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书走上仕途,几乎是所有古代中国人的追求,而读书的科目是四书五经。提到四书五经绝对少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孔子。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周游列国,却始终都没有实现。从这一方面说,孔子一生是失败的一生,但是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其在政治上的失败。

幼年家贫,仕途坎坷

孔子祖上虽然是宋国贵族,但到了孔子这辈,家族已经彻底没落。孔子的父亲为了避宋国内乱,而举家搬到了鲁国,就是现在的山东曲阜。孔子出生的时候,孔子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不久之后,孔子的父亲去世,孔子母子被正室赶出了家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此以后孔子和母亲相依为命,尝遍人间艰辛。等到孔子17岁的时候,孔子的母亲也去世了,到此孔子至亲之人都离开了孔子。在艰苦的生活中,孔子学会了坚持,无论何时都不能选择放弃。

孔子到二十岁的时候,渴望走上仕途,实现自己治国理想。这年孔子谋到了一个很小的职务,管理仓库。虽然职务地位,好歹也是国家公务员。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孔子已经小有名气,还认识了当时的齐景公。

随后鲁国发生内乱,孔子离开鲁国,去了齐国,在齐国孔子受到了齐景公的重视,但是不久后,齐国有人想加害孔子,无奈之下,孔子又回到了鲁国。回到鲁国,孔子正好赶上鲁国招揽各国人才,但都因都主政者政见不和,而不受重用。

等到孔子快五十岁的时候,终于可以治理一个国家了,刚开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鲁国大治,但孔子与鲁国权臣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孔子还是离开了庙堂、开始了为理想而周游列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政治理想而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机会没有得到任何施展抱负的机会,一直在各国之间来回奔走,多次陷入绝境,几乎丢掉性命,虽有政治主张都无法得到实行。十四年的时间充满艰难和痛快,虽然如此孔子从来没有打算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最后由鲁国出发,最后还是回到了鲁国。

回到鲁国后,孔子手不释卷。从事教育与文献整理工作。不久后,孔子的儿子去世,接着最爱的学生颜回也离开人世,这时的孔子内心充满了悲伤。紧接着,齐国发生内乱,齐简公被杀,孔子政治理想彻底破灭。一年后孔子学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这一系列打击,使孔子感觉,自己大限将至。

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一代伟大思想家,就这样离开了人人世。孔子一生充满坎坷,无论是幼年还是青年,还是老年。但孔子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一直在坚持,在践行。但毕竟孔子所追求的礼,已经不适合与大争之世。

孔子一生诠释的精神“坚持”

孔子年过半百,为何还要周游列国,绝对不是为了混口饭吃。如果孔子只求生活富足,其实在哪里都不会过的太差,就是最差,仅仅教书也足以温饱。

其实孔子只是想找一个可以实现政治理想地方。但天下虽大,列国虽多,只是没有一块属于孔子的地方。在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大争之世,生存才是第一位,讲求礼只会更快被他国兼并。即便到了如此地步,孔子的做法让我们敬佩,依旧孜孜不倦推销自己政治理想。经历了许多人无法体会的人间辛酸。十四年周游列国,最后结果是,最亲最爱的人,一个一个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孔子在学生帮助下,再次回到了鲁国,到此时,孔子依旧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但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越发无能为力。一边教书,一边修订六经。等到孔子来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真真切切感觉到绝望。孔子对一个人道德上的要求近乎苛刻,没有几个人喜欢这种束缚,所谓克己复礼,永远留到了孔子自己的世界中。游列国游说虽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政治报复更是无从谈起,但是孔子所主张的思想标准和人生立世的标准都留了下来。成为后世读书人的标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风骨。同时孔子教育学思想,也是光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