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更新完了“AFI百年百大电影”系列的最后一期推送,距离我当初动这个念头,差不多正好过了整整一年时间。有些朋友可能并不清楚过去一年我到底做了什么,可以在这篇文章里找到答案:。

这100篇文章,是我8年前的书稿。在这一年的更新过程中,我自然免不了重读它们一遍甚至多遍,基本上未作修改,最多只是偶尔在文章的最前面加了一两段适合当下语境的摘要和导读。

坦白地说,这些文章的质量良莠不齐,有很多也并不让今时今日的我满意。但我依然不想按我如今的想法去修改它们,因为这些稿件就是8年前时的我看待电影的真实水平,是那时的我自己的一面镜子,我应该有勇气去面对那个曾经稚嫩、多少显得刻板的自己。

如果这些文章让你见笑了,还望担待。但无论如何,我都应该感谢曾经支持和陪伴我做这件事的读者和朋友。谢谢你们!

这个系列的文章我都已收录到了“AFI百大”这个专辑里,在每篇文章的顶部都会显示(这篇也不例外,一并收入其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往期。

一年时间不长,但对于很多人而言,过去的200多天可能比以往的每一年都显得更加漫长,整个世界都因为新冠疫情而彻底改变。

没有电影院的此前半年时间里,倒是很适合去系统地回顾和重温那些经典老片。而对于每一个有兴趣系统深入地了解或是研究电影的人而言,最能准确有效地帮我们找到那些经典老片的工具,就是各色权威媒体和机构评选的榜单。AFI评选的百年百大电影,大概可以算是了解美国电影的一个入门级榜单。

1997年,AFI以百年百大电影的评选作为纪念美国电影百年系列纪念活动的序幕,在这次纪念活动中,AFI还拍摄了一套10集的纪录片,分成了10个主题来介绍和评析这100部经典作品,片名就叫《一百年一百部》。在纪录片中,请到了很多著名导演和演员来亲自为这些经典作品现身说法。

此后,AFI又陆续评选出了“百大明星”(1999)、“百大喜剧电影 ”(2000)、“百大惊悚电影 ” (2001)、“百大爱情电影”(2002)、“百大英雄与反派”(2003)、“百大电影歌曲 ”(2004)、“百大电影台词 ” (2005)、“百大电影配乐” (2005)、“百大歌舞电影” (2006)、“百大励志电影”(2006)等一系列榜单。

直到2007年6月20日,为了反映美国电影界的最新动态,表彰1996年至2006年新进拍摄完成的电影佳作,AFI公布了新的 “AFI百年百大电影(10周年版)”[AFI's 100 Years... 100 Movies(10th Anniversary Edition)],对1998年版的名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调整后的新榜单在原榜单的基础上调整了23部影片,名次也有所变化。

从调整过后的榜单看来,一个明显的变化是80-90年代影片数量的增加。尤其是90年代,《玩具总动员》、《第六感》、《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肖申克的救赎》包括新世纪制作的《指环王:护戒使者》等新时期的影片替换了一批年代久远的老片。

一些仅仅由于特殊的历史意义而被铭记,但本身的艺术水准并不算出类拔萃的影片也被替换下来。例如,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就不再上榜;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也被他自己后来艺术成就更高的《党同伐异》所取代;《西线无战事》这样以技术驱动为主要亮点的影片也不见踪影。

总体而言,2007年的新版更接近当代的审美趣味,近三十年上映的电影得到了更大的比重。比较前后两个榜单,会发现07版将98版中不少文学名著改编影片撤换下去(《呼啸山庄》《第三个人》《郎心似铁》《乱世忠魂》《满洲候选人》《窈窕淑女》《日瓦戈医生》等),这显然是强调回归电影本质的艺术取向。一批更能体现电影艺术发展的影片被推上前台,例如《日出》《将军号》《纳什维尔》等等。

AFI的前后两份榜单或许可以总结为——98年的评选更为注重影片的影史影响与地位,而07年的评选更为注重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与成就。在我看来,新版算是对老版的一次小幅优化和改良。

然而,诚如比利·怀尔德所言“没有人是完美的”,那么更没有一个电影榜单会是完美无缺的。榜单永远不负责面面俱到,而只能提供一个视角与方向。即便是由AFI这样权威的机构来进行评选,要从浩如烟海的电影杰作中挑选100部来囊括每一部重要的影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便是全览AFI先后两次评选的榜单,也遗漏了不少美国电影史上极其重要的影片,例如开盗匪片先河的《小恺撒》(Little Caesar ,1931)和《全民公敌》(The Public Enemy ,1931)、开创性地进行街头实拍的黑色电影《不夜城》(The Naked City ,1948)、被誉为黑色电影收山之作的《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 ,1958)、将科幻片与怪兽恐怖片两种类型片完美融合的《异形》(Alien,1979),等等等等。

一份电影榜单一经推出,某种意义上而言便成了一种权威,对于后来者以及更多新近学习和观看电影的观众而言,就成了一种参照。在不同机构年复一年的评选中,有一些经典常年霸占着各大榜单的一席之地,其经典地位也在每一次榜单的推出过程中得以巩固和加强,渐至不可动摇。对于想了解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一批经典作品的观众而言,阅读这些榜单并按图索骥逐一补全,成了一种最保险可靠(当然也不免有点僵化刻板)的方式。

