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拉华加处女作在2018年亮相柏林后,兜兜转转两年,终于在8月7日全国公映了。

3天,票房19.9万。

刨去影片的各类物料制作费、运输费、极为有限的宣发费,这部电影的市场表现几乎可以用“颗粒无收”来形容。

这不该是一个屡受赞誉的天才青年导演,应该受到的礼遇。

该怪谁?怪内容题材、发行营销、观众、还是目前还举步维艰、唯利是图的商业市场?都不能责怪,所有人都拼着最后一口气,坚硬地扛着。

我们唯有思考,为什么他们在电影节展之中万众追捧,一票难求,可到了“见众生”的时候,突然就哑火了,爹也不疼,娘也不爱。

这种情况不仅限于《旺扎的雨靴》,包括近年来的几部优秀力作《柔情史》、《米花之味》、《过昭关》等等均是如此。徐磊的《平原上的夏洛克》票房好点,但据说北京文化最终还是赔了。

他们需要什么?需要一种持续支持青年导演并行之有效的平台,可以是院线专线发行,也可以是流媒体。如果市场和资本对此还略显踌躇,主管机构可以发挥更强有力的扶持补贴手段,对青年导演进行帮助。因为他们都是中国电影的希望和未来。

发现一个优秀导演不容易,打造出一个品牌导演更难。电影产业界各个层面——包括我们策展工作者——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真心希望,电影节不再成为优秀青年导演有且只有的唯一舞台。(奇爱葛格)

一双破旧泛黄的球鞋侧靠在壁炉边上,这个来自藏区的影片伊始,让人想起了那部伊朗的儿童电影《小鞋子》。

与《小鞋子》的暖心与触动相比,这部由万玛才旦监制、吕松野摄影的《旺扎的雨靴》,显得清新、细腻与写实,影片从头至尾,每个镜头间都填满了童真与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片改编自才朗东主的同名短篇小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新生代导演拉华加首次执导。

1989年5月出生的他,今年才刚刚30岁。

但影片已经受到多个国际展映的瞩目,比如6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单元水晶熊奖提名、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单元火鸟大奖提名以及国际影评人联盟奖提名、第12届FIRST电影展最佳导演奖、北京青年影展最佳导演奖等等。

他或许就是近年中国影坛的最大惊喜之一。

《旺扎的雨靴》在柏林

这个被影像化处理后的故事,细节处理极度饱满,旺扎的举手投足,完完全全“暴露”了孩子的心理。而影片多处的情节设计与画面捕捉,都可以看出导演的童真与用心。

大家很熟悉的《小鞋子》,故事源起主人公弄丢了妹妹的小鞋子,想尽各种方式想要给妹妹一双新鞋。《小鞋子》的“求鞋”之路,是将“鞋子”作为主人公的动作驱动力,所以故事阻力设置在我们的主人公如何没办法获得一双鞋子上。

当“鞋子”这个最终目标完成后,故事也接近了尾声,尽管最后留下了主人公球鞋早已破损的镜头,预示着主人公或将再一次为获得一双新鞋而奋斗,但故事已然是完成了。

《小鞋子》

同样是“求鞋”之路,《旺扎的雨靴》在叙事层面做了一次转折。

主人公旺扎从希望获得一双雨靴到渴望有机会能穿上雨靴,“雨靴”已不是故事的终极目标,而是成人世界与孩子世界的“矛盾”所在,一双雨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简单与单纯,也让我们找回了久违童年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什么会说“雨靴”成为了影片中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的“矛盾”呢?

这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旺扎爸爸希望换回收割庄稼的镰刀变成了雨靴,更因为后半段故事中,旺扎“费尽心思”想要穿上这双雨靴与大人们盼望收割时别下雨的两种心态对立。

雨靴只有下雨天能穿,因此,旺扎盼望穿雨靴的心理就用旺扎天天等着看天气预报来体现。而我们的导演似乎是位充满童心的人,为了让我们同主人公的内心再一起“纠结”一下,在播送天气预报前设置了好几重关隘:爸爸要换台-遥控器失灵-全村停电。旺扎看不成天气预报,也就无从得知第二天会不会下雨。

