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可以坐过山车,很危险!”

“不可以打篮球,会受伤的!”

“不要和那个孩子玩,他会带坏你的!”

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所以处处设定规范,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乖孩子”。

而这样的教育看似“安全”,实则会“毁”了孩子,心理学家指出:废掉一个孩子,其实根本不需要“暴力”,只需要三个“小手段”足够了,这些小手段看似不痛不痒,但对孩子的伤害却难以磨灭。

01

让孩子以“骄傲”为荣

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提到,人生有两大“恶行”必须要戒掉,否则难成大事,一是“懒”;二是“傲”。

人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苦难要比快乐多,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更容易记住成功的事情和美好的瞬间。

特别是对于孩子,他们认识事物更加感性,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成功和美好,那很容易变得盲目自信,产生傲慢的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戴尔卡耐基曾说,人生的最好状态,不应该是骄傲自满,而是时刻保持着谦虚的心态,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让自己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而骄傲自满其实并不是自信的表现,相反这是一种自我价值感缺失的体现,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大多时候,他们需要通过外界的评价,来肯定自己。

因此,父母要培养的是孩子内心的自信,而不是表面上的虚荣和骄傲,否则长此以往,孩子很容易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误导。

02

持续否定孩子的想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不自信,很大程度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因为父母经常会用言语给予孩子否定的思想。比如:你不行,这样不对,你太差劲了等。

如果孩子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他就会认为自己不行,长大之后,他们开始否定自己的想法和辨别能力,甚至会失去对自己人生的掌控。

在心理学上,孩子的这种行为被称为“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说,每当孩子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他总会对自己说:“一定是因为我太笨了,我做什么事都做不好”。

但显然这样的评价只是单纯的主观臆断,很多事情的发生是由很多因素引起的。只有客观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才能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

所以,对于父母而言,当孩子成功的时候,一定要多给予细节方面的赞赏;当孩子面对失败时,要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走出阴霾,重新出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让孩子一直待在“舒适圈”中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足以说明,一个经常待在舒适圈的人,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而对于孩子同样如此,父母要想废掉自己的孩子,不需要采用暴力手段,只需要一直让他待在自己的“舒适圈”当中,不要走出来即可。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人应该有适当的焦虑和危机感,因为这样才能有助于个体的发展和进步,如果一个人能“先天下之忧而忧”,那说明这个人很有远见。

但如果孩子常常处在一个舒适的环境当中,那他会本能地逃避困难,认为一切都会回归正常,这显然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所以非常安全的环境,反而孕育着很大的危险。

而对于父母来说,多给孩子一些挑战,让孩子经历适当的挫折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他们才能认清楚现实,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纠正,来持续地提升。

从上面可以看出,其实孩子的改变,往往不是因为经历了人生大的变动,而是被一些容易忽视的行为造成的,因此,希望父母可以更耐心地教导孩子,给孩子更多一些“无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