BFI旗下的《视与听》杂志评选的“史上最伟大电影”(从1952年开始,每十年评选一次)大抵可被视作一卷简要的世界电影史——电影发展百余年来最重要的作品,基本都浓缩其间。但就连《视与听》的评选,也在随着年代的更迭而演变出新的面貌,公认的经典始终八九不离十,但是孰高孰低则是几十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无论如何,《视与听》的榜单是除AFI的榜单外,另一个出自权威机构的专业之选。而且在我看来,《视与听》评选的这个榜单比AFI的更胜一筹,也许是迄今为止所有电影榜单里最值得参考并按图索骥去观看的一份榜单。

法国新浪潮以来,以《电影手册》为代表的一大批电影杂志,站在创作者之外的评论视角,也对推出自己的榜单乐此不疲。几十年来,《电影手册》杂志每年都会在世界范围内选出他们自己的年度十佳电影,更于2007年推出了一份影史视角的“世界最美的100部电影”。用“美”这样一个更趋艺术的字眼来代替更常见的“伟大”一词,是法国人的天性使然。因此,这份有别于权威学术机构的榜单提供了不少略显偏门和古怪的选择,虽然口味与倾向明显,却依然赢得了人们的认可。

与之相似的是日本的评论杂志《电影旬报》,这家诞生于1919年的老牌电影杂志的历史几乎与日本电影同样悠久,而且早在默片时代就开始评选日本本土电影的年度十佳,直至今日,《电影旬报》每年雷打不动的这一评选,在人们心中的权威性已然超越了业界机构(日本电影学会举办的日本电影大赏)的选择。而由《电影旬报》于千禧年前夕评选的“20世纪最伟大100部日本电影”也成为全球日本电影研究者的必备片单。

至于其它各色更偏娱乐向的媒体,诸如《帝国》《完全电影》《名利场》等,也会每隔一段时间就推出一份自己评选的榜单。这类榜单更接近于影迷间的自娱自乐,当然在权威性上就要大打折扣。

在各种榜单里,还有一个“榜单中的榜单”。著名数据统计网站TSPDT多年来就致力于在全球各地上千张电影榜单里优中选优,统计出电影诞生120年来最受业界、评论界和学界好评的1000部电影,其涵盖面基本已经是一份榜单的极限,其权威性则来自于方兴未艾的大数据。

但对于更多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影迷而言,最广为人知的一份电影榜单,无疑还是IMDB网站的TOP250。IMDB这份基于网友投票产生的排行榜,由于一人一票所具备的天然民主属性,深得普通影迷的心。但在一人一票的绝对民主制下,粉丝刷票的行为也泛滥成灾。

越来越多的新上映的商业大片通过刷票的方式跻身TOP250之列,有一些会在不太长的时间过后跌回原形,有一些则因为某些特殊的群体持续性的刷票而排名居高不下。近年来最显著的案例是一批印度电影,经由一批狂热的印度影迷集中的刷票行为,出现了9分以上的高分。

要知道,9分在IMDB上,是仅有屈指可数的排名最靠前的几部影片才能够达到的分数,但在新近上映的印度电影里,却已屡见不鲜。为了防止这种刷票行为,IMDB很早就在计算TOP250排名的时候,采用了贝叶斯加权法,降低新注册用户的投票权重。但即便如此,印度电影仍大有攻占TOP250之势。IMDB的刷票争夺排名的行为,大概算是互联网时代榜单话语权争夺最生动的写照。

无独有偶,国内仿照IMDB模式的豆瓣,随着近年国产电影产业的飞速发展,也频繁传出水军刷票的丑闻。刚上映的商业片总是寄望通过更好的口碑,来推动自身票房的产出。但事实却是,某部新片确有可能在雇佣了水军的情况下,在首映前几日刷出好看的分数,但在观影人数的疾速增加和无需太长时间的筛选下,终会现出原形。

豆瓣的评分较IMDB来得更为简单,十分制被改为更模糊的五星制,统计分数时应该也没有采用复杂的贝叶斯法。虽然豆瓣的评分不可能像AFI和《视与听》那么专业,但起码能直观有效地反映普通观众的忠实评价。豆瓣之所以一再因为刷票事件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本质上也是国内电影评价体系的缺失所致。

国内电影产业的长期积弱,加之带有浓烈官方色彩的各种奖项缺乏公信力,导致对国产电影的评价始终难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客观与公正。我们没有好莱坞强大电影工业体系支撑下的学院奖(奥斯卡),也没有更为学术性的AFI和BFI这样的机构,甚至就连一本具备足够专业度与公信力的杂志刊物都没有,这才导致普通观众在寻求一部电影的优劣好坏时,只能求助于豆瓣。

如何建立一套我们自己的公正且有效的电影评价体系,如何去评选一份具有公信度且值得流传的属于华语电影的榜单,其实是国内一直缺失的一个空白领域,可惜在目力所及的将来,我们仍然难以看到这样一份榜单出炉。

什么时候我们真正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电影评价标准与体系,什么时候我们才敢说国内的电影产业真正走向了专业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