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周末好,本来想再写点干货,但到周末了,还是闲聊一些话题。

上周,我的两个朋友陆续发来了几张“触目惊心”的截图,让我心痛不已。

第一个朋友A是媒体圈的,十多年前也不知道在什么渠道听说新发了个指数基金,脑子一热就去申购了一万块,然后就忘记了。

要我说还是太有钱了,民工18年申购了10块钱的战配基金,现在还每天都看净值变动。

去年我的朋友A开始重新接触基金圈,这才想起自己还有一万块钱在基金里面,于是她打开了基金公司的APP,发现这只指数基金(深证100),过去的十年只涨了1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面是当时的截图,那时候是去年10月份。过了几天她把这个指数基金转换成了张坤的代表作——易方达中小盘,到现在收益是这样的(此处并不是推荐大家买这个基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你在对的时候选对了产品,不到一年的收益可以秒杀10年。于是我拿着易方达中小盘的净值曲线跟她算了一笔账:

09年1万块可以在北京不好不坏的地方买1平米,如果09年她买的是易方达中小盘而不是深证100指数,那么她现在的收益差不多也能在北京不好不坏的地方买1平米(均价按7万算吧)。

我们经常看到基金公司各种推销指数基金,说这个品种“灭绝人性”,运作透明简单,管理费低等,仿佛你拥有了指数就拥有了真理。

实际上,指数基金作为工具,恰恰是投资难度最大的品种。

学过金融的朋友可能知道,所有金融产品包括衍生品在设计的时候都需要遵守一个无套利定价原理(non-arbitrage pricing principle):金融市场上实施套利行为非常的方便和快速,这种套利的便捷性也使得金融市场的套利机会的存在总是暂时的,因为一旦有套利机会,投资者就会很快实施套利而使得市场又回到无套利机会的均衡中,因此,无套利均衡被用于对金融产品进行定价。金融产品在市场的合理价格是这个价格使得市场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这就是无套利定价原理。

所以费率低,就意味着操作难度大。主动权益基金费率比指数基金高一些,但是基金经理会优选个股去调仓去择时;而FOF基金费率更高一些,因为FOF基金经理会在基金组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择时、配置;类似的基金投顾也是有费率的,因为投顾也会帮助平滑收益,让你几乎在任何时点都可以进场,基本不需要择时。

这么看,那些让新手无脑买指数基金的基金公司,你们是真的坏哦。

至于定投这种邪术,对于大部分投资者而言更是智商税中的智商税,因为定投的大前提是你定投的标的有一天会涨起来,但是如果它十年不涨甚至还跌了怎么办?我在现实中就没见过几个通过定投挣了很多钱的,还不如看准一把梭哈或者分批投入,网格都比定投强。越是低成本、简单的策略,在投资中越是不好挣钱。你要多学习要付出时间成本才能多挣钱,这是我一直强调的。

之前有个人问我,说民工我已经定投很多年了,每月坚持定投1000块,但是现在既没有挣钱,而且每一笔对总额而言拉低成本的效果也不好了,现在应该怎么办?我一时语塞,于是虚心去跟基金公司的朋友请教,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解决这个问题。更无语的时候,我发现网上有几个所谓的指数基金投资大V,他们都开始玩主动权益组合了,而且主动权益组合的收益率完爆指数,你说尴尬不尴尬。他们天天让你买指数基金,然而自己却不买,良心大大的坏啊。

顺便想吐槽下几个指数基金大厂,要不是主动权益做不下去了,谁会去做被动指数呢?你们去看看那几个指数基金规模做得很大的公募,除了易方达你根本找不出他们有什么著名的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监管鼓励的方向都是发展主动权益,以后做指数基金的公司可能会越来越没落,因为这玩意儿进入壁垒不高,后期纯拼费率,牛市还好说,有贝塔收益大家都美滋滋,熊市的时候人家有主动权益的开始挖掘个股的阿尔法收益了,指数基金就毫无存在感了。

