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一场发生在贝鲁特港口区的大爆炸,再次将黎巴嫩推上了热搜榜,让国际社会的目光重新聚焦到被疫情、政治动荡所困扰的黎巴嫩共和国。

在美国的制裁下,黎巴嫩正在经历着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率和贫困率飙升,黎巴嫩镑兑美元急贬80%,美元储备告急,出现粮食危机。毫不夸张的说,黎巴嫩的经济正处在崩溃的边缘。

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内战发生前),黎巴嫩还是中近东的金融、贸易、交通和旅游中心。有着地中海明珠美誉的首都贝鲁特,更是被称为“中东巴黎”,当时的黎巴嫩也是整个中东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黎巴嫩从昔日的繁荣富裕,沦落到如今在经济崩溃的边缘苦苦挣扎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黎巴嫩独立前:殖民者为了达到目的,在不同教派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黎巴嫩东部、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为邻,西边濒临地中海,扼守着亚非欧的战略要道,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公元前16世纪开始,不同的殖民者就在黎巴嫩轮流坐庄,奴隶黎巴嫩人民。

在奥斯曼帝国统治黎巴嫩期间,当局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就采取“南北分治”的策略,挑拨离间黎巴嫩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在两大教派之间人为制造对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按照协约国瓜分奥斯曼帝国的条约,黎巴嫩沦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

英、法两国为了争夺黎巴嫩的控制权,采取借刀杀人之计,挑拔基督教马龙派(亲法)与伊斯兰教德鲁兹派(亲英)展开争斗,使黎巴嫩陷入内战之中。

在中东国家中,黎巴嫩是唯一 存在两个旗鼓相当教派的国家。不同教派之间本来也是和平相处的,但是,殖民者为了达到控制黎巴嫩的目的,却故意激化教派之间的矛盾,从而在黎巴嫩基督教马龙派与伊斯兰教德鲁兹派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黎巴嫩独立后:美国首开出兵干涉黎内政先河

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遇惨败,已无暇顾及包括黎巴嫩在内的海外殖民地。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摆脱法国的委任统治,宣布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

1958年5月,美国为了填补英、法军队撤走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以维护黎巴嫩的独立和保护美国侨民为借口,悍然派兵入侵黎巴嫩。后迫于各方压力,同年10月份撤出黎巴嫩。

美国倚仗着军力强大,悍然入侵主权国家黎巴嫩,实际上是明目张胆地干涉黎巴嫩的内政。此举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为其它国家有样学样埋下了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黎巴嫩内战:外国介入使内战旷日持久,重创黎巴嫩经济

黎巴嫩独立时,总统和军队总司令由占人口多数的基督教马龙派人士担任,而议长和总理则分别由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人士担任。

1971年,巴勒斯坦游击队武装由约旦迁往黎巴嫩,并控制了黎巴嫩南部,随后无家可归的巴勒斯坦难民涌入黎巴嫩,很快改变了黎巴嫩的人口结构。居民中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数反超信奉基督教的人数,穆斯林因此要求增加自己的权力,并为此展开斗争。

在巴勒斯坦游击队进入黎巴嫩后,弹丸之地的黎巴嫩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火药桶:除了政府军之外,另外四股政治力量也拥有军队,即基督教长枪队、伊斯兰什叶派武装、伊斯兰逊尼派武装、巴勒斯坦游击队、

以色列为了消灭巴勒斯坦游击队,暗中支持基督教长枪队;而伊朗、叙利亚则针锋相对地支持什叶派武装。同时,巴勒斯坦游击队也站在什叶派这边。此时黎巴嫩内战已在一触即发的边缘。

1975年4月13日,黎巴嫩内战正式爆发。以色列、叙利亚、伊朗以及西方势力各取所需,支持依附于己方的武装派别,其中以色列、叙利亚、伊朗曾直接出兵越境参战。外国的介入使黎内战旷日持久(15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使黎巴嫩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黎巴嫩内战结束,美国不甘出局势必卷土重来

