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银行业集体降薪潮来临的新闻不仅仅震惊了380万的银行人,更有的煞有其事地说中信银行要降薪20%、建设银行要降薪30%,更让舆论沸沸扬扬;到底是媒体的狂欢还是未来的现实?虽然国有银行和一些银行纷纷声明没有降薪计划,但是降薪已经不是银行的选择题,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如今,上半年商业银行整体净利润下降9.4%,各银行利润下降的结果必然对银行的薪酬总量带来巨大的下降压力。

各大银行利润的下降决定了职工工资总额增长将呈现出负增长的结果,至于每家银行的具体状况可能并不相同,具体岗位降薪情况不同,但结果会相同。

很少有人会想到,银行会出现利润负增长,特别是国有大行、股份行等均负增长,并有人认为央行对于银行业净利润可能负增长的预警成为现实。

最近的银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0万亿元,同比下降9.4%,平均资本利润率为10.35%。而除外资行外,所有类型的商业银行净利润均为负增长。

权威数据显示,上半年国有大行、全国性的股份行、城商行、民营银行、农商行净利润分别为5328亿、2188亿、1424亿、24亿、1156亿,与去年同期同比分别下降-12.04%、-8.49%、-2.06%、-35.14%、-11.42%。

这种利润下降的趋势如果保持到全年,那么,银行员工的降薪潮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非国有控股企业员工的工资已经完成市场化,工资总额主要是以利润总量确定的,当然还会以规划目标完成率进行修正,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银行可以随便发工资奖金,有的银行直接就是明确的工资总额是实现净利润的一定比例,因此,在利润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工资总额出现下降就是必然的,至于那些员工工资下降的程度有多大,主要看银行内部的绩效分配和考核原则而定。

在四大国有银行否认降薪计划的同时,也都明确四大银行都已经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实施了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工资总额按照财政部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政策核定,已经按照市场化原则核定工资总额,工资总额与银行的整体经营情况相挂钩。

在今年1月19日财政部印发了《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实施细则》,管理的对象是在境内外依法设立的获得金融业务许可证的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含国有实际控制金融企业)、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国有金融控股公司、国有金融投资运营机构及金融基础设施等实质性开展金融业务的其他企业或机构,目的是进一步落实《国有金融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金融企业更加有效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服务微观经济、实体经济,引导金融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国有金融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工作。

根据该份文件给出的计算公式,当年工资总额=上年度工资总额基数×(1+W),其中W为工资增幅,以Y为函数计算确定;Y=联动指标增幅×综合考核系数。W和Y的函数关系则是,当-20%≤Y≤20%时,W=Y;当Y>20%时,W=20%+arctan(2.5Y-0.5)×20%/π;当Y<-20%时,W=20%+arctan(2.5Y-0.5)×20%/π。

综合考核系数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和考核目标实现程度确定。计算公式为:综合考核系数=绩效评级系数*80%+考核目标*20%。

绩效评级系数依据金融企业绩效评价相关规定确定;考核目标系数上限为1,下限为0。也就是说,考核目标最差时工资问题可以下降20%。

《细则》还提到,“金融企业未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工资总额不得增长,或者适度下降。其中,国有资本减值幅度超过10%的,工资总额降幅原则上不低于5%。”

可能每家银行的考核政策重点不同,但是利润应该是决定工资总额的最重要因素,所以,降薪成为今年的银行主题词应该是题中之意。

各银行利润的下降也许是在今年特殊情况下的必然,降薪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考验的银行实现利润的底蕴和业务发展的能力。在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好的银行并不一定是发展速度最好的,这在平时可能是一种误区,大家只看哪家银行发展的速度快、规模扩张的快,但真正的好银行是在面临整体发展困难时,能够顶住压力而实现利润下降的最小化和最小幅度。

过去讲:水落石出。更有一句俗话:出水才看两腿泥。在发展困难时期能够挺住的银行才是最好的银行。(麒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