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康镇坪县大巴山里,64岁的钟大妈坐在家门口削萝卜皮,它身边的几件木质老物件看着有年头了。大妈说:“我公公是挖瓢匠,这些都是他做的。公公早已去世,这门手艺也没有传下来。就是在偏远的山村,木撮箕、木瓢、木桶也早就被塑料的替代,不过我一直用,它们比塑料的耐用。”

舀水的木瓢。这样的木瓢是用整块木头挖制的,这种纯手工制作的木瓢,手工印记清晰可见。在塑料、金属制品还未流行的年代,木瓢因其制作便捷,价格便宜,环保耐用等优势,成为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木撮箕。撮包谷、谷子用的,也叫撮瓢。

割漆桶,整段木头挖空后做成的割漆桶。在大巴山里,长着许多漆树,过去不上青壮年以割漆为生,割漆苦、割漆危险,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现在很少有人割漆了,但还能看到割漆人家保留下来的割漆桶。

水桶。这样的木质水桶做工很精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用一块块杉木拼成的脚盆。

喂猪的木头猪槽。

除了木质老物件,钟大妈还保存着竹编老物件。精美实用的老物件,满满的都是回忆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