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碰上寒冷的季节,那些英国老爷根本就不让种别的东西;他们的手下就会挨家挨户地强迫农民先支些现金,让他们签合同。”

这段文字出自印度作家阿米塔夫.高希的小说《罂粟海》(该书中文版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那么,当年这些“英国老爷”让贫苦的印度农民种什么东西呢?

这个“东西”就是给近代中国人带来深重苦难的鸦片,而为了能够自如地将这种东西输入到中国市场,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围绕着这场战争,衍生出了无数话题,不过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第三者:印度,它是英国人得以实现其在中国军事冒险的重要后方基地,也是提供给英国人鸦片这种特殊商品的生产基地。

印度农民被英国商人骗去种鸦片

美国时代华纳(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品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一书中记载:“西方人用来打破中国孤立局面的贸易根据地在印度次大陆。在那里,在东印度公司的领导下,成千上万公顷的肥沃土地被用来种植鸦片。鸦片一般在11月份播种,3月份成熟。成熟时将含毒丰富的鸦片汁通过球形果实上的切口收集起来。种植者然后把货运到巨大的仓库里。”

印度成为英国人的殖民地的源头时间可以上溯至1600年12月31日,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发放许可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158年之后,即1758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已从初期一个贸易公司,发展成经营棉花、丝绸、靛青、硝酸钠和茶等货物的大型垄断实体,随后该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开始借助武力,通过系列战争,逐步实现了对印度的控制。

其间,英国人开始像本文开头所述的那样,组织印度农民种植罂粟,加工成鸦片销往中国,赚回大笔的银子,然后英国人用这笔钱继续扩张。

贫苦的印度农民起初并不愿意种它,因为要种它非常辛苦:要犁地十五遍,每一个土坷垃都要用锄头敲碎,要买肥料施肥,要不停地灌溉…..相比之下,无欲无求的印度农民种点小麦、木豆和蔬菜养活自己则容易得多了。为了让农民种这玩艺儿,英国人使出了体现早年不列颠资本阴鸷风格的一招:

高希在《罂粟海》中写道:“那些英国老爷根本就不让种别的东西;他们的手下就会挨家挨户地强迫农民先支些现金,让他们签合同。对他们,根本没办法说不:如果你拒绝他们,他们也会把银子藏在你们家里,或是从窗户扔进来。到时候再跟那些白人长官说你没有收钱就没有用了,他们还会伪造你的手印。这些白人长官都是靠鸦片的佣金过活的,所以绝对不会让你得偿所愿。而且,到了最后,你赚到的也不会超过三个半银卢比,也就是刚刚好还清他们预付给你的银子。”

高希的这部著作虽然是部小说,但他写作风格严谨,譬如,为了镜像出当年船上口令的各种用法和海上常用语句,就仔细研究了1882年版在伦敦出版的《印度水手实用词典,或英印航海术语及词汇词典》。为了写作该书,他参阅了大批学者和历史学家的相关文献,其中包括:作者仔细研究了1865年在加尔各答出版的、由曾任加兹布尔鸦片工厂主管的J.W.S-麦克阿瑟所著的《鸦片工厂札记》。

之所以在这里花些功夫介绍高希和他的这本书,是想说明这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折射出的历史风貌清晰可显。

当时,英国人借助其领先的技术,用剑与火摧毁了有着自己独特文明发展轨道的印度人的社会基础,驱使当地人为不列颠的利益而奔命,英国人的干预瓦解和破坏了其当地的农业生态系统,鸦片工厂对罂粟的需求永不满足,能让当地贫苦农民果腹的农田在持续萎缩。

为英国炼制鸦片的印度人贱如蝼蚁

“正在这时,其中一个(小伙子)一不小心摔掉了一个鸦片球,直接就掉在了地板上,一下子摔开来,里面的浆汁溅了满地。几位手执鞭子的监工呼地扑向这个闯了祸的小伙子,撇里啪拉一阵猛抽,这小伙子嚎啕大叫,凄叫声在这间空旷、冰冷的棚屋里回荡。”这是高希在自己作品中的描写。

《锐智号》老姜查阅了美国时代华纳(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品的《人类文明史图鉴》丛书,其中记载:“鸦片一般在11月份播种,3月份成熟。成熟时将含毒丰富的鸦片汁通过球形果实上的切口收集起来。种植者然后把货运到巨大的仓库里,那儿,成队成队的(印度)工人用铜杯把变成胶质的鸦片制成一个个重约一公斤的球,然后,工人再用鸦片叶将其包好成圆饼形,这些圆饼被放到架子上晾干。这些圆饼每天都得翻动,并用压碎的鸦片花瓣擦去灰尘以防止生虫或起霉。最后,这些成品被装入密封的板条箱中。”

当时,英国人借助其领先的技术,用剑与火摧毁了有着自己独特文明发展轨道的印度人的社会基础,驱使当地人为不列颠的利益而奔命。高希以现实魔幻主义的笔调描绘出鸦片炼制过程中的一个诡异场景:

“他们全是赤裸的汉子,浸在齐腰深的鸦片锅里,一圈一圈地绕着,在搅拌软黑黑的鸦片浆。他们的目光空洞而闪亮,一个个都都尽力在浆里淌着,就好像掉在蜂蜜里的蚂蚁,一步步地爬着、踩着……这些人都长得像盗尸人一般。他们的眼睛在昏暗的空间里发出红光,看上去他们全都一丝不挂,而他们的缠腰带——就算他们佩戴了——也因为泡在这浓浆里,和他们肤色无法分辨开来。和这群人几乎同样让人感到可怕的还有那些白人监工,他们在走道巡逻。”

