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公元前30年,“埃及艳后”去世

2. 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

3. 公元1887年,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生

4. 公元1908年,福特“T型”汽车问世

5. 公元1916年,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逝世

6. 公元1948年,朱自清病逝

7. 公元1961年,爱国华侨陈嘉庚逝世

8. 公元1991年,我国著名画家林风眠逝世

9. 公元2015年,天津塘沽大爆炸

文章转载自:朝文社

明代学者黄宗羲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昔日之都燕,则身守夫门庭也。”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定都北京,就像是皇帝亲自看守门庭一样。”

由于北京城迫近边境,时刻都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与东北方渔猎民族的威胁。天子不得不亲自坐镇,统御明朝北方的防御,真可谓天子守国门。

截至明朝灭亡,蛮族骑兵曾三次兵临北京,其中蒙古两次,后金一次。每一次兵临北京,都给大明王朝带来了巨大震撼。然而我们要问了,明朝“天子守国门”的窘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洪武遗患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腐朽的大元王朝。随后,朱元璋与帐下诸将追亡逐北,横扫元朝的残余势力,基本恢复了汉唐旧土,蒙古势力全面退回了草原。虽然蒙元势力已然式微,但朱元璋对其从来没有掉以轻心,仍时刻防备着他们的反攻倒算。

1371年,洪武五年,朱元璋发兵清除草原内的蒙元势力但败北,结束了明军对蒙元的常胜历史。由此,朱元璋停止了针对蒙古的战略进攻,并转而实行积极防御战略。

为了应对敌人的骚扰,朱元璋制订了“搜剿、清野”政策。除此之外,朱元璋还对延边诸郡实行了“迁民”政策。也就是将边民迁往内地,以此来摆脱蒙古人的骚扰,同时也让蒙古人寇掠的经济目的无法实现。

然而“迁民”政策也不是没有副作用,这使得边境失去了百姓的支撑,为明朝后来的“弃地”埋下了伏笔。

1387年,明军发动捕鱼儿海之战,此战中,明朝彻底摧毁了北元势力。朱元璋认为天下已定,应着手于内政,遂开始着手营建他心目中的北方防线,他先后加封秦、晋、燕、谷、宁等十位国王于边境,史称“塞下十王”,形成了藩王防线。

这些藩王都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朱元璋期望他们能够成为皇室的屏障。从地理分布上来看,明朝的藩国主要以辽东、大宁、开平、大同一线为准,将后来的九边,乃至于北方重镇北平荫庇于其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军以塞下诸王与长城以北的军镇为基础,时常派兵数万,对蒙古人进行“清沙漠”和“搜剿”,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以燕王朱棣的表现最为突出。从此蒙古势力远遁,近边再无敌骑。

二、靖难之役

封国制度是有效的,但是其副作用也是极大的。与皇帝同姓,并拥有军队和领地的藩王,永远是中央政权的大敌。在历史上,西汉和西晋都曾爆发过大规模藩王造反的事件。

但朱元璋认为,只要皇帝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诸王知“夹辅王室以尽君臣之义”,封国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然而历史的发展证明,朱元璋实在太高估血统和亲情的作用。

在至尊的权力面前,无论多么亲近的血缘,到最后都只是儿戏。用伦理道德而不是制度,去制约人类自私而贪婪的本能,最终总是要碰壁的。

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即位,他在一些文臣的撺掇下,开始对国内诸王进行“削藩”政策。在形势的逼迫下,更在自身野心的驱使下,燕王朱棣悍然造反,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为了加强自身力量,朱棣尽量将延边备胡的边兵搜罗入麾下。由于边兵大多参与内战,明朝北方的国防实力受到了极大削弱。其中,以大宁镇的极度衰弱最为典型。

1399年,朱棣将宁王朱权连同他属下军民,一并迁入内地,而由朱权镇守的大宁也因此成了空城。大宁的存在,对蒙古封建主们具有极大的震慑作用。然而在靖难之役后,大宁因为缺乏兵民而被迁入内地。而大宁故地,也为兀良哈三卫所占据。

在靖难之战中,河套的重镇东胜卫也被放弃。河套地区依山傍河,便于防守。控制河套还能有效控制高阙,能够随时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反击。占据河套,就像往游牧民族的心窝里插了一把尖刀。

明初,朱元璋在唐朝受降城附近建立了东胜卫,成为明朝西北地区边防体系中的重点。然而东胜卫偏远,经济相对落后,需要后方的大力供应。

随着靖难之役的爆发,东胜卫失去了后方的支援,遂变得逐渐衰落。1403年,也就是永乐元年,东胜卫被迫内迁。河套的丢失,最终给大明朝带来了严重后果。

朱棣登基后,明朝北方诸王逐步被迁入内地。与此同时,失去藩国依托的卫所也大量迁入境内。在朱棣的时代,明朝的国境线已经开始南移,其原本的大本营北平也因此失去了屏障。

北平,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在明代前曾是辽金元等游牧王朝的首都。该地处于华北平原、蒙古高原以及辽东半岛的交界处,是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东北渔猎民族重点争夺地区。

北平对于诸蛮族来说,是其夺取中原的重点地区。依托北平的资源和地利,蛮族骑兵可以横行于华北平原,而中原政权只能选择退入水网密布的江淮进行防守。所以从国防的角度看,北平的得失关系到明朝的生死存亡,必须重点防守。

此时摆在朱棣面前有两个选择:一、将北平交由最得力的将领进行防守;二、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

