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八佰》的点映,基本可以确定的一件事是,这将是华语战争片的一个新标杆。过去我们当然也拍过很多根据史实改编的战争电影,但是在还原一场战争的真实质感,直面并深入战争本身这件事上,我们一直都缺这样一部电影。

《八佰》描写的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论战役规模,远不是抗日战场上最大最重要的一役。但是论对抗日士气和国际舆论的影响,恐怕无出其右。“八百壮士”以巨大的敌我悬殊兵力,誓死守卫上海最后一道防线的故事,本身就自带传奇色彩和英雄主义光环,《八佰》中不时散发出来的那种慷慨凛然、舍身取义的英雄气节,是这个题材绕不过去的一个主题。

但导演管虎独到的一点是,他没有想当然地把主人公设定为被史册铭记的团附谢晋元,而是选择了用一个足够长的篇幅来描摹了一组524团的战士群像。谢晋元只是这个群像当中的一员,甚至都不是着墨最多的那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颇为令人意外的是,管虎着墨最多的,是一群杂兵,一批在四行保卫战之前临时被收编进团的散兵游勇,其中大多是逃兵。这些人当中,包括张译饰演的“老算盘”,姜武饰演的只会吹牛的老铁,王千源饰演的神枪手羊拐,以及欧豪饰演的逃兵端午和他年幼的堂弟“小湖北”。这些人在战斗开打之后,大多数心里想的,都是千方百计的逃跑和求存。在他们身上,我们一点也看不到属于这个故事的英雄气概,恰相反,我们看见的是老鼠般的仓皇逃窜。

为什么是他们?为什么选择这样一群有损于“八百壮士”英雄形象的杂兵,来担当这样一部电影的主人公?是想要通过他们的反衬,来凸显正规编制下的524团的战士们的英勇神武吗?不是的,之所以选择他们,是因为这群杂兵是最接近于普通人的军人和战士,只有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这样未曾经历过战争的普通人,才可能见识什么是真正的战争,才可能跟随他们,真正的深入战争并领略战争的残酷。

这些一心只想逃跑的散兵游勇,大多因为各种原因,从来没有拿过枪,更别提扣动扳机杀人。他们不是被临时征召入伍的农民,就是随军进行文职工作的书生,或者索性就是只图骗一份军饷的老兵油子。他们虽然成为了军人,但是他们从来不懂什么是战争,不懂如何杀敌,甚至不懂如何逃跑。在他们心底,惦记的始终是如何在可怕的战场上,保住自己的性命。

有大量的战争电影会天然地倾向于描写战场上的英勇杀敌,去歌颂那些伟大的将领和统帅们的深谋远略,然后很容易让未曾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想当然地把战争视为英雄改变历史、扭转乾坤的舞台。但真实的战争,可能远没有那么多光环笼罩的瞬间,真实的战场,是士兵们寸步难行的泥潭,大多数人可能根本还没有意识到敌人在哪里,子弹就已经穿透了他们的身体。恐惧,才是在战场上一个人最直接最本能的反应。

这样的战场,我们此前在《拯救大兵瑞恩》为代表的好莱坞战争片里见识领教过,现在,我们能在《八佰》里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真实到仿佛近在咫尺的地狱。我们看到炮火轰炸后片瓦不存的城市废墟,看到老鼠如何在堆积成山的尸体间流窜,看到子弹和玻璃碎片是如何突如其来地夺走一个人的生命,看到在退无可退时,战士是如何把自己当作人肉炸弹投向强大的日军。

我们像那些杂兵一样,从一个对战争一无所知的普通人,一点点进入这场没有退路的战斗。而那些此前只想逃跑的杂兵,也由此开始一点点被感染,继而改变,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早已是这场战争的一部分,他们只能像一个真正的战士那样去战斗。到最后,他们也真的成为了英雄,成为了“八百壮士”的一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部电影,其实就是带领观众一点点接近和深入战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见证了整个524团是如何在绝境之下,凭借不可思议的顽强和牺牲,守住了这道防线。我们事无巨细地目睹了作战的各个环节和惨状,然后像片中的军人一样,开始真正地思考这场战斗的价值与意义。

在这个过程中,另一个特别的存在,同时也是管虎花费了大量笔墨去描写的群体,是“隔岸观火”的上海民众。影片中隐含的一个潜藏视角是,苏州河对岸的民众在观看“八百壮士”的浴血战斗,而“八百壮士”其实同样也在河对岸看着民众歌舞升平。

一河之隔,两个世界。由于租界的存在,让四行保卫战成为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场被民众实时围观的战役。作为观众的民众,在苏州河对岸的情绪和态度,从始至终也是这场战斗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对于这场战斗的态度,也经历了一个十分明显的变化。

在战斗刚刚打响的第一日,很多民众抱持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隔岸观火态度,该设赌设赌,该唱戏唱戏,该跳舞跳舞,完全一副事不关己的架势。民众关心的只是炮火不会落在自己所在的河对岸,而像孙记者这样油滑的两面派,更是乐得从中牟利。民众的麻木和冷漠,实在是因为此前几十万国军在面对日军时,溃如蚁穴,一败再败,所以四行仓库的再次战败,看上去是如此理所当然。

改观发生于战斗的第二天,第一天的成功坚守已经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第二天一个个士兵抱着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的场面,则无法不令每一个观众(既是河对岸的,也是银幕前的)动容。正是在此之后,民众开始自发地踊跃筹款捐资,开始为“八百壮士”摇旗呐喊,开始用大字提醒日军偷袭的所在,甚至有青帮弟子像军人一样舍身赴死,为他们输送物资。

高潮发生在旗帜新升起的第三天。这个极具标志性意义的动作,表明了一种战斗至死的态度,表明了一支军队的气节和信念。到这时,所有观战的民众也彻底成为了这场战斗的一部分,甚至是更重要的一部分。正像片中的台词所言,要想真正打赢这场战争,靠四行仓库里的“八百壮士”是不行的,得靠他们背后的四万万同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转变在方记者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这个此前为了一己私利可以向日军出卖情报的人,最后却切身加入了“八百壮士”的行列。他和那些杂兵一样,代表的是无数对战争一无所知的普通人,如何看待并且进入战争。

从将士和民众两个角度展开的丰富描写和前后对比,也让《八佰》就此与之前其它国产战争片区别了开来。《八佰》当然也赞美爱国主义,但是却不是那种简单得只有一腔热血空喊口号的爱国主义,而是一种经过冷峻的审视与反思的爱国主义。

民众的信念与态度的改变,才是这场战斗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也是“八百壮士”的壮举能够超越时间感染人们的根本原因。

千疮百孔的四行仓库大楼今天依然矗立在苏州河畔,上面的每一个弹孔,都是那段历史的证明。《八佰》唤醒了更多人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我们更不应忘记的则是,残酷的战争为谁而打,英雄的鲜血为谁而流。

最后放一张一年前我在上影节期间拍的四行仓库的照片,当年的枪孔与弹痕,如今仍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