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日本,这种鱼往往是以拍卖的形式进行交易的,一条蓝鳍金枪鱼往往售价上万,甚至曾创下5.5万一斤的记录。

这样的封面和标题怎能不吸引眼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的小伙伴会发现,在每个蓝鳍金枪鱼美食节目的评论里,总有那么几个评论在向大家普及:蓝鳍金枪鱼是一种濒危物种。

濒危?国家又没有禁止,吃,就是合法的;也有人认为,既然是濒危物种,吃,就是不合理的。

对此,我们希望通过科普蓝鳍金枪鱼的历史、捕捞和养殖知识,能给您更多启发。

事实上,说蓝鳍金枪鱼濒危并不全面。濒危等级是根据IUCN物种红色濒危目录划分的,三种蓝鳍金枪鱼的濒危等级其实并不相同。

这里就不得不先对蓝鳍金枪鱼的种类进行介绍了:因生活区域不同,蓝鳍金枪鱼被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和南部蓝鳍金枪鱼三个品种其中大西洋蓝鳍金枪鱼为濒危物种,太平洋和南部两个种群为易危和极危物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的濒危等级相对较低,但并未意味着其存量就相对丰富,大熊猫也是易危物种,其数目就不足4000只。

当然这么说也并不全面,濒危等级与物种数量没有正相关,在IUCN濒危目录中对每个物种的等级划分原因都有解释。

大西洋蓝鳍金枪鱼濒危原因

没有任何一个物种生来就是濒危,其原因有自然的、有人为的,而蓝鳍金枪鱼的濒危是典型的人为原因。

要说人类捕捞蓝鳍金枪鱼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如果你在初夏时节去到西班牙南部旅行,你会发现当地渔民仍在进行一项古老的捕鱼活动——Almadraba。

渔民在蓝鳍金枪鱼迁徙途中用渔网设计出错综复杂的网状迷宫,将其引入封闭的陷阱,在此过程中,成年蓝鳍金枪鱼将被捕获,幼鱼则会穿过渔网幸免于难。

这项捕鱼活动从腓尼基时代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渔民们也一直将其作为大海给予的时令馈赠。

过去几十年,越来越多的渔民不再选择这种古老的守株待鱼模式,而是主动出海打鱼,将捕获的蓝鳍金枪鱼出口到日本能为当地渔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因为在那里,蓝鳍金枪鱼是以拍卖的形式进行交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70年代,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出现在日本海鲜市场时,因其拥有暗红的色泽、肥美的大腹,很快成为寿司店心仪的顶尖食材。

等等?大西洋…….日本位于太平洋,不是应该出产太平洋蓝鳍金枪鱼吗?

这就是另外一个有趣的故事了。

我们知道,大多数鱼肉都是白色的,这是因为这些鱼通常都很懒,不咋运动,消耗的氧气比较少,肌肉中血液含量也相对较低。

而蓝鳍金枪鱼不一样,作为海洋保时捷,它一直处于高速运动状态,因而肌肉中含有更多的血液,血液中又含有更多的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来运输和储存氧气,肌红蛋白是一种色素,因此蓝鳍金枪鱼的鱼肉呈现出和牛肉一样的色泽。

欧美人可没觉得红色的鱼肉有啥稀奇,相反,蓝鳍金枪鱼平均高达15%的脂肪也算不上上佳的食材,同时,高脂肪的鱼肉在运输途中也更容易腐烂,再说了,抓这样一个大家伙也不是容易的事。

吃是不可能吃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吃的,但用来玩就不一样了。

成年蓝鳍金枪鱼的体重约150kg,体长平均2米,追捕猎物时速度可达70km每小时,就像是一匹装着柴油发动机的野马,这激起了欧美人的征服欲。

1937年,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居民举办了第一届金枪鱼比赛,对于参赛选手来说,捕获一条体型大、速度快的蓝鳍金枪鱼无疑是件骄傲的事。

被捕杀后的蓝鳍金枪鱼在与它的“胜利者”合影后则会被扔掉,或者送到宠物食品公司被加工成猫狗食品。是的,扔掉也不吃,这就是那个时候蓝鳍金枪鱼的地位。

随着日本从二战的影响中彻底恢复了过来,这种对待蓝鳍金枪鱼的态度才得到改变。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电子产业繁荣,大量电子产品被出口到美国。负责运输的日本航空业很快意识到,满载而去的飞机归来时却空空如也,这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于是他们灵机一动,在美国渔场低价买入蓝鳍金枪鱼,运回国内后再以数千美元的价格卖出。

结果出人意料,高价出现在日本市场上的蓝鳍金枪鱼受到了消费者的极大喜爱,被誉为海上小牛肉、赤身之王,其肥美的大腹(otoro)更是已成为寿司界最顶级的食材之一。

不过,历史上金枪鱼肉在日本并不受欢迎,金枪鱼罐头一般也只卖给底层民众

蓝鳍金枪鱼不耐储存所带来的腥臭味,以及暗红的色泽更是被寿司界不齿,一度只作为猫狗动物的食品(没有贬低猫猫狗狗的意思)。

了解日本历史的小伙伴应该不难理解日本人的这种转变,日本一直以来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度就很高。

从明治维新开始,牛肉成了日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当冷冻技术能保证蓝鳍金枪鱼风味长期存留之后,日本人也接纳了这种色泽更深的鱼肉

