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辛弃疾在《破阵子》写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古人对于去世后的事情十分看重,很多人忙碌一生只为“青史留名”。而在阶级分明的封建社会中,古人开始在墓中加入随葬品,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不过,随葬物品并不全是奇珍异宝,有些完全是出于墓主人生前喜好因而陪葬,出现在墓中时,会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在古代,凡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都会将自己的墓室修建得尽量豪华,墓中往往会陪葬大量随葬品。有些帝王甚至会陪葬大量侍从甚至宫妃。当然,除却那些灭绝人性的殉葬制度,大部分出土的陪葬品还是有其积极意义。在史学家探究历史的进程中,它们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墓随葬品

01

最早的随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工具、家畜等。随着社会生产力上升和阶级分化,奢侈品进入随葬品行列,货币也是随葬品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比如殷墟墓中就出土了七千多枚海贝,金属货币出现后更是王侯墓中的必备品。其他如金银玉器、绫罗绸缎等按照墓主人品阶不同,陪葬数量也各不相同。若是墓主人有宗教信仰,往往还会陪葬宗教相关物品,如僧服、道袍等等。有意思的是,汉墓中还会有“买地券”,象征着墓主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随葬品因时代不同而各有特点,也会因墓主人个人喜好而有一些独特的物品。例如若墓主人好吃的话,也会在墓穴内放上食物,如西汉中山靖王墓中就出土了几大陶缸酒。最著名的要数马王堆汉墓中辛追的墓穴,其中有着牛肉、狗肉、梅花鹿肉等珍贵食材。而据专家检验,辛追体内有138颗甜瓜籽,是因吃甜瓜引起胆绞痛,最终痉挛而死,妥妥是一枚吃货了。

▲辛追蜡像

02

随葬品中最常见的食物当属鸡蛋,古时鸡蛋也不是谁都能吃得起的。当时鸡并不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家禽,只有贵族家中才有能力饲养。由于技术限制,专门负责生蛋的鸡数量更是极少,所以只有贵族才能够奢侈地陪葬鸡蛋。

最早发现鸡蛋的是黄金湾遗址,那个墓中只有一个鸡蛋。受当时环境影响,鸡蛋没能完整保存下来,令人痛心。据记载考古学家并未用手触摸,只是用羽毛轻扫了一下蛋壳就破碎了。此后在山西、河南、重庆等地,都有考古人员在墓穴中发现鸡蛋。时间最久远的古代鸡蛋当属出土于江苏的,距今2800多年前的一座西周古墓中的一坛鸡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苏西周古墓中的鸡蛋

03

1993年3月,科学家们在发掘河北省宣化市一座辽代大墓时,更是在其中发现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包括葡萄、酒、板栗以及精致的餐具。这对于研究辽代饮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有趣的是在这桌食物中也有着鸡蛋存在。这让考古人员有些哭笑不得。

发现随葬品是好事,毕竟每一件随葬品都已经是“文物”级别,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但考古人员表示最怕在古墓发现鸡蛋,因为碰都碰不得。书籍、丝绸等因千年时间而变得松脆,若突然有大量氧气涌入很容易化为飞灰,鸡蛋则已经是“化石”了,甚至不需要任何外部干扰,本身就有化为飞灰之势。因此考古工作中见到鸡蛋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辽代大墓中的一桌饭菜

那么,鸡蛋为什么这么容易破碎呢?这是因为蛋壳成分主要是碳酸钙,经过几百年、几千年复杂变化,这种无机物的稳定程度很低,非常容易变成粉末。而其中的蛋清和蛋黄都有有机物,经过如此漫长的时间早已被分解完毕,连“臭鸡蛋”都没了,只剩下一个空壳子,所以十分容易被破坏。古墓中能够出土未破碎的鸡蛋已经是难事,一旦发现就要立刻送到实验室妥善保存,以保护文物。

为什么有人想要陪葬鸡蛋呢?一方面就像上面提到的辽代墓主一样是因为生前爱吃,死后希望可以再次吃到;另一方面鸡蛋可以孵化出小鸡,也象征着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目前科学家已经发掘出了五罐鸡蛋,不过这些鸡蛋大多没有被取出,而是依旧和罐子存放在一起,这样才能将鸡蛋保存完整。

▲古墓中出土的陶罐

结语

王充在《论衡》中曾说:“人死如灯灭,好似汤泼雪。”其实正如王充所言,人去世后就不会和这个世界产生联系了,无论陪葬了什么物品都不会和墓主人自身产生关系了,大多数只会便宜了盗墓贼。所以我们现在更加提倡“活在当下”,踏踏实实做好现在的事情,比临死之前寄托愿望要有用得多。

参考资料:

《破阵子》

《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