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至8月2日,第78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新西兰惠灵顿市线上举行。在本次大会上,成都市作为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的申办方,通过主题研讨会等活动向全世界科幻迷表达“申幻”的实力和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并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十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

从行业层面的盛会,到电影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关于“中国科幻”的消息在短时间内不断传来,吸引了不少关注。

事实上,相比于前者的圈层性活动,后者的辐射面显然要更广一些。毕竟,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不仅可以代表一国电影产业的工业化水平,也是打通产业上下游的利器,还是文化输出的重要工具。多重因素之下,科幻电影承载了太多期望。

从这个方面来看,“科幻十条”从电影出发,但又不止于此。

以电影为中心,朝四周辐射

每当人们谈论起中国的科幻电影,每每都会想到中国科幻文学生长的土壤之贫瘠,而后联想到科幻电影剧本创作的“硬”度,继而是资金、技术……好像有一箩筐的问题等待着解决,想想都替创作者头疼。

《流浪地球》终究是个例,其中艰辛已不必赘述。对于中国的科幻电影,想必人们最为关心的仍是:何时才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

在这种情况下,“科幻十条”的特点实际上可以总结为:创作指导和产业配套。

首先,在创作方面,“科幻十条”先是明确了科幻电影的创作导向,即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具有中国价值和美学并传播科学思想的科幻电影。

事实上,这一条创作导向放在其他类型片中同样适用。无论影片的故事发生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要遵从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意识形态,而“传播科学思想”看起来也不仅仅是表达尺度上的规范,还蕴含了科幻电影的创作思想。

用刘慈欣的话来讲,“科学是科幻小说的故事资源。”一旦有了科学作为基础,科幻作品的设定便更容易让人们接受。比如,最近重映的电影《星际穿越》中,关于黑洞、虫洞、多维空间的呈现令人惊叹,这其中除了创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离不开其团队中专业科学家的全程把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幻十条”提出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吸纳专家院士和科技工作者参加,为科幻电影提供专业咨询、技术支持等科学顾问服务。倘若成行,无疑将会对国内的硬科幻创作起到推动作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以科学为基础的科幻设定,根本上依然是为故事服务的,不能为了追求科学的准确性,而忽视了与故事联系的紧密感。

第二,“科幻十条”在产业配套方面的措施涉及到了人才、资金和技术,包括加强科幻人才培养、落实财税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探索适合科幻电影特点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建立完善电影特效技术标准体系等,对当下的国产科幻电影发展极具针对性。

事实上,人才不仅要培养,更要学会如何使用。在2019年举办的上海科幻影视产业论坛上,就有人提到,“科幻概念设计”在科幻电影开发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但在国内几乎没有全职,都由其他岗位的人来代替。不仅如此,制片人对相关人才应该何时参与项目也比较模糊,导致项目的生产往往处于一个相对无序的状态。

《星球大战》中的飞行器概念设计

而在资金方面,依靠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支撑科幻电影的生产则是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惯有生产模式。当“好莱坞+华尔街”的游戏被玩到极致之后,科幻片动辄数亿的成本自然不再是负担,昂贵的技术支持也就有了保障。

最后在放映终端,鼓励组建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支持各级科技馆、科学馆、工业博物馆、青少年宫、文化主题公园等加盟。

除此之外,科幻电影还肩负着助推行业发展的使命。比如,以科幻电影特效技术发展带动电影特效水平整体提升、鼓励扶持原创,促进科幻文学、动漫、游戏等资源转化等。

星星之火待燎原

事实上,中国的科幻电影发展并没有因为土壤的贫瘠而停滞,甚至在一些方面已然有了专业化特征。从科幻影视文旅产业园到基金,科幻产业的某些分支已经燃起了星星之火,正待燎原。

比如,青岛“东方影都”的5号摄影棚启用了先进的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由好莱坞技术团队定制,在技术上已经达到国际水平。虚拟化制作平台硬件配备为影视行业高端的虚拟化制作设备,其中包括动作捕捉、面部捕捉、虚拟拍摄系统、三维扫描、DIT、 实时渲染集群等设备。《阿凡达》《猩球崛起》系列、《艾丽塔:战斗天使》等科幻影片中的视觉奇观都是依靠此技术制作而成。

除此之外,该影棚中还有布满单反相机的车载全身三维扫描阵列系统,不仅可以对演员三维扫描,甚至对一些难以移动的庞然大物也可以进行全方位信息采集。这些都为国内的科幻制作提供了新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的技术布局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中也有体现。该园区围绕数字影视布局,配备了包括超大摄影棚、国际标准影棚、水下特效棚以及虚拟特效棚在内的15座专业科技影棚,吸引了Base FX、天工异彩等一批知名影视后期制作公司。《中国机长》《流浪地球》《捉妖记》《寻龙诀》等国内特效大片均与园区内的公司有过紧密合作。