但就像牛肉因极高的价格被作为一种高档食材,蓝鳍金枪鱼高价出现在市场时,人们自然也联想到同样深红和昂贵的牛肉。

加上进口食品的光环和高脂鱼肉的细腻口感,都迎合了寿司界对上等食材的要求。

日本航空业的营销是成功的,他们把地摊货卖出了奢侈品的价格,也从此打开了蓝鳍金枪鱼的需求。

要说放在过去,就算日本人有再大的胃,靠传统捕鱼法的效率也没法满足。不过,蓝鳍金枪鱼开始流行的时期正逢海洋渔业快速发展。

工业捕鱼技术带来了更快的船、更坚韧的渔网和更锋利的鱼钩,冷冻技术也彻底解决了储存问题这都预示着一场物种的围猎即将开始

在目前针对蓝鳍金枪鱼主要的三种捕捞方法中,以围网捕鱼法获取的数量最多,占比60%-80%。同时,这种捕鱼法的破坏性也非常明显。

还记得地中海渔民每年春夏就在家门口守株待鱼吗。

每年这个时候,海水温度上升,大西洋蓝鳍金枪鱼就会兵分两路,分别前往地中海和墨西哥湾繁殖,它们繁殖时会大规模聚集并靠近温暖的海面。

在人类先进的航空侦察和声呐技术下,这就好比猎物在猎人面前毫无遮掩。

捕鱼船队相互配合,最终将繁殖期内的鱼群一网打尽,这种竭泽而渔的方法加速了渔业资源的萎缩。

尽管目前有效率更高的杆钓法,通过诱饵吸引鱼群后用人工杆钓的方式精准打击。但奈何市场的需求是永远也填不满的。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捕捞,三种蓝鳍金枪鱼资源都已被极大的消耗。

面对日益枯竭的渔业资源,国际社会也已认识到,保护势在必行。而既要满足口腹之痒,又要达到保护的效果,就只能让蓝鳍金枪鱼进入人工养殖的序列。

目前普遍的人工养殖模式是在野外获取蓝鳍金枪鱼的鱼苗,或者直接捕捞体型尚小的幼鱼,将其放于养殖池中,经过短期饲养,快速增肥。

这其实算不上完全意义的人工养殖。

事实上,日本近畿大学从1970年开始研究金枪鱼的人工繁育,通过在养殖池中收集鱼卵,人工授精后孵化并确保幼鱼具有一定的成活率, 这一过程花了科学家足足30年的时间。

2002年,蓝鳍金枪鱼完全人工养殖已经成为现实。

但实现人工繁育与商业养殖完全是两回事。

作为海洋保时捷,蓝鳍金枪鱼需要宽广的水域来保证获取足够的氧气和避免相撞。

除了空间要求大,环境质量也必须要好,因为他们还对光、声音等刺激非常敏感,一不开心就会翻白脸死给你看。

即使解决了这些问题,养殖者还要面对这个大胃王超大的饭量,1kg蓝鳍金枪鱼肉往往需要15-30kg的小鱼饲料;多还不够,他还挑食,这些小鱼质量必须和人类吃的一样。

这也就算了,它的生长周期还非常长,有的要8年才到性成熟,这意味着投资者前期要投入极大的成本。

关键是,野外捕鱼合法性的持续存在,都令完全的人工养殖成了不划算的买卖。

所以,我们现在能买到的所谓“人工养殖”的蓝鳍金枪鱼,大部分还是半捞半养的模式。要实现蓝鳍金枪鱼完全的商业养殖,就必须克服成本关,这显然还需长久的努力。

人工养殖是开源的角度,那么,节流是否可行呢?

从1949年美国带头组建美洲热带金枪鱼委员会开始,国际间类似组织就相继成立,他们致力于管理区域内金枪鱼的贸易以及为各国制定捕捞量的配额。

以国际大西洋养护组织ICCAT为例,该组织会结合科学家建议、各国捕捞需求、历史配额等因素为各国制定捕捞的配额。但作为一个政府间论坛性和国际科学性的组织,其发挥效用的基础是各国遵守《大西洋金枪鱼保护公约》的程度。

说人话就是,组织给A国设置了10吨配额,那么组织没法确保A国只捕捞10吨,这需要A国政府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去遵循。

但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部分渔业大国对这种海洋资源的依赖度很高,加上暴利带来的非法捕捞,配额的实际效用是有限的。

事实也证明,配额带来的保护收效甚微。

尽管摩纳哥政府曾提议将蓝鳍金枪鱼纳入《华盛顿公约》以杜绝国际贸易,但人类经济社会更加复杂。以地中海沿岸国家为例,杜绝蓝鳍金枪鱼贸易意味着渔民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因此想实现禁渔困难重重。

况且,公约本身是一种国际协议,它的效用本身取决于各国履行的程度,公然违背公约的现象也层出不穷。

在《大西洋金枪鱼保护公约》和《华盛顿公约》文件中也明确表明了公约的原则和效力。

但我们并不能就此否定公约的意义

从维京人以捕鲸为生到近代西方世界为获得鲸油而捕杀鲸鱼,人类捕鲸的历史远比蓝鳍金枪鱼悠久。但鲸鱼并没扩大我们的贪婪,而是扩大了我们的人性。

随着捕鲸公约深入人心,禁止捕鲸的观念深深锘在大多数人的意识中,我们对鲸鱼这种海洋生物也拥有了更多的同理心。

是的,同理心,这或许是人类这个物种之所以伟大的原因。

如果说我们对大熊猫的同理心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陆地,那么,我们对海洋生物的同理心则是因我们同处一个星球

这是人类向前迈出的一小步,尽管困难重重,但终将印入人类种族的记忆。

人类向自然索取本没有错,因为所有的物种都是如此,只是,在蓝鳍金枪鱼身上,我们的这些需求其实微不足道,但正是这些需求,将一个又一个物种从这颗星球抹去。

老人与海的故事中,桑地亚哥80几天没有捕到鱼,仍向小孩表现出乐观和勇气;但如果大海真的为我们索尽,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向我们的后代展现出和老人一样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