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花街镇枫源村枫坑口自然村的锦绣黄桃终于成熟,

饱满金黄,挂满了枝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张“金名片”也引来不少市民

纷纷走进这个坐落在双舟线旁的美丽乡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绿富美!永康这个村黄桃熟了,还有城门、古商道……

枫坑口位于我市西部,

地处永康、义乌、武义三地的交界,

双舟线、赤枫线穿村而过。

行至村口,

只见一幅“画卷”被徐徐摊开:

抬眼是青山碧水,

回眸是绿树蓝天,

村前流水潺潺、游鱼相戏,

村中屋舍俨然、阡陌纵横……

处“咽喉”位置,祖辈靠“肩膀”吃饭

枫坑口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村史中记载,自明朝洪武年间起,先后有方、陈、邱三大族群及王、叶、项、祝、吕等族群,相继迁入枫坑口定居,繁衍生息。枫坑口如此备受青睐,与其所处的“咽喉”位置有一定关系。

自古以来,此地就是一处八方通衢的交通要道,更承接着永康通往邻县的交通枢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早些年间,枫坑口的村民基本上靠“肩膀”吃饭。

“把永康的粮食担到武义,再把武义的红糖担回永康。以前道路不通畅的时候,对于我们的祖辈来说,扁担就是吃饭的家什。”枫源村党支部书记陈新杰描述起当年的场景,枫坑口人勤奋能干的形象瞬间生动起来。

村中的三座古桥新惠桥(建造于1810年)、枫源桥(建造于1838年)、佛堂桥(现已倒塌)跨溪而卧,贯穿起整个村子,曾承担着供各方通行的重任。如今,新惠桥成了村民夏季纳凉的好地方,上有150多年树龄的古树遮阴蔽,下有小溪流水送清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枫源桥和不远处的群益亭,坐落于永康至义乌的一条古商道上,笔直延伸,一块隐藏在墙角的石头上仍清晰刻着“义乌大路”字样。

永康人和义乌人商业来往素来密切,在村民的讲述中,记者仿佛看到了昔日商道熙熙攘攘,旅馆、剃头铺、小吃店扎堆的景象。

勤奋造就“绿富美”,村里处处有新意

凭着世代村民的这股劲儿,这个掩藏在群山之间的村子不仅越来越富,也越来越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南一隅,是水榭亭台、杨柳依依的公园式美景——塘边的“旭升亭”通身漆红,飞檐斗拱,古色古香,与身后青山交相辉映;穿行于水上廊道,微风拂来,几个稚童正趴在栏杆上,看塘里的红鲤结伴游过。好不惬意!

遥望西侧村口,一座“象鼻门”横跨矗立,联通起村里的“象形山”和“狮形山”。村民方福斌介绍,关于这座城门还有一段传说。前山头,山形浑圆,如伸鼻探水的巨象;乌棠里,巨岩突兀,似仰天嘶吼的雄狮。相传古代一御史途经此地,见此山形地势后大惊,他慌忙下轿徒步而行。旁人不解,御史云:“‘狮象把门’乃宝地,往往出状元宰辅,理当文官落轿、武官下马。”

登上城门,有条宽约1米、长达千米的山间游步道直通山顶凉亭。“我们村的游步道和别村的不一样,比较耗力气,平时有很多隔壁村的人来这散步,就当爬山锻炼身体。”方福斌告诉记者。从山顶远眺,枫坑口自然村鳞次栉比的新式农房尽收眼底。

穿过狭长的村巷,3层楼高的新文化礼堂引人注目。而更有意思的,是老礼堂背后的故事。

据说,1958年村里建礼堂,后山有棵六人合抱的巨松忽而轰然倒下,于是,其松干被锯成7根大梁、数根小梁,树桠做成两个粮仓。仅一棵松树,就提供了造整座礼堂的所需木材。如今,新礼堂于2017年重建,这份“巨松精神”却依旧被记录在礼堂中央的高壁上。

村民忙中有乐,锦绣黄桃成村庄“金名片”

背对着枫赤线,记者注意到有家小作坊。这是村民方福斌的家,也是“红英发糕”的发源地,他们一家就是在这里接过外祖母传下的笼屉,开始了制作发糕的生涯。

每天凌晨,方福斌就开始制作发糕,等天亮后,妻子吴红英运到城区售卖,每天能卖出50公斤左右。据说,他家发糕还曾获农展会“银奖”“十大人气美食”。

隔着枫赤线与水果长廊相望的是一大片农田,田间果树成荫。经村民提醒,才知道这便是鼎鼎有名的“锦绣黄桃”。记者一行往农田深处走去,看见不少桃农正在田间干活。

枫坑口是永康最早开始种植锦绣黄桃的村,近年来,家家户户种桃子,一些种植大户可在每年的丰收季创收6万元左右。借着地利,村民真正实现了靠农业致富。

8月中旬正是锦绣黄桃上市的旺季。村里的桃农告诉记者,随着村庄的发展,他们的生意也大范围铺开了……“如今,我们不需要拿到市场上去卖,只要在朋友圈吆喝一声,买家就会自己找上门。”这段时间,他们常常能接到预定黄桃的电话,待买家报上购买数量,他们再去田里现摘,统一包装后,直接送货上门。

枫坑口精神生生不息,实现了“安居梦”

战争年代,三十里坑硝烟弥漫,涌现了一批批奋起反抗的有志之士。如今硝烟已远,枫坑口早已恢复宁静。枫坑口自然村支委胡金燕说,“夜袭八字墙日军兵营”“火烧赤岩山炮楼”“油麻山抗日游击小组”等红色故事至今在村里广为流传,处处可见的红色墙绘,就是对革命精神的歌颂。而如今,“枫坑口红色精神”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了下来。

胡金燕今年68岁,她在枫坑口生活了40多年,一直参与村务管理,对村里几十年的变化可谓是如数家珍。

2015年,枫坑口正式启动老房改造。硬化绿化村庄道路,统一粉刷村庄房屋外墙,建设农家书屋、健身活动场所、老年活动室,修建枫坑口的三大“门面担当”——水榭亭台、水果长廊、象鼻门……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胡金燕说,自始至终都是村干部带头、全民参与,枫坑口就这样靠着勤奋和团结,逐渐实现了“安居梦”。

“我们村在山坳里,没有充足的水资源,村民以前都要外出打水喝,这一直是我的心头大患。”陈新杰说,前不久,三渡溪引水进村的管道铺设工作已接近尾声,解决村民的基本用水问题指日可待。“同时,我们也打算结合本村特色地理景观,对接引进旅游项目,让村民的经济收入再上一层楼。”谈起将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的“蓝图”,陈新杰信心满满。

记者 | 马忆玲

视频 | 永康日报视频工作室

编辑 | 陈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