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由大宪章》原文节选

公元1199年,英王亨利二世之子约翰·金雀花加冕称王,成为了英格兰王国新一代国王,后世也曾经称他为"无地王"。根据这个称号,我们似乎已经可以发现他在位期间的"贡献"了。约翰继位后,英格兰内部就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变乱,约翰也在这场变乱中败下阵来,不得不签署了《自由大宪章》,王权由此开始逐渐衰落。

金雀花王朝王室所使用的徽样

到了亨利三世统治时期,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贵族想要控制王权的野心越来越强烈。为此,贵族集团还曾经尝试过以武装力量逼迫亨利三世签订了《牛津条例》,但后来被国王和教皇联合起来废除。

即便如此,王权也没有得到恢复和再次加强,反而导致贵族和国王不得不兵戎相见。在国王军战败后,议会制度便在英格兰境内建立了起来,一直延续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国历届议会召开地威斯敏斯特宫

《自由大宪章》的签署为议会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公元1066年,法国诺曼底的公爵威廉率领诺曼底骑士攻入了英格兰王国,在将原先的国王驱逐后,自己在伦敦加冕称王,是为威廉一世。因其发源于法国诺曼底地区,所以他开创的王朝也被称之为诺曼王朝。

威廉一世不仅仅是英格兰的国王,还兼领着法国诺曼底地区。这也就是说,英格兰的国王在某种意义上是法兰西王国国王的封臣。虽然法王无法直接干涉英格兰的内部事务,但却可以干涉诺曼底的事务。身为诺曼底公爵的威廉及其后来的历代英王也都不得不听从法王的调遣。

在英格兰加冕为王的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

随着时间的推移,法王意图收回对诺曼底地区的控制权,使其脱离英王的控制。一旦两国的关系恶化,那么被英王所控制的诺曼底地区将成为英格兰人进攻法兰西的桥头堡,这无疑是法兰西王国的心腹巨患。为此,双方展开了许多次斗争。到了约翰·金雀花统治时期,英格兰在法兰西土地上残留的势力已经非常薄弱了。

在约翰·金雀花丢掉在欧洲大陆上的土地之前,英格兰人已经习惯了这种局势。所以在约翰·金雀花继位后,许多英格兰人都对国王的无能表示不满,这种不满的情绪逐渐蔓延至整个王国,严重动摇了约翰·金雀花的统治。

诺曼王朝王室所使用的徽样

约翰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展开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他常常凭空捏造理由,并没收国内封建领主的领地。其次,他又以国王的权威干涉各封国的内政,甚至还要干涉封国内部的司法审判。很明显,约翰是希望将自己的王权渗透到王国境内的每一个角落,但这也激起了贵族集团的怒火。

不仅如此,约翰在"得罪"英格兰人的同时,还得罪了远在罗马的天主教廷。公元1208年,罗马教皇宣布开除约翰的教籍。不久,法王也介入其中,通过支持英格兰境内各封建领主的方式,意图搅乱其国内秩序,进而消除英王在法兰西土地上的全部势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除约翰教籍的教皇英诺森三世

至此,约翰已经陷入了绝境之中。此时摆在他面前的不仅有外患,还有严重的内忧。在贵族集团的煽动下,英格兰王国内部的所有阶级全部都站在了国王的对立面,这让约翰不得不选择妥协。公元1215年,约翰被迫签署了《自由大宪章》,意味着英王的权力开始被限制,进而走向衰落。对此,参与大英百科全书编辑工作的Doris Mary Stenton(多丽丝·玛丽·斯坦顿)在《Magna Carta》(自由大宪章)一文中曾经提到:

"···the king had ever been brought to agree to the sealing of such a document at all. That the king genuinely wished to avoid civil war, that he was prepared to accede to reasonable demands for a statement of feudal law, and that he had a basic desire to give good government to his subjects are all strikingly shown by his submission to clauses that, in effect, authorized his subjects to declare war on their king."

(译文:···国王真诚地希望避免内战,所以同意签署这一文件。他准备接受对封建法律声明的合理要求,他有一个向臣民提供良好政府的基本愿望,这一切都明显地表现在他服从于实际上授权臣民向国王宣战的条款上。)

国王和贵族共同签署《自由大宪章》的现场

《自由大宪章》的内容非常多,所列举的条款也多达六十三条。简单来说,宪章偏向于保护各阶级的利益,并限制了国王的王权行使范围。此后,国王不得随意向贵族或百姓肆意加征税赋,也不能够随意剥夺任何人的领地或领地继承权。之前通过"莫须有"收回的土地,则要全部归还给封建领主。

