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名作《天龙八部》里写道:宋辽两国的恩仇,是三江四海恨,所以说,"渊之盟"使宋辽成了兄弟之国,但英雄盖世的丐帮帮主乔峰却因被揭穿了辽人身份,人生就立刻跌入低谷,成了大宋江湖上人人喊打的败类。

乔峰流亡辽国的那一晚上,多次亲眼目睹宋辽两国打槽骨,甚至也正因乔峰的大哥辽道宗耶律洪基悍然发动侵宋战争,才制造了挺身制止战争的乔峰悲愤自尽于雁门关的悲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辽俩兄弟的仇在整个小说里实在是虐心,放在真实的历史上,以各类史料综合记载"澶渊之盟"签约后的118年里,宋辽两国互派使节活动总共有380次之多,诸如皇帝太后生日皇室婚嫁新春佳节等重大日子,更会以隆重典礼走动一番。

当然,就算是再亲近有时也难免有矛盾,有了矛盾就得斗刀兵。如果叫历史上真实的辽道宗耶律洪基来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得淡淡一笑,斗刀兵多低级啊,要斗我大辽就要跟宋朝大哥斗点高规格的-斗诗词。

凶狠好斗的辽人敢和文化发达的大宋斗诗词?这事儿辽国还真有底气。早在耶律阿保机时期,契丹族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大宋开国之前,唐代的诗歌就在北方大地长期流传,辽国的皇室贵族们也是一代代模仿,带头沉醉于唐宋诗词文化里。

最初的时候由于辽人文学水平不高,诗意比较浅显直白,遣词也比较简单粗暴。比如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的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别看简单粗糙,辽人真的很喜欢唐宋诗文化。"澶渊之盟"的签署者把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翻译成契丹文,召集大臣们阅读。辽人们也高度尊重王安石的作品。随着中原诗歌在辽国的广泛流传,辽人的作诗水平也节节提高,诗意内涵逐渐深刻。对章更加公正,用词也更考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辽朝的统治者非常喜欢中国文学,从皇帝到后妃,有很多人会写诗,擅长写赋。廖兴宗经常饮酒、写诗,还专门召集宋使节一起钓鱼、写诗。辽把诗歌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每次打猎后,他们都会为他们的大臣举行盛大的宴会吟诗高歌来庆祝。

宰相李俨作了一首《黄菊赋》送给道宗,道宗看后赐诗一首“昨日得卿黄菊赋,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由此可见,辽人此时已经注意到了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文字。辽国使节到北宋时,与宋真宗谈论叶巍的诗,但他们只有第一卷,希望宋真宗帮能找到第二卷。宋真宗这才知道国内还有叶巍这么个人。我派人去调查,找到了十卷《草堂集》,交给了辽国的使者。

值得一提的是,巾帼不让须眉。契丹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女诗人,辽道宗耶律洪基的第一任皇后萧观音能诗善歌,颇有唐朝遗风。比如代表作《伏虎林应制》“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真是杀气十足。

在宋辽两国100多年互相串亲戚时光里,杀气十足的辽国人终于与大宋打起了另一场奇怪“战争”宋辽笔会,就是斗诗词。平日多热乎的宋辽摩擦也在所难免,战争的危机时有发生。可撕破脸的责任两家谁都担不起。

,这种经常写诗反对学习和学习的笔会,对两个家族来说,是除了刀兵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战场。在这场战争中,北宋的官员们经常首先采取行动,最常见的行动之一是用契丹语写诗,以拉近与辽朝的距离。曾三次出使契丹的苏辙,深受辽朝皇帝的喜爱,并亲自举杯祝酒;第二次拜访时,皇帝离他更近了,好像他遇到了一个老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辙回到宋朝后,被御史弹劾,说他有失大国尊严,结果被贬。因此,这个看似优雅的笔会也是一个挑战,有很多风险,不能马虎。

辽国在这场战争里惯用的一个攻击模式就是行酒令。辽兴宗重熙年间北宋使者出使,在馆驿中款待使者,席间照例行酒令。这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庆历增币”事件。撕毁“澶渊之盟”的辽兴宗,当时在边境集结重兵,恶战一触即发。

出使

北宋使者当时在辽兴宗面前狠话放了出来“澶渊之役,若从众将之言,北疆无得脱者。”早知道你们辽国不讲信用,当年大宋就不该跟你们签“澶渊之盟”,全在常州杀了多干净。火药味儿十足。但就是如此,火星一点就着的局面,也不妨碍两家优雅的行酒令。在酒令里不停出圈撩火“想让我大宋危如累卵,只有咱两家和好,大家才能安如泰山。撕破脸死磕,那就大家一起倒血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危机最终能从战争边缘拉回来,功不可没。更多的时候是突然袭击。如宋哲宗时蔡京接待辽使者李琰,一天,李琰和蔡京饮酒时,忽然拿起盘中的杏子说“来未花开,如今多杏。”委婉地表达自己呆的时间太长了。蔡京答到“气虽落叶,未可轻糜,不急不急。”事情没谈好,你还走不得呀。不动声色的几个回合,多少心有灵犀的智慧在其中。

这一幕幕奇招迭出的战争场面,造就了一次次中国文学史上的美谈。一篇经典的诗词佳作,其见证的不只是宋辽百年和平的盛况,更有超越历史的文明的价值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