接连的大晴天,让旺扎没有办法向同学“炫耀”自己也有一双漂亮雨靴,反倒是因为大晴天穿雨靴被老师责罚、同学嘲笑。没有雨靴时懊恼,有了雨靴时也懊恼。

为了能够天降大雨且不被村里法师的“神力”所阻挡,旺扎用自己最心爱的铁皮青蛙收买了同学,骗取了法师的神器,让法师再也没办法施法挡雨。

提到铁皮青蛙,又是扑面而来的童年回忆。小时候,班上有个同学有铁皮青蛙后,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地排队想借着玩,甚至会有几位小朋友各自拿一个铁皮青蛙比赛谁蹦得远。对于藏区的孩子来说,铁皮青蛙玩具更是稀罕物件,旺扎是班上唯一一个拥有铁皮青蛙的孩子,许多孩子羡慕不已,文具盒、手摇削笔刀都不愿意交换。

前文的铺垫,更足以彰显旺扎“求雨”心切。

在大人眼里,没有雨靴没什么关系,即使路滑摔跤也可以站起来再走;有了雨靴不下雨了,也没什么关系,收起来等第二年雨季再穿也是一样。但是对旺扎而言,从“求雨靴”到“求穿雨靴”,围绕着雨靴的高兴与失落,是源自孩子不能再简单的心愿。

这个心愿,可能是小孩子想要炫耀的虚荣心作祟,也可能只是想要证明自己也有的胜负心促使,亦或者只是想要穿着雨靴淌水玩。总之,在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一双雨靴,可能将成为孩子童年里整个夏日的欢喜与忧愁。孩子到底是一块白纸,不会掩藏也不会多想,只会因为事情遂没遂心愿而开心或苦恼。

电影在柏林电影节放映期间,有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看完此片后表示与影片主人公旺扎产生共鸣。的确,旺扎想要雨靴的心态,是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想要一件东西却又不可得的经历体现。

有人说,在这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伊朗电影的质感,有和《小鞋子》一样的童心趣味,也有像阿巴斯电影《生生长流》那般的细节与温暖。这部讲述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的电影,并不像之前大家印象中的藏语片那样,将宗教、信仰作为主题,而是展现了一个全国乃至全世界人都可以理解甚至感同身受的故事,让大家感受到一个藏区孩子的天真烂漫与纯洁质朴。

导演的诚挚与纯粹,通过一个以孩子视角和客观视角交叉打造的儿童故事,让我们重新体验到孩童时期的简单快乐,主人公旺扎的小心思与穿插的成人世界争吵相比,孩子的世界更显单纯与无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这是拉华加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作品,但他担任《塔洛》、《清水里的刀子》执行导演的经历为其积淀了不少创作经验。89年出生的导演,还非常年轻,看待事物的态度和观念都更加开放与包容,因此他镜头下的藏区故事,不会像万玛才旦导演那样更具有少数电影格调,而是更为普适化,并且平易近人。

同时,该片的摄影师吕松野,曾凭借《塔洛》和《八月》两次获得金马奖最佳摄影提名,《旺扎的雨靴》虽不再采用黑白摄影,景深依旧完美,虚实焦转化流畅,冷静平稳地将客观世界还原。

近些年,新人导演频出,张大磊的《八月》、周子阳的《老兽》、蔡成杰的《北方一片苍茫》、白雪《过春天》、鹏飞《米花之味》、徐磊《平原上的夏洛克》等等,这些新生代导演正为国产电影发展谱写出一个新的方向。

80后甚至像拉华加接近90后的新生代导演,都接受过系统的电影科班教育,他们成长的时代环境处于改革开放后的年代,他们不再继续围绕边缘人徘徊,将视点聚焦于家乡和生活,书写回忆、现实与未来。

同样是写实风格,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或将温和,或将犀利,但一定鲜明。

拉华加导演在接受采访时称,这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虽说梦想这命题有些宏大,但每个人的童年,肯定都曾拥有那样一双求之不易的“雨靴”。当我们看到旺扎和拉姆姐姐笑着奔跑在山坡上,远方传来“轰轰”雷鸣,我们的嘴角无意识地扬起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