不仅如此,国王也不得依靠自己的权威肆意逮捕任何人,即便是平民也不可以,必须有法可依。为了保障《自由大宪章》能够得到有效实施,贵族们还组建了一个二十五人规模的委员会来监督国王。

英格兰王国国王约翰·金雀花

不难发现,《自由大宪章》中主要涉及的是国王和贵族阶级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并没有注重维护平民的利益。换句话说,这是一场封建贵族之间的夺权运动,平民则是被贵族所利用的群体,贵族只是想通过这场夺权运动来获得更多优待而已。

再者,约翰之所以选择签署《自由大宪章》,也只是个权宜之计,不可能真的认同这份法案的出台。在宪章签署后不久,约翰就开始通过外交手段恢复了和教皇之间的关系。有了教廷作为后盾,约翰再调转枪头恢复王权就变得轻松了许多。所以,《自由大宪章》并没有起到原本预想的效果,也并没有真正使王权得到应有的限制。但需要承认的是,宪章的签署为后来的限制王权运动开了一个好头。

如今位于英国的大宪章纪念馆

《牛津条例》的签订使国王的权威进一步下降

时间来到公元1216年,这一年约翰去世,亨利成为了他的继任者,即亨利三世。亨利三世加冕时,英格兰正陷于严重的内忧外患之中,这种困境是约翰所带来的。自从约翰"得罪"了各阶级后,英格兰的内乱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不仅如此,欧洲大陆的势力对英格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都不是一个年仅九岁的国王能够解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亨利三世加冕仪式

好在威廉·马歇尔这一四朝元老站了出来,并承担起了英格兰顶梁柱的身份和责任。威廉·马歇尔先是通过重新组建御前会议的方式,平定了英格兰内部的混乱局面。随后又率领英军与干涉英格兰内政的法军开战,将法王的势力从不列颠群岛上彻底清除了出去。到了亨利三世亲政之日时,英格兰已经趋于稳定了。

虽然英格兰的内忧外患最终得以解决,但童年时期的经历也让亨利三世意识到,如果不能够强化英王的王权,那么这样的局面总有一天还会发生。因此,强化中央集权的念头在亨利三世心中逐渐萌生。

威廉·马歇尔起初只是英军中的一名小炮兵

在封建制度下,英王想要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一般只能够通过加征才能达成。但加征税赋又不可避免要触及到各封建领主的利益,这常常会引起国王与贵族之间的矛盾与对立。但想要强化集权,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才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亨利三世还是准备顶着各路封建领主的压力,提高英格兰的纳税标准。

公元1258年,亨利三世在英国牛津召开了有关加征税赋问题的会议。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与会的封建领主皆身披战甲,领导着军队进入了会场,一时间气氛变得非常紧张。很快,这场会议的主动权便被封建领主们掌控在了手中,并向亨利三世提出了一项限制王权的法案,即《牛津条例》。受时势所迫,亨利三世不得不签署了这份文件。对此,《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书)一书中曾经提到:

"Henry appealed to the barons for funds, but they agreed to cooperate only if he would accept far-reaching reforms. These measures, the Provisions of Oxford, provided for the creation of a 15-member privy council, selected (indirectly) by the barons, to advise the King and oversee the entire administration. The barons, however, soon quarrelled among themselves, and Henry seized the opportunity to renounce the Provisions."

(译文:亨利向男爵们寻求资金,但他们同意只有在他愿意接受深远的改革的情况下才进行合作。这些改革即《牛津条例》,规定成立一个由15名成员组成的枢密院,由男爵选出,他们向国王提供建议并监督整个政府。然而男爵们很快就争吵起来,亨利抓住机会放弃了这些规定。)

如今的英国牛津

《牛津条例》规定,国王必须允许贵族组建一个特殊机构,用来限制国王的王权行使范围。这一机构共有十五名贵族成员组成,这便构成了后来英国议会的雏形。与此同时,当国王要行使王权时,必须要得到该机构的讨论和研究。如果该机构不予同意,那么国王便无法行使王权。

封建领主们之所以会重新草拟并提出《牛津条例》,实际上是因为《自由大宪章》早已经在约翰统治时期就失去了效力。到了亨利三世统治时期,《自由大宪章》更是被他亲手撕毁。所以《牛津条例》的出台并不与《自由大宪章》发生重叠。

亨利三世画像

在笔者看来,《牛津条例》比《自由大宪章》要更为激进一些,对王权的限制也更多一些。《自由大宪章》仅仅是限制了国王的某些具体行为,并且以保护贵族集团利益为核心宗旨。但《牛津条例》却是要求国王将所有的权力,全部置于这个由贵族组建的行政机构之下。这也就意味着,国王在军事、司法、经济、政治上的权力全部都要受到限制,对后来的《权利法案》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牛津条例》被废除,反而加速了议会的形成