再比如,在科幻的资金支持方面,2015年便有一批科学家和科幻作家在深圳启动了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挂靠于深圳社会公益基金会,是中国第一支致力于科幻产业发展,具有公募资格的公益基金。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基金,它既举办了文学奖培养着科幻新锐作家,也用美术奖激励着精于三维动画、视频电影的专业人才。

一般说来,科幻经济的理想发展状态应当是从文学作品发展到影视动画、游戏、衍生品直至主题乐园甚至特色小镇,最终形成规模经济。

有些地方由于地理位置和天然环境的特殊性,也会试图从相反的方向打通产业链,冷湖火星小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小镇拥有着丰富奇特的雅丹地貌,延绵的山梁上聚集着龟背型、槽垄型、圆丘型等大自然的神奇景观,被誉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

神奇的景观孕育科幻文化。“冷湖科幻文学奖”在2018年启动,获奖作品被汇编成书,甚至还被制作成了“超感电影”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放映。举办各项文化活动的最终目的无疑还是为了发展当地的旅游事业,科幻电影作为科幻中的大众产品,又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可以看出,单将科幻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拎出来看,似乎都有着不错的落地成果,但如何充分整合资源,将链条打通,却是横在中国科幻面前的一块硬骨头。

下一部《流浪地球》在哪?

对于国内的科幻迷来说,今年以来被宣布改编的科幻影视作品令人欣喜。

先是光线传媒在发布2019年年报时,提到了正在处于前期策划阶段的电影《三体(新)》,而后腾讯视频也官宣了《三体》电视剧,并宣布了卡司阵容和首张概念海报。

除此之外,《流浪地球》将以《流浪地球:飞跃2020特别版》的片名进行重映,据华夏董事长傅若清在采访中透露,重映版《流浪地球》将增加10至15分钟左右的内容,且不单纯是片尾花絮和旧素材的增补,还将有新创作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郭帆在电影院复工时表示,《流浪地球》的第二部仍会与刘慈欣合作,目前整体大纲已经完成,可能还需要2-3年才能与观众见面。

那么,相比于《三体》影视化的遥遥无期、《流浪地球2》的漫长等待,曾经备受瞩目的科幻种子选手又进展到了何种阶段?

由陆川执导的《749局》灵感源于其年轻时在秘密军事机构工作的经历,故事上承袭《九层妖塔》的奇幻设定,但与《鬼吹灯》的原著小说做了切割。

实际上,陆川一直有打造中国怪兽片的野心,并在《九层妖塔》时就收获了部分影迷的认可。在《749局》的豆瓣高赞评论中,其中一条尤为瞩目,“希望这一次陆川能够抛弃顾虑,不去顾忌原著的种种,专心拍一部商业巨制,说不定倒能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陆川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749局》的拍摄早在2019年7月便已经杀青,但巧合的是,片中有关于“封城”“大撤离”的场景,与疫情时的环境颇为相似。

从这一点来说,今年就是《749局》的最佳上映时机。

不过,疫情也延误了该影片的后期制作,能否赶在年前上映,仍是未知之数。

古天乐、刘青云、刘嘉玲主演的《明日战记》也是一部“千呼万唤未出来”的科幻电影。故事设定在2055年,一颗陨石击中地球,带来一种快速生长的触须类外星生物,拯救地球的任务落在了一支精英部队身上。在与外星生物作战的同时,他们也发现了一个惊天阴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电影同样有望在今年与观众见面。在影院复工之际,猫眼娱乐CEO郑志昊在接受采访时细数2020年下半年的电影片单,其中就包括了猫眼主控发行和主控出品的三部港片:《反贪风暴5》《四大探长》和《明日战记》。

曾经以毒舌著称的影评人张小北编剧、导演的《拓星者》曾在项目之初引发了一定关注,被称为“影评人你行你上”的典范。该影片讲述了在遥远的未来,一群因为意外而掉落在外星荒漠中的人类挣扎求生的故事。

《拓星者》早在2017年杀青,但就像曾经的《三体》一样,丢下预告片和几张剧照之后便无踪影,官博也始终处于无更状态。单从故事简介来看,“太空主题”下的特效展现是一大难点,而其所体现的太空中人类版的“黑暗森林”或许也为过审增添了难度。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科幻影视发展在有头部文学作品压阵、世界先进技术护航的情境下,仍然举步维艰,时常在某个环节上出现亮红灯的状况,从侧面反映出了“科幻十条”中体现的规模化、产业化的迫切性。

任何产业都不会仅仅凭一部作品,一个意见书就能一蹴而就,需要的是各个产业端的共同努力,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刘慈欣曾在谈到《三体》影视化的时候表示最需要的是时间,观众应该抱着一个平和的心态看待。这句话放到当下的中国科幻电影身上,也同样适用。

【文/午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