第一种方案之所以不可行,是因为很难保证北平守将就一定不会造反,毕竟有安史之乱殷鉴在前。所以,明朝别无选择,只能选择迁都北平,亲自保卫国家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虽然迁都北京,但是朱棣知道这并不保险。为了一劳永逸地清除蒙古势力,朱棣亲自发动了五次大规模讨伐,史称“五出三犁”。

这几次征伐虽声势浩大,但是战果并不算太明显。明军将蒙古势力驱逐出漠南地区,但是并没有大量消灭蒙古人的有生力量。

此外,蒙古的鞑靼势力被打击过重,导致其竞争者——瓦剌势力坐大。瓦剌借着永乐的东风,逐步统一了蒙古帝国,为二十多年后的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

三、嘉靖之变

永乐之后,明朝因实力削弱,而进一步实行退缩政策。其中在宣德年间,明朝疆土缩水变得尤为严重。在东北方向,明朝放弃了奴儿干都司;在南方,明朝放弃了安南;在北方,开平卫内迁至独石堡。同时,明朝还大体上放弃了对蒙古势力的进攻政策,开始实行消极防御的政策。

1449年,瓦剌大举入侵明朝,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尽起京师精锐御驾亲征。由于指挥失误,明军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被敌军擒获,史称土木之变。

此战后,瓦剌军队趁势进攻北京城。明军在于谦的领导下,才艰难地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虽然大明王朝保住了,但是明军精锐尽失,很长时间得不到恢复。更可怕的是,明军彻底失去了主动“扫平沙漠”的锐气。

明军的消极防御政策,被蒙古人认为是软弱可欺。于是蒙古诸封建主,由漠北渐渐迁徙入漠南地区,并对明朝边境掠夺不止。

而在此时,明朝丢失河套地区的危害,也终于开始显现。天顺六年(1462年),鞑靼毛里孩、阿罗出等封建主开始出没于河套地区,但是出没无常,然而即便如此,鞑靼蒙古人仍让宣大、延绥、宁夏等地烽烟不息。

为了解决河套蒙古问题,王越向明宪宗建议,应该启用“搜套”战略。1473年,王越率领轻骑入套,杀死了三百名蒙古人,河套寇患才稍稍得到平息。但是明朝并没有因此而收复河套,恢复明初的旧疆。

仅仅十数年后,小王子达延汗在草原中崛起,并且率兵重新进入河套地区。他们在秋高马肥之际进入河套,在春季以入贡为名在明朝边郡大肆抢掠,抢到心满意足后才返回沙漠。对于蒙古人的入寇,明朝毫无办法。

到了嘉靖年间,鞑靼的俺答汗长期进驻河套,变为历史上著名的套寇。俺答汗以河套为基地,向南骚扰明朝边境,向西强行越过宁夏、甘肃,攻略青海和西藏,包抄明朝的侧翼。

为了应对俺答汗的威胁,明朝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已经到了应该收复河套的时候了。于是熟悉边事的曾铣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复套”计划,并且向嘉靖帝上书。

在计划中,曾铣历数蒙古人占据河套给明朝边境带来的危害,以及河套对于明朝有多么重要。曾铣认为,他只需指挥六万锐卒加上两千火枪手,便可完成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曾铣的计划,平生最恨胡人的嘉靖帝表示十分欣赏,并且把这个计划交给其他阁臣商议。对此,内阁首辅夏言表示十分赞同。

然而,以严嵩为首的其他阁臣却对这个计划表示反对。虽然在史书中,严嵩是个大奸大恶的佞臣。但是他反对“复套”的理由也未尝不充分,那就是计划虽好,但是却没有有能力实施的将领和军人。

在嘉靖的时代,明朝边军早已失去了进攻能力。即使计划再好,没能力执行也是白搭。

因为群臣的反对,嘉靖帝的心愿得不到实现,使这位喜欢玩弄帝王心术的皇帝大失颜面,在盛怒之下,嘉靖帝竟找个理由将主张“复套”的曾铣给处死了。

明朝迟迟不收复河套,而蒙古人却在此地茁壮地生长了起来。由此,蒙古人对明朝边境的进攻也变得越来越猛烈。

1550年,也就是嘉靖二十七年,此时距离曾铣被处死已经有两年。俺答汗以河套为基地,率军长驱直入,竟一路打到北京城下,而明军根本无法与之对敌。

在此情况下,奸臣严嵩竟毫不在乎地说,“寇饱自飏去”,主张不对俺答汗进行抵抗。于是俺答汗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在北京郊区大肆烧杀,抢掠人畜达两百万,酿成了震惊海内的“庚戌之变”。

其后,明朝为了解决俺答汗问题,不得不同意他的互市要求,实际上这就如同签下了城下之盟。由此,蔓延近两百年的明蒙战争,在战败的耻辱中,才得到最终平息。

明蒙战争结束,但是明朝的退缩政策还没有结束。万历初年,明朝在辽东开拓宽甸等六堡,扩张了近800里。然而明朝以此地孤悬难守为理由,将此地放弃,早已安家立业的六万名百姓,被明军以武力强行迁入内地。而开拓的土地呢?最终被努尔哈赤消纳,最终增强了后金的实力。

黄仁宇曾说:“明朝是一个内向,非竞争性的王朝”。在其建政之初,就表现出极大的保守性。只要遇到困难,就会将前人用血汗打下的土地轻易放弃。而这些土地,最终都被敌人利用起来,成为进攻明朝的基地。

明朝的教训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绝不能放弃寸土。因为每一块丢弃的土地,都有可能成为敌人进攻我们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