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过去,海珠区环岛路海珠涌大桥的网红“桥中房”热度不减,成了广州城中最炙手可热的“景点”,来参观的人堵得里三层外三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不少人却记得,不到一公里外的洲头咀隧道旁的永兴街28号曾有着相似的命运,八旬屋主梁婆也曾受到过如此。

2015年,海珠区洪德路洲头咀隧道开通,因未谈妥拆迁赔偿,永兴街28号成了“桥中楼”,立交桥环绕而起,桥环楼房而过。五年之后,梁家人的搬迁仍未成行,一家人至今独居于此。

桥梁可以绕道而行,但城市升级改造过程中的搬迁矛盾却是绕不开的话题。汹涌好奇的人潮退去,再热闹的围观也终将散场,如何面对城市升级改造进程中公共利益与个体诉求的矛盾,有专家分析认为,马路愿为个体“开口子”,是城市先进文明的象征,但在公共利益取舍上却不可轻易“绕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日“桥中楼”:孤单独立,五年后仍未迁

车水马龙的立交桥环绕其外,一栋淡黄色的住宅楼孤立其中,此处正是海珠区永兴街28号。

2015年,广州洲头咀隧道通车,这栋楼房有住户拒绝接受搬迁赔偿,坚守成为“钉子户”。这栋8层高楼房屹立在立交桥的包围圈中,形成“桥中楼”,当年火速爆红,成了市民一时围观打卡的“经典”。

如今5年过去,永兴街28号似乎成了“遗忘的角落”,除了遛狗的人和休息的出租车司机,鲜有他人经过。

楼内,则剩下一片“历史陈迹”的光景。不少房门上标记“已交,拆”的字样,有砖块从楼道的墙壁上脱落,玻璃、水泥等建筑废材横亘在楼梯中央。楼内的房间则大多已破败不堪,布满灰尘。

今年85岁的梁婆一家是这栋楼里如今唯一的住户,5年前洲头咀隧道开通时,他们是网红“钉子户”,因为觉得分配的住宅面积太小,所以不愿离开。

曾经,络绎不绝的看客、记者来到此处,让这个拥挤的住宅热闹一时。对于过去的热闹,梁婆回忆,当年一家人并不排斥,觉得“那种热闹也许能让问题早日解决”。到如今,却只能“孤孤独独在这里”。

可历史遗留问题始终悬而未决,生活的不便之处却又困扰着他们。7个人蜗居30平方米,空间只好一再分割:房子被隔成上下两层,一楼以下是客厅,楼上则是卧室,而卧室又用柜子等物品间隔出三张床,房内十分局促。

不知从何时起,楼上开始漏水,梁婆家中的墙上印下了黄色的水渍。雨季水浸,积水涌进屋内最高可接近膝盖。夏天闷热,哪怕只有两人在家,他们也要同时打开两台大功率风扇。蚊虫更是躲不开的烦恼,“孙子老是跟我抱怨,腿上的蚊子包堆成了‘梅花’般的包。”谈及此,梁婆有些无奈。

梁婆坦言,一家人也想过改善一下居住条件,比如把坏了的空调修好,但又觉得,“万一哪天住房安排下来了,这些钱就花得不值了。”

聊天时,梁婆话语中透露出对搬新房的期待。她说,大约3年以前,曾有拆迁办的工作人员来,称已经安排了一套某大厦5楼的房子给他们,但至今也没拿到钥匙。

对于外界的“钉子户”称谓,梁婆却坚决不认可,“别人给我房子我不搬才叫钉子户,但现在是房子都没给我,又怎么能叫我钉子户呢?”

版权归原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南方Plus

编辑:申鹏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