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改“加快”,形势有所变化

继年中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新基建战略后,近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也是中央根据现时国内外经济环境及政治局势所作出的战略判断。本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还针对“逐步形成”新发展格局作出最新强调——“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释放出一个重要的信号: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历史交汇在2020年,中国完成了一个创举——科学抗疫并率先完成复工复产,在第二季度全国GDP就迎来了2.8%的增长。但也迎来极大挑战,外部危机开始浮出水面,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我国对外贸易处境越发不容乐观,这也是为什么上半年广州的GDP被重庆赶超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目前形势不难理解,我国经济发展会更倾向于由内需拉动,内需体系的完整性将决定国内市场需求的升级速度和供给能力的提升,着重优化升级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

当然,依靠内需并不意味收窄视野,放弃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打造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外循环为辅助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首当其冲就是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特别是针对重点开展补链、固链、强链,供端产业升级、需方释放购买力,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以生产引导消费升级。

双循环格局下的中国制造,到底要有怎样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2008年之后,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开始反思过度全球化。英国提出再工业化,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各国家都开始重视自己制造业的内循环、自循环。其实中国制造本身就有某种内循环的基因。

中国是全类制造,中国的制造业体系完备,有完整产业链,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包括41大类,191中类,525个小类,一应俱全,其中有220种工业品产值居世界第一。

但不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关键元器件的自给率仅为 1/3,最典型的是 95% 的高端芯片依赖进口,中兴通信就是惨痛的教训。

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新技术制造业面临西方打压,传统制造业面临东南亚追赶,而我们国内的制造业要素成本全面上升。能不能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不能转向基于内需和国内超大市场的内循环为主的发展,中国制造业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制造业由大变强,要有科技创新的支撑。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19%,而美国是2.79%,北欧国家是 3%,日本是 3.4%。与此同时,受困于创新成果转化的模式和服务的发展滞后性,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但这不仅仅是国家政府肩负起的事业,也是像博士科技这类科创服务企业所要肩负起的责任与使命。

技术创新为内循环提供动力,城市更应发挥创新优势。

相比农村,城市更具创新优势,更应围绕技术创新为核心为政府、企业、人才、高校院所、金融机构以及科创服务机构等创新要素架接高效流通的桥梁,加大创新基建设施建设,引入大数据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如博士云),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有效高效的行径和工具。

最近成热搜的南京市也作了最好的验证。7月30日,南京发布2020年上半年经济数据,经济总量达到6612.35亿元,增长2.2%,增速位列江苏省首位,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第一位,万亿俱乐部城市第一位(与长沙并列)。同时,实现对天津的赶超,改革开放40多年来首次进入全国十强,排名第9位。

这些亮眼成绩的背后是有赖于2019年南京创新创下的七个新高: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475家,累计达到459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1.2万亿元,增长14.8%;累计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近300家,孵化引进企业3000多家;

强势启动创新“两落地、一融合”,实施“121”工程:建设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再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体系,足以说明南京在创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已蓄能已久。

毋庸置疑,科技创新是企业产业、城市地区乃至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各地城市更应坚定决心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以此提供经济内循环动力,通过创新赋能完成产业升级,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