后,他们卖掉了几乎之前所有投的副业,而《八佰》是他们吹响回归号角的第一枪。

想要抓紧《八佰》这根救命稻草的还有复苏之中的线下电影院,但《八佰》所推出的新的发行方式狠狠地打了一些中小型影院一记闷棍。

华谊兄弟表示,自8月14日的点映开始后,年票房在200万以下的影院需要决定,是否愿意为《八佰》付出上一年票房的3.5%,来支付保底发行费用。根据《市界》消息,该发行方式将直接导致近千家电影院无法播放《八佰》。

王中军兄弟渴望以《八佰》迅速缓解资金的压力,但《八佰》却承担不起这么大的厚望。回归之后,华谊兄弟好像不再选择用熟悉的情怀捆绑观众,尽管我在台上哭,但你还是要心甘情愿地付钱。

一码事归一码,利益与情怀要拎拎清。

王中军兄弟其实不断地做选择题。比如他们选择了新锐导演管虎,所以为了圆管虎一个梦,他们果断投了《八佰》,但与此同时,也可能毁了线下诸多影院的梦。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舆论上道德的绑架,《八佰》的新发行模式对于急需资金的王中军兄弟俩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对于重振电影业的士气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只是等待王中军兄弟解答的还有很多,仅靠一部电影《八佰》,华谊兄弟是否能实现涅槃重生?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八佰》之后呢

2007年5月的一天,王石邀请柳传志、李东生、马云、王中军等二十多个人到深圳万科第五园聚会。他们一边品茶,一边聊天,什么都聊,也什么都问。

柳传志突然问王中军:“中军,听说你们圈子里很乱,是真的吗?”
王中军回答:“不是的。”
于是柳传志又问:“你们平时没事的时候都干些什么?”
大家问:“你干些什么呢?”
柳传志说:“看看电视剧、明星什么的。”
于是大家都大笑起来:“我们也看烂电视剧。”
柳传志说:“看来大家跟我一样,都是一般人儿。”

柳传志口中的“一般人儿”是指走下神坛的企业家,如今华谊兄弟被迫也成了“一般人儿”。

但很显然,他们并不甘心。

从中国电影产业第一股到如今指望一部《八佰》救命,恍惚之间,华谊兄弟有钱有朋友有公司的快活日子仿佛就在昨天。

《八佰》之后,华谊兄弟的电影名单上星光璀璨,这些影片一个个排着队,等待着市场的检验。

只是对于华谊兄弟而言,这次可能没有了朋友,没有了情怀,可能还是没有钱,但是清清白白地站在市场面前。

参考资料:

盒饭财经《悬崖上的华谊兄弟》

雷晓宇:《至今谁肯论英雄——“2010最具影响力的25位企业领袖”颁奖典礼速写》

邹玲:《王中军 刷新朋友圈》

张小争:《华谊兄弟 娱乐业“大腕”起底》

市界:《八佰开了个坏头》

商业人物:《冰与光的游戏》、《兄弟:王中军、王中磊和他们的“国王班底”》

首席人物观《23年过去,冯小刚踏入了网剧时代》

王中军:《电影的乐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