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诗和远方”从来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也不是现代人才有的追求。

现代人所追求的“诗和远方”大多不过是在寻求一个可以逃避现实而又可以享乐的港湾。而古人所追求的,是灵魂的栖居地。

1088年,即宋哲宗元祐三年,这一年,苏轼离开黄州已经四年了。这四年,对他的人生而言可谓风云巨变。此刻的他已是朝廷的翰林学士,身居高位,“人在玉堂深处”。

但他却感觉自己离所追求的“诗和远方”越来越远了。他将这种现实落差与心中真意写进一首诗里,题在了一幅画上。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宋·苏轼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李世南,字唐臣,宋代著名画家,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1088年,李世南任宣德郎,与苏轼同在汴京。此诗便是诗人为其画作“秋景平远图”所题之诗。

前两句“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既是生动描绘出画中所绘的深秋之景:野水参差露出涨痕,疏林歪倒露出霜根。苏轼在《后赤壁赋》有“断岸千尺,水落石出”之句乃是描写冬景,画中所画之景为深秋,故虽不是水落石出,却也是野水参差。

同时此二句也可看作现实的真实写照,此时的苏轼已经五十三岁,年过半百,已知天命,此时的他已没有了当初“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豪情壮志。更重要的是多年来,他已经认识到王安石新法中的可取之处,因此当司马光等人提出尽数废除新法的时候,他又毫不迟疑站到了反对的一面。

既无法容忍新党,又不能立足于旧党。此时的苏轼唯一能做的是远离朝廷,回到心中的家,回到诗和远方的家。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家在何处?在那江南黄叶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84年离开黄州的苏轼不仅结束了谪官生涯,路过江宁府(今南京)会见王安石,也让两人尽释前嫌,重修于好。甚至一个月的数次交谈之下,二人都产生了结邻而居的意愿。

但是阴差阳错,苏轼没能在江宁府置办田产,而是最终选在了常州宜兴。

这便是苏东坡诗中的“江南黄叶村”。

只是让苏轼没有想到的是,“家在江南黄叶村”本是他所追求的“诗和远方”,却成为后世无数文人画家心中的桃花源。

清代文人吴之振对此句尤为喜爱,不仅自号黄叶老人、黄叶村农,还将居住之所命名“黄叶村庄”。后来,在这里,吴之振和好友吕留良、吴自牧编选出第一部宋代诗歌总集《宋诗钞》。将苏轼这首诗收录其中。

李世南的画中是否有“扁舟一棹”,我们不得而知,或许画的远处真有一棹扁舟,引着思绪向远方,也或者“扁舟一棹”本就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但毫无疑问,回到“江南黄叶村”的“家”是苏轼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但让人叹惜的是,刚刚安家就因重新起用而离开常州,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苏轼才回到这个诗和远方的家,此前竟不曾片刻停留。

生活不止眼前,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