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家公司,突然增加了数倍预付款,大股东还减持了股份,然后质押了不少股份,投资者应该怎么办?

赶紧列入黑名单,因为这种情况下,有利益输送和大股东跑路的风险。

但,如果大股东是一家央企呢?

这就让笔者一脸迷茫了。怎么办?让我们仔细看。

深科技的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2.24 亿元,同比下降 17.6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52 亿元,同比下降 38.6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Wind,制图:诗与星空

把公司营收情况拉大到十年尺度,会发现公司这一路走来,营收规模是螺旋式下降。结合公司营收构成,可以发现,公司营收规模下滑的主要原因是OEM产品和硬盘相关产品逐年缩水。

其中,OEM产品主要是代工内存条,如著名的金士顿内存条,硬盘相关产品主要是生产硬盘磁头、硬盘电路板和盘基片。

有消息称,深科技OEM呼吸机业务,但从公司一季报的数据看,呼吸机业务规模并不大,尚未给公司带来明确的业绩增长,在所有疫情相关企业的一季报炸裂式增长的情况下,深科技的一季报营收和净利润都比上年同期略有下滑。

并且,对于半年报业绩的预测,公司称,不存在与上年同期相比发生大幅度变动的情况,可见OEM呼吸机业务对公司业绩影响甚微。

除了有蹭疫情概念的嫌疑,公司的报表也有不少疑点,首当其冲的,是预付款项。

一、极速增加的预付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公司预付款项余额23.58亿元,增幅高达3891%,和历年预付款项情况相比,近年来稳定在5000万左右,增加的非常突兀。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公司年报中未对此做详细解释,仅有一句:主要是本期预付供应商物料采购款增加所致。

尤其是公司2019年的营收并未发生较大变化,采购环节却出现了几十倍的预付款的增加。如果没有非常过硬的理由,通常会被认为有利益输送的嫌疑。

如果是公司扩展经营规模带来的预付款,那么公司的业绩应该在一季报或者半年报中体现出来,而一季报业绩下滑,半年报的业绩预报并无明显变化,这说明公司预付款很可能是不必要的。

在公司主动披露预付款的真实目的之前,投资者有没有办法判断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财报其他项目中窥探到公司的经营情况,从而得出大致准确的判断。

比如,公司修订了会计政策。

二、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变更的深层次缘由

除了因为准则变动而修改会计政策外,凡是上市公司主动修改会计政策的,投资者都要提高警惕。修改会计政策只有两个目的,那就是修饰增加利润或者隐藏利润,其中大多以第一种为主。

4月29日,深科技发布了一则《关于执行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政策追溯调整上年同期数的公告》,初看起来,是执行新会计政策。尤其是在财政部发布了较多新会计准则的情况下,这个公告很有迷惑性,很多投资者误以为是和其他因为新会计准则执行而发布的公告一类的。

实际上,这是为了修饰利润而特意发布的一个公告。

公告显示,公司自2019年1月1日起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什么是投资性房地产?什么又是计量模式?

所谓投资性房地产,是会计准则中规定的一种特殊的房地产。如果公司采购、建造的房地产是专门用来对外出租的,那么这类房地产可以计入投资性房地产,而不用计入固定资产。

投资性房地产和固定资产里的房地产有什么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会计准则给予投资性房地产两种核算方式,企业可以自行选择。一种是成本计量模式;另一种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成本计量模式和固定资产的房地产核算模式相同,正常入账,正常提折旧,对利润没什么特别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比较有意思了,上市公司的投资性房地产不需要计提折旧,而且期末参照市场价进行评估,按照评估后的公允价值(市场价)入账,超出成本价的部分,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由于大部分城市的房价仍然处于上升通道,这样的话,都会出现评估增值,多出来的那一部分,就成了利润。

公告显示,追溯调整历史数据后,仅2019年一季度就增加净利润80余万元。

虽然看起来金额不大,和1.1亿的净利润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但需要提醒的是,公允价值是由评估机构测算的,本质上来说,是可控的。尤其是房地产市场价的变动,会经常出现离谱的涨跌情况。

笔者认为,公司将来极有可能利用这种方式大幅增加利润,否则修改这个会计政策的意义何在?

对于财务人员来说,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的变更,都需要发布公告的财技,这种方式无异于告诉投资者我要调账了,往往是“最后”的绝技。所以,公司发布的会计政策之外,还有其他的修饰手法。

近年来兴起的保理业务,被较多的上市公司利用,成为调剂利润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保理业务的真相

4月23日,公司发布公告开展应收账款保理业务。

那么什么又是保理业务呢?

2016年以来,随着供应链融资的发展,保理业务开始在上市公司普及开来。保理业务是将公司的应收款项质押给保理公司,保理公司提供借款服务,也有的保理公司直接收购公司的应收款,然后自行去收回欠款。

从形式上看,保理业务很像收账公司。从上市公司近年来的实际操作来看,保理业务成为转移坏账的工具。

公司公告称,根据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的业务发展需要,为拓宽融资渠道,缩短应收账款回笼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拟开展应收账款保理业务。

公司账面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超过6100万元,每年新增坏账准备约1500万元左右,如果转给合适的保理公司,又可以“节约”出一部分利润。

四、大股东开始减持和股权质押

如果说账面的疑点只是揣测,那么公司大股东近期的操作,就让人心神不宁了。

6月30日公司临时公告显示,第一大股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减持了63,681,085股,比例为4.33%。

大股东持股比例从43.51%变为39.18%,虽然这次减持不会改变大股东的实际地位,但减持比例并不算低。

更有甚者,大股东还进行了股权质押。

2019年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将手里31.03%的股权进行了质押。通常来说,这个比例风险并不算太高,但是这是公司第一次股权质押,况且,大股东是一家央企。

央企进行股权质押是非常罕见的现象,像两桶油之类的央企,就算在市场形势极差的情况下,亏得一塌糊涂时,也不会股权质押。

为什么央企会股权质押呢?

那就要从大股东近期的业绩情况来说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控股14家上市公司,但集团并未整体上市,所以按常理很难看到它的报表。

结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发行了债券,披露了近期财报。结果让我们大跌眼镜,和当年三安集团发债暴雷如出一辙。

2019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巨亏30亿。资产负债表显示,公司长短期借款接近1000亿,公司资金周转极为困难。

2019年利息支出超过51亿… …

这就让我们豁然开朗,正是大股东经营困难,资金捉襟见肘,才不得不让旗下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修饰利润,甚至通过蹭概念的方式进行市值管理,并在高位减持套现。

通过预付款的异常,深挖出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套现操作,让我们对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有了全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