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花样繁多的火器,比如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三眼铳”,在明朝末年确实是红了很久。1839年初钦差大臣林则徐到任广州时,当地官员就用“三眼铳”施放礼炮,给这位不久后的禁烟英雄好好的助了助兴。

在明末战争史上,“三眼铳”礼炮却是大明军队里的硬核装备,特别是在抗击后金的辽东战场上,民族英雄辽东督师孙承宗麾下精锐的军队里大量装备就是“三眼铳”。每25人就配备六支“三眼铳”;每25骑配备十支“三眼铳”;而在其最精锐的前锋后劲营全营3000骑兵配备888支“三眼铳”。“三眼铳”就是公认的主战火器。

明朝抗倭战神戚继光就曾精确点评过各类火器的性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场上射程远威力大要首推“鸟铳”,别管是步战还是骑战单兵作战的最方便快捷的火器就是“鸟铳”。但是一切同类装备中这款全长350到450毫米之间口径15毫米的单兵火器“三眼铳”只能放礼炮。而且“三眼铳”实质的杀伤力四五十步可以打鸟,再远就没准头了。“鸟铳”80步外还能挤穿双层的石棉。

徐光启的《兵器要诀》里更精确概括了“三眼铳”的毛病:“长短不齐又难取准。”意思就是杀伤力小,准头不灵呀!

如此不给力的装备“三眼铳,明末为何还这样风靡?难道大明朝真的没有好枪吗?

恰恰相反,明末最后半个世纪,正是明朝军工科技大爆炸的年代,别说是又圆又短的“鸟铳”,明朝研发出了自身火铳“燧发枪”,欧洲先进的西班牙“马克活枪”,还有明朝人所说的“斑鸠鸟铳”也早被引入进来;另外“左罗迅雷铳”这类改装火器,也是一抓一大把,那真是琳琅满目,位居世界先进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在戚继光拿着”三眼铳“打信号弹的年月里,也就是明朝嘉靖至万历初年,戚继光就实现了批量”鸟铳“的装备。在他苦心编练的集阵七大车营里,每辆战车配置的20名士兵至少要装备四只”鸟铳“;每15000人规模的步骑兵部队装备”鸟铳“也在1620支左右。就是凭着这强悍的戚家军,在隆庆至万历年间,凶悍的鞑靼部落跑来痛哭流涕的求投降。

可以说无论是先进火枪的引进与研发,还是战略战术的训练与执行,明末的军事人员不缺理念更不缺经验。但既然如此,明朝的军队却为何无视一切先进装备,却死抱着”三眼铳“不撒手呢?

首先一个原因就是”三眼铳“的可爱之处;

” 三眼铳“在三四十步距离上,联射或者齐射打完了还能直接当冷兵器使用,着实是简单粗犷好使,对付防护装备有限的鞑靼,确实有效。

对付升级了的对手,戚继光的恩师唐顺之就一语中的:””鸟铳“厉害是厉害,可这玩意儿不好造,放在手工业发达的江南地区,造出来的“鸟铳”当然个顶个,但放在其他地方就难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中后期,兵部局等火器制造单位早已是腐败不堪,工匠水平是一再的退化。嘉靖年间,京城工匠造出来的”鸟铳“全都是”其链住疾苦,勿以而又无能用之者。”那就是残次品废品扎堆儿。明明是自己造的不好,却让”鸟铳“的口碑倒霉背了锅。

而到了17世纪时,明王朝的火器生产更是退化到越发无底线,发往各地的常规火器都常见残次品。“鸟铳”这类高技术含量的火器更不是想造就能造的。也就是技术含量低的“三眼铳”还能勉强的造出来。

万历37年明王朝曾巡查兵营,发现理论上应该装备最精良的部队,火器大多是朽坏不堪的,连战车的挡板儿都腐烂掉了。

万历晚年明朝杰出的军工专家赵市镇,成功研发出杀伤力强大的“罗密铳”,然后兴奋上书万历皇帝,请求批量制造。

这消息传出来,明朝工部兵部各级官员立刻就成了闻着味儿的老鼠蜂拥而来,结果万历皇帝拨了三万两银子经费后,各级官员就层层扯皮,造枪的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一个“鸟铳”都能扫出来贪腐,明末能有“三眼铳”就不错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重要的原因是:戚继光说“鸟铳虽然强悍,但描述的开火和战术都是繁琐的。而且士兵们是饥寒交迫,肚子都吃不饱,怎么打仗?

三眼铳”或许就像一张试纸一样测出了看上去繁华的晚明一身触目惊心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