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一千墩千古之谜

文/范敬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宝应射阳湖镇原是汉代射阳县的治所,有着2000多年文明历史。古文化底蕴深厚,在其西南约1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星罗棋布地分列着许多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土墩子,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射阳墩”。就是今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九里一千墩”古汉墓群。这些较为集中的土墓为了解汉代射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提供了内涵丰富的实物资料。

“九里一千墩”形成源于箕山古陆、原始先民、神话传说、渔农根本、楚汉战争、王室归葬的历史。这个汉墓群,今天虽然成为历史文化遗迹,但是仍在研究、保护、发展和利用!射阳湖“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古朴的风姿显示着汉文化的灿烂。

“九里一千墩”汉墓群,从射阳湖镇赵家村起,一直延伸到天平乡的天平庄附近,东西长约4.5公里。

《万历宝应志略》记载:“射阳墩在射阳湖之西,墩以数千计,若悬盂覆釜,大小夹持间,有径如列埏隧”。明代进士、九江知府朱曰藩在描写射阳墩的壮观时,曾有“沙墩 排万马,烟海失群凫”的诗 句。后人根据土墩的形状、用 途、历史传说分别冠以形象 而有趣的名字,如狗牙墩、乌 龟墩、虎墩、金牛墩、鸭蛋墩、 旗杆墩、夏家墩、戴墩、八角墩等等。传说汉代臧洪、陈容为抵御敌寇侵袭,在此操练兵马,修筑土墩,便有前走马墩、后走马墩和饮马池、马槽等墩名和地名。金牛墩是因此墩形状像一头卧息的牛,传说墩内有金银财宝故叫金牛墩。目前保存最好的三个标志墩之一的竹墩,因墩上长满茂密的翠竹而得名。

如此众多且规模较大的土墩是怎样形成的?通过历次的考古调查以及部分墓葬的发掘,发现每一个墓墩中都隐藏着汉代的墓穴,有的土墩中有数穴乃至数十穴。因射阳地区地下水位较高,这里墓葬都为浅穴起封或平地起封,多为木椁墓和砖室墓。这些墓都建于平地上, 然后担土覆坟墩。起初只是一个个排列有序、相对独立的家庭或家族为主的聚棺丛葬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坟场。天长日久,这些坟墩坍了又堆,堆了又坍,加上后代不断有人杂埋于内,便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土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射阳墩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据史料记载:清代出土的文物就数以千计,其中汉双鱼 铜洗、汉铜虎等极为珍贵。清乾隆48年(1883年),宝应举人朱彬在射阳平家庄双墩发现了射阳石门画像,它是我国出土最早、影响较大的汉画像石刻之一。特别是一幅内容属“圣贤”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则更为引人注目,许多金石学家相继著文,将它编纂在有关著录中。鲁迅先生不但藏有此画像石的拓片,而且还专门研究过。后因日寇侵占,画像石下落不明,其拓片现在南京博物院珍藏。

后来农田改造、水利建设等,射阳墩又先后出土过数千件文物,特别是陶器,不但数量多,且造型和纹饰都较为丰富。这些汉代陶器虽然没有先秦青铜器那么精美,没有后代瓷器那样华丽,但它却有独特的粗犷豪放的风格,雄浑奔放而深沉宏大的精神。

1981年在前走马墩出土的一件彩绘凤纹杯盘套盒,设计巧妙独特,制作工艺精湛,漆色艳丽如新,充分展示了汉代漆器工艺的成就。1982年八角墩出土的夔纹青玉璧和1998年戴墩出土的龙凤纹白玉佩,玉质莹润,纹饰华美,雕琢技艺精湛,堪称汉代玉器工艺的杰作。出土的“淮陵玺印”一批汉代官 、私印,为研究汉代的印信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史书上说项伯和建安七子陈琳墓在此,但是并没有明确的考古证明。不过这里曾出土“汉铜虎”、“千斤镫”、“双鱼铜洗”等汉代以来的铜器、陶器、玉器、铁器珍贵文物数百件。

“九里一千墩”,民间传说众多有着千古之谜。相传当年小秦王赶山填海,挥舞神鞭把西边的群山赶到这里时,因疲惫困顿,酣然而睡。东海龙王惧怕小秦王填海会殃及龙宫,便派机灵的三公主趁秦王熟睡之机偷偷换走了神鞭。第二天秦王醒来,挥鞭赶山,山却纹丝不动,定在了这里,经过千百年风雨剥蚀,成了一座座土墩子。

相传天星箕伯,下界定位。他乘风而行,飘过大海,此时正是洪水泛滥之时,始终找不到要定的位置。在茫茫中,忽见海面上有一小丘,便停了下来,可是洪水继续上涨,于是箕伯用小丘上许多竹子编成箕斗运土围堰。等第二天清夜时,箕伯看看自已要定的星座位置,就是这个地方,于是用竹围、箕斗作成标志。箕伯上天了,天星归位了,人来开垦了。见有箕斗一只,后来人们就照箕斗的样子,编了很多的箕斗,便于种庄稼长五谷,创造了美好的劳动生活,并把没有开垦的高丘称为“箕山”。后来竹子编成工具被广为流传,“九里一千墩”的竹墩乃为名墩。