虽然《牛津条例》对英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向君主立宪制转变产生了许多积极作用,但该条例却并没有提到任何有关平民阶级和骑士阶级的内容。说到底,该条例与《自由大宪章》一样,都是贵族为了重新分配权力而拟定的文件。因此,绝大多数的英格兰人都对此十分不满。亨利三世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在罗马教廷的帮助下终于废除了《牛津条例》。

废除了《牛津条例》的英王亨利三世

在《牛津条例》发挥效力的这几年里,许多获得更多权利的贵族都借着这一机会为自己获取了许多利益。当条例被废除后,这些利益也就随之不复存在了,这必然会引起贵族们的不满。因此,一些思想较为激进的贵族便借助这一机会,以国王意图复辟专制制度为由发动了内乱,即便这一条例是借助教皇的权威而废除的。

印有亨利三世头像的银币

《牛津条例》被废除后,内战便随之爆发。公元1264年,亨利三世领导着国王军与叛军相战于路易斯地区。可惜国王战败了,甚至还做了叛军的阶下囚。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叛军是不敢轻易杀害国王的,所以叛军首领孟福尔决定组建一场大型会议,并由自己主导。如此,孟福尔便成为了英格兰实际意义上的控制人。对此,威尔士大学学院历史教授Reginald Francis Treharne(雷金纳德·弗朗西斯·特雷哈内)在《Simon de Montfort, earl of Leicester》(莱斯特伯爵:西蒙·德蒙福特)一文中曾经提到:

"Simon then governed England by military dictatorship, striving unsuccessfully for a legal basis of consent, both by negotiations with Henry's supporters and by calling representatives of both shires and boroughs to Parliament to counterbalance his lack of baronial support.But his monopolization of power alienated his chief ally···"

(译文:当时,西蒙通过军事独裁统治英格兰,通过与亨利的支持者谈判,并通过召集郡和自治区的代表参加议会来平衡他缺乏男爵式支持,努力争取法律上的同意基础,但均未成功。但是,他对权力的垄断疏远了他的主要盟友···)

正在交战的国王军与叛军

次年,孟福尔国会第一次召开。这次的国会现场出现了诸多新面孔,如骑士阶级和平民阶级,甚至还有修道院的僧侣参与其中。几乎英格兰所有的阶级都派出了代表参与到了这场国会中来,所以这次国会也成为后来英格兰所召开的国会的模范,即"模范国会"。从此,议会制度便在英格兰固定了下来。

在笔者看来,内战结束后所召开的国会之所以会有骑士阶级和市民阶级的参与,其实是在《牛津条例》生效后未得到利益的小贵族所推动的。虽然《牛津条例》重新分配了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力,但并没有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由所有贵族共同执掌,而是被置于几个大贵族的控制之下。

当这些大贵族借助权力疯狂敛财时,那些未能得到利益、且曾为《牛津条例》签署而努力过的小贵族们自然心有不甘。因此,他们才会选择让骑士阶级和市民阶级一同参与到政治中来,这样就可以打破大贵族对于英格兰政治和权力的垄断,使自己也获得一份利益。即便大贵族们洞悉了小贵族们的心理,也对这一举动无可奈何,只能予以默认。否则,这些大贵族就将与小贵族、骑士和平民们为敌。

如今英国上议院的议会现场

结语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英国的议会制并非是突然出现并建立起来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斗争,才终于使国王的王权置于法律之下。当然,英国人最初召开议会主要还是为了维护巩固贵族集团的利益,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平民阶级。随着时间的推移,斗争从贵族与国王之间转化为了贵族与平民之间,最终贵族不得已才确立了平民阶级在议会中的地位和权力。

虽然后来的英国国王还曾经尝试过强化中央集权,并淡化议会对于英国的影响力。但该制度已经在英国扎根,并且在不断完善议会的相关制度。换句话说,英国人在想尽办法降低国王对于国家的影响力,使其不能够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管理国家,这无疑是进步的。

今天的英国议会大厦

孟福尔议会的成功召开,也为英格兰的议会制度开了一个好头。从此,英格兰便一直沿用这一制度,并不断予以完善。到了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还出现了上议院和下议院。上议院由统治阶级组成,下议院则由平民阶级组成。到了近代,英国又对两院进行了改革,使其更加贴合当前英国的政治现状,便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英国议会制度。

参考文献:

1.《Magna Carta》,Doris Mary Stenton著

2.《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3.《Simon de Montfort, earl of Leicester》,Reginald Francis Treharne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