鸦片不仅戕害了在鸦片工厂劳作的印度劳工,甚至毒害了工厂周围的猴群。这些猴子和别的地方的不一样,他们不再打闹了,不再纠缠路人,偷抢其物件,他们甚至不再叫唤了,他们跳下树来,到工厂的排污口舔上几口,就乖乖地爬回到树上,坐在那里傻乎乎地看恒河水悠悠流淌。

这些在印度制造出的鸦片在运往中国时的最后一道手续是这样:“跑腿的小子拿着外壳装好每个球——外壳是两半陶土制的半圆形容器。将鸦片球放在这里,两半就合成了一个整齐漂亮的小弹丸,将大英帝国获利最多的产品安然包裹其内;接下来,这枚鸦片球就会漂洋过海,直到这外壳最后在遥远的满清国由一把砍刀砸开。”

受过西方教育的印度精英被英国人玩于股掌之上

《罂粟海》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是年轻的印度王公,其父亲曾与英美商人长期合作,在中国贩卖鸦片。这个年轻的印度精英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对英国哲学家休谟、洛克及霍布斯非常仰慕,研究过他们的著作。

休谟著有《人性论》;

洛克著有《人类理解论》、《论宽容》,其理论激励了后来的美国革命与法国大革命,推动了自由主义思潮的发展;

霍布斯著有《论公民》、《利维坦》、《论物质》、《论政体》、《论人》、《论社会》,他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思想,其中提到如果主权者侵犯了个人经济权利,个人可以拒绝服从。

受英国这些哲学家美好的理念影响,这个年轻的印度王公对英国充满了具有玫瑰色彩的幻想,认为这么一个“文明”的国度怎么能靠贩卖鸦片来积累财富呢?

对于这位仰慕英式文化的印度王公充满了轻蔑之情的英国鸦片贩子说:如果英国停止了鸦片贸易,将会给自己的公司,乃至印度的贵族带去毁灭性的影响。

“毁灭性的?”年轻的印度王公温声地问道,“可是除了鸦片,我们难道不能卖给中国有用的东西吗?”

鸦片贩子回应:起初,中国人不需要英国的任何商品(包括用印度原材料制成的英国商品),可是英国人却离不开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这样,英国人就得拿出真金白银去买中国的这些产品。可是,英国人没有这些足够的硬通货,搜罗其所有殖民地的白银也不够用。

受英国哲学家美好理想启蒙的这个年轻的印度王公,发现他的父亲很早就参与到英国商人向中国贩卖鸦片的勾当中,并把用从中获取的利润积累下的产业传到了他的手上,他似乎有些良心不安。但他用这项贸易已得到了当时的清廷的许可来自我安慰。但英国商人告诉他清廷准备禁止鸦片销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印度王公吃了一惊,但鸦片贩子下面的话更让他心惊:英国政府准备为此向清廷开战!他不禁大声说:“你的意思是大英帝国要与中国开战,将鸦片强销中国?”

印度王公的震惊可能让英国商人觉得有些失言,就赶紧掩饰:“就是开了战,这仗并不是为了鸦片打的呀!而是为了维护原则,为了自由——贸易自由……自由贸易是神赋予了人类的权利,所以自由贸易不但适用于鸦片,还适用于其他各类交易物品。”

当时,一个美国人是这个英国鸦片贩子的跟班,那个鸦片贩子曾告诉这个美国人:“几年之内,我们东印度公司鸦片的年收益已经赶上你们国家,全美国的收入了吧?”

作家高希显然在暗示美国人也参与了罪恶的鸦片交易。

鸦烟流毒,遗祸东方

“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语出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

清朝文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第八十五首里,曾记录了当时的贵族官僚们聚吸鸦片的怪现象:“津梁条约遍南东,谁遣藏春深坞蓬?不枉人呼莲幕客,碧纱橱护阿芙蓉。”

英国将鸦片大量销往中国,败坏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风尚,摧残了大众的身心健康,高希曾这样描写一个来自广州的吸食鸦片者的惨状:

“后来尼尔(书中人物)才知道,其实鸦片最突出的作用莫过于对人体消化系统的强大影响……如果人体已经习惯了过量摄入,那么,如果突然从鸦片中抽身而退,就会让膀胱和括约肌陷入无法控制的抽搐状态,这样任何食品和水份都无法在体内存留。”结果这位尼尔的狱友、鸦片吸食者一直口水涟涟、大小便失禁,呕吐不止,让和他被关在一起的尼尔度日如年,备受煎熬。

当时,鸦片泛滥,导致中国每年白银外流达600万两,财政枯竭,国库空虚。与此同时,它也破坏了社会的生产力,导致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在高希笔下,英国鸦片贩子对年轻的印度王公直言不讳:

“我第一次到广州的时候,还是个小伙子,那时只有少量的鸦片。那些留着长辫子的小个子是很顽固的。我告诉您,让他们对鸦片上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真的,不容易,先生——平心而论,您得说,要不是英国、美国商人的坚持不懈,这股抽大烟之风依然只局限于贵族呢!”

《锐智号》老姜从相关媒体报道中获悉:根据绍溪所著的《十九世纪美国对华鸦片侵略》一书中的附表统计:在1805至1837年,美国向中国输入鸦片14169箱。通过鸦片贸易,美国资本家积累了发展工业的资金。

作者为邬眉,刊发于2015年5月8日腾讯文化频道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家族在华卖鸦片发大财》一文称:“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外祖父沃伦·德拉诺24岁时第一次来到中国。他在珠江地区做了10年鸦片生意后,带着大笔财富回到美国,从而成为纽约精英分子中的‘钻石王老五’。 在家书中,德拉诺承认鸦片会产生‘不好的作用’,他遇见了很多面色苍白、骨瘦如柴的瘾君子,但在谈及鸦片生意时,他说:‘作为一名商人,我坚持认为它是公平、体面而且合理的’,就像烈酒对美国人的重要性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