秦始皇与射阳湖镇“九里一千墩”也有传说:宝应东荡地区一直流传这么句话:“有人识得秦皇坟,秤称银子斗量金。”老人们说,秦皇七十二疑冢,真正的秦皇坟就在宝应东荡的“九里一千墩”。

“秦始皇是个贪得无厌的人,统一中国后还嫌疆土不够。他要用自己的神鞭赶山填海,扩大领土。神鞭就是神鞭,秦始皇轻轻一挥鞭,西部的大山纷纷向东海跑去。据说我们大运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就是当年秦始皇赶山填海造出来的。秦始皇不住挥鞭,搅得东海龙宫不得安宁,东海龙王坐在水晶宫内,只觉得山摇地动海水翻腾,整个宫殿都剧烈的晃动起来。被山石砸伤的虾兵蟹将纷纷前来禀报,说是再不采取措施,水族们将死无葬身之地了。龙王赶紧召集龟丞相、蟹将军上殿议事。可大臣们面面相觑,一言不发。真是太平年岁嫌官小,兵荒马乱怕出征。秦始皇是天之骄子,手中又有法力无边的神鞭,谁敢与他作对?老龙王又气又急,像热锅上的蚂蚁在殿堂内两头乱转。龙王三公主是位聪明又美丽的姑娘,她决心牺牲自己,为父亲分忧,为水族解难。于是,她变成村姑,赶着一群羊走近了秦始皇。秦始皇本是好色之徒,当晚便和三公主成了亲。公主呢,也尽力博取秦始皇欢心,朝朝暮暮缠着他,时时刻刻想着那支神鞭。一天晚上,三公主将秦始皇灌得烂醉如泥,便用白己的牧羊鞭换走了秦始皇的神鞭,化着一阵轻风回到了大海。一觉醒来,秦始皇连唤“美人”,可哪里还有美人的影子。幸好“神鞭”还在,于是他又挥鞭赶起山来了。可奇怪的是,任凭他挥得手酸臂痛,也赶不动一块石头。那些未赶平的山头,就成了九里一千墩。秦始皇又气又恼,加上赶山劳累,又多亲女色,终于支撑住,“哇”的一声,吐血不止,如山崩地裂,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时值炎夏,尸体很快腐烂发臭。大臣们不敢声张,悄悄地将秦始皇的尸体葬在一个高墩之中,然后便装模作样地“起驾回京”。人们猜想,埋葬秦始皇的地方,一定是金银珠宝无数,九里方圆,一千高墩,哪一个是秦皇坟,至今无人知晓。人所共知,“九里一千墩”是汉墓群,说它是秦皇疑冢。”这个传说只不过民间传说而已,没有考证。

“九里一千墩”遭过劫难,有一本书叫《中国盗墓史》,将盗墓名人一一作了述说。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生前喜爱之物、珍贵之物悉数陪葬,皇帝贵族作为财富的主要占有者,其陵寝墓葬中必然埋藏着丰富的钱财珍奇,所以成为盗墓者所觊觎的主要对象。历朝历代皇室贵族墓葬遭盗掘的例子举不胜举。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直接演出一场《东陵大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说射阳湖“九里一千墩”遭遇过一次劫难, 《盐城县志》记载,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山东红袄军义军领袖李全,率部占据楚州,于扎墩一带大造战船,并在射阳湖演习水战。曾下令“发冢掘墓”,用墓内的楠木棺板制造战船,汉墓群遭毁。

《续资治通鉴》又载:“李全造船益急,至发冢取杉板,炼铁钱为钉,熬囚脂为油灰,列炬继晷,招沿海亡命为水手;又给赵璥夫,以蒙古为辞,邀增五千人钱粮,求誓书、铁券。朝廷犹遣饷不绝,全得米。射阳湖人皆怨,至有‘养北贼,戕淮民’之语。”为了取代南宋,李全打造战船时掘墓取板,聚钱炼铁,杀人熬油,已发展到丧心病狂的地步,如此农民起义军,谁人恭维。数落李全拥兵自重,周旋于蒙、宋、金三国,为害淮东十余年,实在是可惜可叹。他那一切以自己利益为优先,于射阳湖反叛,实力扩张,其野心可杀可戮。“全造舟益急,至发冢取煔板”,这就是李全众兵聚乱射阳湖时,造成“九里一千墩”汉墓群最早一次大劫难的事实真象。

射阳湖古今究竟有多少土墩?明代吴敏道诗云:“三千射阳墩,错落射阳路。”民谚亦云:“ 射阳三千六百墩,不知谁是楚王坟。”清代以来一直称为“九里一千墩”。1960年调查统计尚有大小墩阜八百余座,1998年经过考古调查土墩仅剩七十余座......

本文系泽文梦笔(ID:zewenfjg)出品,宝应生活网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