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场突如其来的惊雷,成了刘备的救命稻草,虽然他知道曹操未必会杀他。因为曹操是个英雄,英雄就必须有容人之量,不管他愿不愿意。刘备之于曹操,颇有点郭隗之于燕昭王的意思,曹操连刘备这样的枭雄都容得下,天下的英才又有什么人是他曹孟德容不下的呢?但既然是枭雄,刘备就不可能久居人下,程昱、郭嘉明白,曹操更明白。既然早晚都难免为敌,曹操偶尔表露一下杀意也就不足为奇(也可能是惺惺相惜,但有时候这两种情绪的现实表达手段未必会有多大的不同,毕竟这是乱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早在青梅煮酒的故事发生之前的时候,恐怕曹操已经有过试探刘备的心思了。或者说,曹操未必真有试探他、流露杀机的意思,但刘备必须做出抉择,让曹操相信他。刘备需要一个投名状,这个投名状便是吕布。

吕布和刘备肯定是算不上朋友的,说是仇家倒是一点也不为过。但是,生在乱世、发迹于乱世,就得按照乱世的游戏规则进行。在充斥着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环境中,吕布夺了刘备的地盘,虽说不义,但不过是他选择的生存之道罢了。他未来将刘备收编,虽是为了让刘备替他抵御袁术,但好赖也是给了刘备一片栖息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个时代,谁也不敢说自己未来就能一路高歌猛进,多个朋友比多个敌人强,所以各路诸侯之间真正赶尽杀绝的是少数。况且,刘备是个明白人,他和吕布之间的恩怨只能是为了各自集团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还上升不到个人恩怨的层面,就更没必要非要他的性命不可。但在白门楼上,刘备必须要了他的项上人头。

曹操到底是不是真心想要收降吕布呢?恐怕未必。因为不论是在吕布的正传记载中,还是裴松之注中,曹操都被几句话说服,就彻底放下了收降吕布的心思,可见早在成功拿下吕布之前,曹操怕是已经有了腹稿。最起码,他也是更倾向于杀掉吕布的,因为吕布的为人几乎是人尽皆知。唯利是图、墙头草一棵。凭什么相信他到了曹老板手底下就会乖乖听命?

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三国志·吕布传》
意欲活之,命使宽缚。主簿王必趋进曰:“布,勍(qíng,强劲有力)虏也。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太祖曰:“本欲相缓,主簿复不听,如之何?”——《献帝春秋》

曹操不是迂腐的人,更不是一个糊涂蛋。他可能因为志得意满而犯错,但典韦、曹昂死了还不到2年呢,曹操不可能这么快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反叛带来的伤害,远比明面上的敌人更严重。

刘备或许正是抓住了曹操这时候的心思,所以在吕布表露心迹,说出请降的话,曹操面有疑色的时候,刘备赶紧提出了反对意见:“明公难道忘了丁建阳和董太师的下场了吗?”这时候曹操是什么反应?太祖颔之!曹操没有恍然大悟,没有吃了一惊,而是很平淡的微微颔首。这个微不足道的动作,所能传达出来的信息却很是耐人寻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曹操一直不表态,吕布是一定要刘备替他求情的,或许曹操也会主动询问一下刘备的建议。最终刘备是高概率要发表自己的态度的,答案无非是降或杀。选了前者,是给了吕布甜枣,但会让疑心病重的曹操内心不安——刘备这货怕不是想要让吕布害我?

而只有选了后者,才能证明刘备是真心替曹操考虑。何况,他和吕布那点恩怨,说大虽不大,可说小毕竟不小,无论是于己而言,还是对于曹操而言,刘备选择建议杀掉吕布,都是唯一既合情又合理的结果。

曹操当然不会就此放松警惕,但刘备只有经过了一次次考验,才能活得长一点,才能找到机会逃离曹操东山再起。而他身上所具备的巨大的人格魅力,也终于让曹操很快放下了戒备的心思,亲自放他离去,这不能不说是刘备得天独厚的本事。

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硃灵要之。会术病死。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於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三国志·武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