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中世纪,神权从来都没有大过王权,两者是相互平行和依靠的。神权靠王权来庇护自己,王权靠神权来维持统治。

我们对于神权大于王权的印象其实是来自我们历史书上的“卡诺莎之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076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四世和教皇爆发了矛盾,亨利四世宣布罢黜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作为反制,格里高利七世也针锋相对的开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并废除他的皇位

神罗内部诸侯林立,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许多贵族推举亨利四世的姐夫鲁道夫公爵当皇帝,而且亨利四世的手下也人心涣散。

无奈,只能向教皇低头请罪。亨利四世身穿毡毯,赤脚在意大利卡诺莎城堡外的冰天雪地中站了3天三夜,格里高利七世才原谅他。

我们的历史书只写到这里,但是你以为已经结束的故事其实才刚到一半。

获得原谅的亨利四世回国后整兵秣马,讨伐叛乱,最终鲁道夫公爵战死沙场。而重新夺回权力的亨利四世没有忘记仇恨,挥军剑指罗马洗刷当年的卡诺莎之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来 准备固守待援的格里高利七世万万没想到罗马的贵族背叛了他,打开城门放亨利四世的军队进城,格里高利七世仓皇出逃。而获胜的亨利四世将格里高利七世废黜,拥立克莱蒙三世为新教皇。

可以说之前的亨利四世并不是屈服于教皇的神权,而是害怕国内贵族的反叛。

所谓的“万王之王”

在13世纪时期教皇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当时的教皇英诺森三世更是无比的嚣张,自称“万王之王”,发动了第四次十字军,号称欧洲的一切都逃不过教皇的控制,其最得意的是让英国国王约翰俯首称臣,使神罗皇帝奥托四世失去皇位。

但真正的原因是却是英诺森三世的盟友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在军事上击败了约翰和奥托四世,在外患下才迫使两人低头的,光靠教皇可不管用。

之后到了13世纪末的1285年,法国新国王腓力四世继位,但这位新的国王早就看教皇掌控的法国教会不爽,迫使法国教会只能向法国国王效忠,停止向教皇纳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的教皇是卜尼法斯八世,他还沉浸在昔日所谓“万王之王”的幻想当中,没事就干涉他国的内政。腓力四世的行为就是公然挑衅他的权威,他将腓力四世开除教籍,还打算废除腓力四世的王位。

但是卜尼法斯八世的反制非但没有奏效,头铁的腓力四世反而直接派兵去罗马将卜尼法斯八世抓到法国的巴黎后,公开游街审判后,以干涉法国内政的罪名处死。虽然卜尼法斯八世在法国教士的帮助下逃回了罗马,但十天就忧愤而死,罗马教廷的脸面也彻底的踩在脚底。

之后继任的本尼狄克十一世仍然没有看清形势,宣判腓力四世罪无可恕,想要欧洲各国联合出兵讨伐腓力四世,但是失去法国这条大腿的欧洲各国根本不鸟他。本尼狄克十一世也被拥护腓力四世的人冲进阿纳尼教皇宫廷抓捕,凌辱一番释放,几天后去世。

但腓力四世想要控制教皇,他扶持法国主教兼好友克雷芒五世做教皇,将教廷由罗马搬到法国边境小城阿维尼翁,成为法国的傀儡。教廷在阿维尼翁的半个多世纪,就是著名的“阿维尼翁之囚”。

总而言之,教皇的神权一直都比王权弱,他能压过一个王权完全是靠抱另一个王权的大腿,当大腿抱不到的时候:

十字军东征时期,除了圣殿骑士团,指挥不动一兵一卒;

神罗皇帝即位时要到罗马,教皇不同意的话,直接把刀架到教皇脖子上强迫教皇为其加冕;

法国王国贪图忠于教皇的圣殿骑士团的财富,直接将其解散,没收财富,成员全部处死;

英国国王为了离婚,直接一脚踢开教皇,施行宗教改革,信仰新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神罗皇帝兼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时期,更是直接率军攻陷罗马,烧杀抢掠,史称罗马之劫。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纷纷进行了君主集权,王权超过了神权,教皇慢慢变成了吉祥物,政令出不了罗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