低费率有低费率的问题,新手真不建议一上来就去定投指数基金。

第二个案例更惨痛,是我朋友B的。B是我的师兄,刚毕业就去了全球TOP3的投行做IBD业务,大学时代就玩股指期货这类高杠杆的品种,后面还做过二级市场,按说是投资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司机了,但是他最近买了Facebook的看涨期权,亏了二十多万美金。

我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个品种,而且一次就这么重的仓位,他说他看到某平台有个博主晒单,投入1000美元挣了17倍,他也想要一夜暴富。

周二的时候他跟我打了第一次电话,0.75美元的时候他买入看涨FB股价到270美元的期权,然后一路跌到0.13美元,他受不了了直接割肉出局,随后最低跌到了0.01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果周五交割日的时候,上天给他开了一个大玩笑,随着FB的股价突破270美元,末日轮的期权也暴涨9倍!他倒在了黎明前。

他又给我打了个电话,已经气得快吐血。

由于本民工也没有做过期权,所以去问了一个很懂衍生品的朋友C,C看完也是惋惜不已:既然已经快亏光了,那割肉留着最后一点钱也没用了,还不如一把梭留到最后看底牌,反转和归零也没有区别。

诚然FB是个很大体量的公司,也许市值迟早会上万亿美元,但同时预测时间和价格是投资中最难的,这就是期权的风险,而且这个期权还是末日轮(没剩几天时间就要平掉)的价外期权,买了就要做好归零的准备。

二十多万美元,基本上就是一线城市的首付款了,一夜之间说没就没了,当然如果做对了,那可能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讲这两个事情最大的启发就是,不熟悉的产品,千万不要瞎投。这也是民工一直反复强调的,如果你不知道你挣的钱来自哪里,你迟早会亏掉的。

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认知,挣自己认知范围内的钱,才是最安心的。

最后还想多说几句:

在互联网营销基金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基金经理开始在网上营业,开直播做专访拍视频,毕竟这个年代,有时候酒香也怕巷子深。我想郑重提醒各位一下喜欢看基金经理观点的朋友:
1、如果一个基金经理最近准备发新基金,他的访谈大概率不能全信,不是说基金经理会说谎或者水平太差,而且他可能需要配合营销策划部或者市场部去说一些违心的话。比如他基本上不可能看空后市,他一定要在灌输投资理念的时候看好自己新基金的标签方向,发的是科技主题基金就要看好科技,发的是科创板基金就要看好科创板,以此类推。
2、基金公司喜欢给基金经理贴标签,都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为了讨好基民和渠道。16~17年的时候你要是说你是成长股猎手,基民会唾弃死你的,那两年正是成长股大幅杀估值的阶段,没有谁敢说自己是成长风格;但19年下半年开始不一样了,所谓做“价值风格”的人傻眼了,眼看着科技医药一路飙涨,你要是不给自己按个“成长股猎手”的标签,都不好意思出去募集基金。投资就是周期轮回,但是基金公司套路你没商量,你可以记住那些现在大肆宣传自己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看过几年他们口径变没变。
最近这段时间天天看各种韭菜买新基金,我替你们捉急啊。啥时候应该买新基金呢:第一是你喜欢的基金经理跳槽了没有产品了需要新发,比如傅鹏博当年去睿远,或者你爱的基金经理此前只有定期持有期或者封闭的产品,现在发了一个开放式基金还有C类;第二是新基金有特殊性比如可投资范围扩大到港股科创板等,或者有其他你看好的特殊安排,比如张坤的蓝筹精选就是比中小盘可投资范围大;第三种情况比较少见,就是市场大幅下跌自己又不想空仓,于是买新基金图个建仓慢规避风险(其实这种说法也比较扯蛋,空仓不好吗)。
其实基金公司也很分裂,一方面让你长期价值投资一方面诱惑你买主投成长股的基金,一方面还让你买新基金。混口饭吃都不容易啊。

(本文涉及到的基金产品以及股票均为举例需要,不代表本人看好该标的,不作为投资依据。股票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