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北伐,自此,开始了长期的宋辽战争,在多年战争中,宋辽矛盾不断加深,积怨日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辽战争一开始,宋朝是进攻方,但自岐沟关之战后,宋朝丧师数万,国力大不如前,因此,攻守之势反转,北宋身份转变,成为防守方。

1122年,金兵大举攻辽,辽国天祚帝在金兵的追击下,被迫逃入夹山,燕王耶律淳在燕京被拥立为帝。在辽国内忧外患,局势混乱之际,宋徽宗忍不住了,他迫切地想要收复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一刻都等不及。

而此时,宦官童贯出现了,童贯掌兵20年,权倾内外,他老谋深算,深知若想一直保持住自己的高官厚禄,那么唯一的办法,就只有不断的开边邀功。还有一点就是,童贯十分痛恨辽国皇帝天祚帝,因为童贯曾出使辽国,天祚帝对他百般嘲笑。

于是刚刚镇压完方腊起义的童贯,便踌躇满志,大力支持北伐攻辽。这也正好应了宋徽宗开拓疆土的心愿,君臣二人圆满达成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宣和四年四月,宋徽宗命童贯为河北河东宣抚使,统领二十万大军北上攻辽,同时命西北名将、保静军节度使种师道为都统制,命华州观察使杨可世为副都统。同年五月,徽宗又任命蔡京的儿子蔡攸为副使,共领全军,但实际上,蔡攸只是充当着一个监军的角色。

二十万大军在手,童贯气势满满,他认为,辽国已是穷途末路,只要大宋军队兵锋所指,辽军定然会望风而逃。出征之时,童贯兴致高昂,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得胜归来那日,自己封侯拜相的殊荣景象。

但这一切,都只是童贯的一厢情愿,就算辽国动荡,宋徽宗趁人之危撕毁盟约攻辽,可面对被金国打得落花流水的辽国军队,宋军还是惨败而归。

童贯率领的20万大军,竟然被辽国大将萧干和耶律大石尽数击溃,要知道,当时萧干只不过是两万军队,再加上后来赶到的辽国军队,总数也才5万之众。

宋军与辽军的比例是4比1,但结局却是出人意料,辽军以少胜多,大败宋军,童贯只能灰溜溜的逃走。这一场大败,充分暴露了宋朝军队的疲软和当权者的无能,更是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祸根。

此次20万宋军大败于辽国,究其原因,当权者的无知和狂妄该是首罪。宋徽宗对辽国形势误判,一心活在自己的千秋大梦中,而童贯则是为了个人利益,便不顾国家和大义,贸然出兵,以致大败。

还有一点,则是宋军骄惰,童贯到了河北前线,才发现士兵训练懒惰,个个骄横,用于作战的军备也是什么都没有,甚至实际的军粮只有账面上的一半,依靠这样的军队打仗,又怎么能打得赢?

最过分的是,宋军与辽军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时候,宋徽宗和童贯却认为辽国一定会投降,于是,一条极其荒唐的命令出现了:士兵不得向辽国释放一枪一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加上此次作战的将领都是隶属于西北边军,他们对河北平原的地势不熟,并且大多数人是第一次与辽军战斗,对于辽国骑兵的突击,这些将领往往是处于被动地位,他们用对付西夏的战法来与辽军作战,自然是被辽军打得摸不着头脑。

皇帝坐在朝廷纸上谈兵,童贯在前线急功近利,将领不适应辽军战法,士兵懈怠松弛,战备残缺不全,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宋朝一样没占上,这岂有不败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