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疑问:那些高学历的家庭是怎样搞教育的,教育孩子他们使用哪本教育手册

今天我来回答各位,把你们心里的那个大大问号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高学历的一批家长,我认为当属于北京海淀区的家长们。

海淀区一个拥有18所一流高校的区域,我们熟知的名校清华北大都坐落在这里。海淀区的家长,有很多都是当年的高一代,他们凭借优异的成绩来到北京,这里工作安家,最后把根扎在了海淀。他们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所以他们非常相信知识就是力量

这样的教育经历让海淀区的家长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好成绩是海淀区家长的不懈的追求。

要想孩子有好的成绩,就需要孩子和父母一起的付出努力

辅导班一次500元,一对一辅导1500,名师辅导5000元,海淀的父母收入的30%到40%都上交到了新东方、好未来、学大、高思这样的教育辅导机构。他们愿意为孩子大把大把的花钱,可仅仅花钱是不够的,海淀区父母付出的还有宝贵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儿子在补习班学英语,爸爸或妈妈在咖啡店工作;下午儿子在补习班学习奥数,爸爸在补习班的楼道里焦急的等待,晚上儿子在语文补习班学习语文,父亲抱着麦当劳等在小轿车里。

深夜,儿子在家里上网课,父亲在旁边陪同;周末的海淀黄庄必定堵车,那多半是送孩子去补习班补习的父母。家长还要给孩子当书童,记读书笔记,期末陪考。

搞科研的家长,高中及以下数学讲起来毫无压力;

当老师的家长,单门学科包教包会;

各类公司的中层,再不济也可以辅导个英语。

所以,海淀区的孩子,起跑线就不是其他城市孩子可以比得上的。

而这一切,都是从孩子幼儿园时代开始的,4岁孩子掌握1500个英语单词在美国够用,在海淀区家长这不够用。

难道让孩子有一个快乐轻松的童年不好吗?

海淀区的家长内心何尝不挣扎,但是他们很难过自己那一关。

当别人家的孩子上了补习班,学习奥数,进入海淀六小强,最后又考进名校,家长看着能不着急吗?

听着同事讨论着孩子学习成绩:我的孩子奥数比赛拿了名次,去了人大附小;我的孩子去了101;我的孩子在中关村二小,你家孩子呢?

再佛系的家长也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他们只能把力气放在给孩子补习上。别人家成绩好的孩子都乖乖去补习了,你成绩不好还不补习好意思吗?

海淀区全民补习的盛况就是这样形成的,和富二代要继承父辈的遗产一样,考二代们也要继承父辈的意志,努努力上个清华北大,那样考三代才有机会以哈佛或常春藤为奋斗目标。

当不了富二代的考二代们,只能靠着智商一代代往前奔跑,他们继承着父辈的意愿,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当年生活在三四线城市,在千军万马中拼杀,以优异的成绩来到天子脚下,毕业之后又经过不懈奋斗把根稳稳扎在海淀,他们的父母可以算作那个年代中最成功的一批人。

而希望孩子比自己强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能考上211的父母一定希望自己孩子是一个985,能考上的985的父母希望孩子至少是个top10,top10的父母当然希望孩子是个清华北大。

为孩子拼命,是海淀爸妈与其他地方父母最大的不同。

其实所有的京二代(父母大学毕业留/来北京)都是一样的状态,而好多人还一直认为北京孩子400分能上清北。

天天倡导减负,要搞素质教育,然后把该由学校教的东西转移到家长这头,于是就有在学校实行素质教育,在课外实行应试教育的现状,逼得家长们只能把孩子往辅导班送。但是对于工薪阶层,几万一科的学费不是那么容易就拿得出的。

但是拿不出也得拿,高知家庭比任何人都害怕自己的孩子不学习!因为他们觉得象牙塔以外的生活是地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生活还有别的乐趣吗?很多家长也很矛盾,自己内心的确是抗拒这种疯狂式学习,但还是把孩子送到了各种兴趣班辅导班。这一切都是被逼出来的,因为大环境是这样。

而学习主要还是靠自觉,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能提高一部分孩子学习成绩,可大部分都是拖着疲惫的心。新闻报道很多离家出走的孩子,他们都是被逼的太急了。等到他们长大了,可以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他们往往颠覆父母选择,那些北大、清华毕业的人最后去了武汉龙泉寺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实郑强教授有一句话,我认为说的很有道理:不要拿我们的孩子和他们搞竞争,给孩子留点思想空间,以后他会有想要学习的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