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大师宗白华在《美学散步》论及中国书法曾言:“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自文字的产生,书法艺术就应运而生,魏晋之后,逐渐走向成熟,各书体也逐渐完备。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不论是古代的刀具所画刻还是后来发展的笔墨所书写,都是通过不同的笔法,以“线”来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来呈现给大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纵观游寿书法,其笔法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特点。说她刚劲,主要是因为其书法受老师胡小石的影响。胡小石师承李瑞清,李瑞清作为“金石书派”的领军人物,主张学习书法应寻求其根源,应从金文开始入手。胡小石受李瑞清影响,但是在学书这一观点上,胡小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用笔之法,最主要的就是以线条展现出来,并把线条艺术落到实处,将真实可见的线条形态、方圆轻重在书法艺术中表现出来。胡小石书法,以方笔居多,硬瘦挺拔,骨力洞达,其放纵的长笔画再加上提按波折,将书法艺术中洒脱奔放的气韵表现出来。

游寿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上学的时候,跟随胡小石学习,非常喜欢胡小石的书法。在她回忆中曾说:“当时在课堂上,看到俊秀、豪放的各种板书心生向往……而我独好胡小石板书,豪迈异卓。”游寿早年的书法极大的受到胡小石的影响,与胡小石书法极其相似。作为“金石书派”重要传人,她秉承师学,“求篆于金,求隶于石”,曾经亲手临摹《甲骨文前后编》,大量临习钟鼎铭文,其书法挺拔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受“金石书派”影响颇深,然而,作为一名女性书家,女性身上特有的柔媚,在游寿书法中也有所表现,这也是游寿书法区别于李瑞清、胡小石而有所突破的地方。

中国古典美学讲究含蓄之美,书法的妙趣就在于多变、含蓄,一览无余,便毫无生趣。王羲之认为书法要有含蓄之美,他在评论别人书作中说过,各点画之间有了意趣,作品就会表现出一种语言所不能表达的奥妙。我们欣赏游寿书法,亦有多变、含蓄之美。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像“篁”的最后一笔长横、“琴”的撇捺、“人”、“不”的撇捺等,这些长线条,舒展却有所收敛,不放到极致,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作品第二列的前四个字“深”、“林”、“人”、“不”,每个字都带有撇画,但是每个撇画的处理又各自有其不同的特征,收放有度,灵活多变。

游寿师承“金石书派”受胡小石影响深刻,胡小石临钟鼎铭文,常以方笔所书,质朴雄强,挺拔瘦劲,但是在处理中,带有起伏颤抖的习气,略显生硬做作。

游寿临写金文,在运笔的过程中,极大的减弱了颤抖波折的笔法,将刻意的成分去掉,增加了随意率性的东西。通过胡小石作品与游寿作品的对比便可以明显看出两人的不同。从细节来看,两幅作品同有“宫”字,胡小石的“宫”,笔画刻意颤抖的成分非常明显,尤其是两条竖画的书写,顿挫感强烈,看起来气息高古,有力量强,但却极不自然。而游寿的“宫”,笔画较为圆转,没有明显的颤抖痕迹,笔画稍作停顿,将力度有所隐藏,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内在的筋骨之力,使人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是单纯的以雄强刚劲的风格作书,又会使人觉得索然无味,游寿又在临写中加入帖的成分,在瘦劲生涩的点画中,加入圆润的笔画,刚中有柔,有血有肉,刚柔相济。有学者评游寿点画:“瘦处如铁,腴处如玉”。就连执笔方法,也继承了何绍基、李瑞清一脉相承的“回腕法”,“回腕法”执笔,必须要求内在力量充足,利用枯涩的笔法,富有节奏感的线条,表现出浓郁的金石气息。

游寿书法中的笔法,在学习碑派书法刚硬粗野的基础上,将女性特有的阴柔融会贯通,加入其柔情俏丽的一面,达到了男性书家所达不到的新境界。将刚劲与柔情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审美融于一体,浑然天成,形成一种内在的具有表现意义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