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AFI系列的最后一篇推送。

眨眼之间,一年的时间过去,100篇文章也就此推送完毕。感谢一年来曾经驻足停留过的每一个朋友。虽然一年来每篇推送的阅读量基本都停留在三位数,但是我依然欣慰自己终于坚持到了最后。

一年来,很多事都已彻底改变,有很多感慨,留待下次再说。这最后一期,我特意留给了新千年后评选出来的电影史上的第一名——《迷魂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迷魂记 Vertigo 1958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主演:詹姆斯·斯图尔特 金·诺瓦克

2012年,《迷魂记》完成了一项不小的壮举,那就是由权威电影杂志《视与听》邀请业内专家每隔十年评选一次的“影史最伟大十部电影”中,将《公民凯恩》从第一的宝座上拉了下来。

在过去的整整半个世纪里,《公民凯恩》一直牢牢地占据着这个位子。这部在上映伊始反响平平的电影,何以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能够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去竞逐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冠冕?

今天看来,《迷魂记》是希区柯克最神秘、最具艺术气息的作品。在这部心理惊悚片中,希区柯克用苦闷的情感和扭曲的心理替代了纯粹的悬念,探讨了身份危机与身份重建这一组现代人常常身陷其中的问题。这一切,都通过玛德琳这一女主角体现出来,她美丽忧郁、神秘莫测,围绕着这位金发美人,希区柯克精心编制了一场阴谋。

这场阴谋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斯图尔特饰演患有恐高症的斯考蒂,受到自己昔日好友埃斯特的委托调查他的妻子玛德琳。埃斯特怀疑自己的妻子精神受到死去的外祖母的控制,成天恍惚不安。其实这只是埃斯特编造的故事,斯考蒂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他蓄意安排的一场戏,玛德琳则是这出戏的女主角。

埃斯特在这里就像是一个与希区柯克本人一样深谙悬疑之道的电影大师,他编排的这出戏既有曲折离奇的剧情,又有着神秘难解的元素。而玛德琳这位气质绝佳的女主角,是剧中最关键的一环。

她很自然地赢得了斯考蒂(当然还有观众)的同情和喜爱,但是她之前恍惚诡异的举动又让她最终走向自我毁灭显然如此真实且自然。戏里戏外的所有人都不会怀疑她是由于精神崩溃选择了跳楼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二部分中,斯考蒂偶遇了长得酷似玛德琳的茱蒂,被心魔缠绕的他总会不自觉把茱蒂想象成是玛德琳。在与她的不断接触中,却渐渐发现了事情的真相——原先所有人都以为已经坠楼死去的玛德琳其实并没有死,而茱蒂与玛德琳正是同一个人,她是为了掩盖埃斯特杀妻事实的帮凶(真正的玛德琳已经被杀害了)。

最后,斯考蒂被迫又一次被带到他所畏惧的高楼之上,只不过这一次摔下去的是茱蒂,他的恐高症却就此痊愈。

归根结底,这是一桩掉包的杀妻案件,放在以悬案著称的希区柯克手中,并不算多么顶尖的创意。影片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希区柯克制造出来的奇妙眩晕感(片名的直译就是眩晕,斯考蒂的多次眩晕是本片的关键)。

希区柯克将镜头的焦距前移,并且同时使摄影机后退,再360度旋转,从而制造出类似漩涡一般的迷幻眩晕感。这一表现恐高症患者眩晕的手法后来被大量电影人反复借鉴,几乎成为拍摄此类镜头的样本。

就连设计师索尔·巴斯为本片设计的片头,也始终呈现出这种无处不在的漩涡效果。影片最著名的海报也着力于表现这一点,这张海报的设计也成为后来者不断模仿的对象。

《迷魂记》那个的暧昧多义的结局,总是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斯科蒂在发现罪证后带着茱蒂到了教堂,揭穿了案件的真相,茱蒂则试图说服斯科蒂忘记事实与她在一起,却在修女出现时受到惊吓,失足跌落塔顶。

电影前半段的结局几乎是讽刺性地重演了一遍,但茱蒂的死和斯科蒂的痊愈都没有给出任何解释。通常说来,茱蒂作为犯罪的同谋获致这样的下场是电影必须给出的报应,但茱蒂始终是影片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她是一个身份迷失者,她放弃了自己本来的身份去成为另一个人,而且后来观众会发现,这种牺牲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因为对斯科蒂的爱。

与之相对应的,是斯科蒂对玛德琳这个梦幻人物病态的痴迷与追求(其中含有明显的偷窥癖与恋物癖成份),致使茱蒂成为他偏执行为的牺牲品。希区柯克或许意在用这样一个讽刺性的结局,表达自己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忧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无论如何,《迷魂记》自它诞生后就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人。布莱恩·德·帕尔玛(Brian De Palma)一生都将希区柯克视为自己的导师,他于1976年拍摄的《迷情记》(Obsession,1976)灵感直接来自于本片。

梅尔·布鲁克斯1977年的《恐高症》(High Anxiety,1977)也从本片受益良多,尤其是片尾那旋转的钟楼场景,几乎是照搬了《迷魂记》的片尾。保罗·范霍文著名的情色悬疑剧《本能》(Basic Instinct,1992),也由玛德琳这一角色为灵感来源,塑造了莎朗·斯通(Sharon Stone)饰演的那个著名蛇蝎美人形象。

而近些年声誉颇高的韩国导演朴赞郁,直言是本片让他决心投身电影。诸如此类的事例还可以罗列一大堆,这一切最终都只证明了一点——随着时间的流逝,《迷魂记》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