1990年10月,海湾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此时已无暇顾及黎巴嫩。叙利亚抓住这稍纵即逝的良机,直接出兵协助黎政府军,闪电击败基督教长枪队,并乘胜追击将所有武装派别缴械(真主党除外),从而结束了黎巴嫩长达15年的内战。

但是,由于黎新政府是由亲叙利亚人士组阁,美国及以色列的势力被排除出了新政府,这是想在中东称霸的美国所不能接受的。

乌克兰“橙色革命”成功,黎巴嫩人民人心思变

颜色革命,又称花朵革命,是指21世纪初期发生在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和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变更运动。参与者们通常采用一种特别的颜色或者花朵来作为他们的标志,通过非暴力手段来抵制他们所认为的独裁政府。事实上,颜色革命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

2004年,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暗中支持下,乌克兰爆发了“橙色革命”。反对派总统候选项人尤先科(亲美)击败亚努科维奇(亲俄)登上总统的宝座。

黎巴嫩内战结束后,人民等来的并不是期待中的和平与安定,而是宗教派别之间的又一次争权夺利,黎巴嫩人民已经厌倦了这一切,早已人心思变。而乌克兰“橙色革命”的成功,则给黎巴嫩反对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案例,他们在等一个合适的机会(借口)。

2005年2月14日 ,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刺身亡。这给亲西方的黎反对派提供了发动颜色革命的机会(借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雪松革命”(颜色革命)不能解决黎巴嫩面临的问题

黎巴嫩雪松树干粗壮挺直,象征着纯洁和永生。而雪松也是黎巴嫩国旗上的标志,国旗的中央就是一棵绿色的雪松的图案。

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袭身亡,反对派抓住此次机会发起“雪松革命”示威活动。示威人群占据了贝鲁特中心烈士广场,每人都手举带有雪松标志的黎巴嫩国旗,要求政府辞职以及叙利亚驻军撤出黎巴嫩。

此时美国等西方国家又适时地出来推波助澜,明确表态支持反对派。最后黎政府内阁被迫辞职,而叙利亚正规军也宣布撤出,结束了对黎巴嫩长达三十年的占领。

叙利亚军队撤出后黎巴嫩,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黎巴嫩真主党(亲叙)迅速崛起填补了权力真空,但黎政府却拒绝承认真主党的合法地位。随后,真主党与政府军(亲美)再次爆发内战。

“雪松革命”虽然达到了让现任内阁总辞,以及叙利亚军队撤出黎巴嫩的目的。但是,外国势力通过控制黎国内的武装派别,仍然继续左右着黎国内的局势。所以, “雪松革命”并未真正解决黎巴嫩所面临的困境。

美国实施制裁,黎巴嫩经济雪上加霜

美国本以为在“雪松革命”后,黎巴嫩会全面倒向西方。但事与愿违,黎巴嫩真主党的强势崛起使美国的希望破灭。同时,真主党背后的支持者伊朗、叙利亚更是美国的死对头,于是,为了扭转局势,美国再次祭出无往不利的杀招—经济制裁。

2007年8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以对美国家安全以及外交政策构成威胁为由,宣布对黎巴嫩启动“国家紧急状态”,实施为期六年的的经济制裁。后来奥巴马、特朗普又接力延长了制裁时间。

2020年6月21日,美国不顾疫情的影响,坚持实施《凯撒法案》。此法案制裁与叙利亚有联系的所有国家(包括黎巴嫩)。从而切断了伊朗的原油供应,使黎巴嫩国内资金大量外流,失业率和贫困率飙升,黎巴嫩镑兑美元急贬80%,美元储备告急,连粮食也出现了短缺。毫不夸张的说,黎巴嫩的经济正处在崩溃的边缘。

结语

黎巴嫩扼守着亚非欧的战略要道,同时水资源丰富,拥有220公里海岸线,地理位置与地缘政治十分重要。是阿拉伯国家对抗以色列的前沿阵地。而巴解组织叙利亚军队、以色列军队、伊朗军队先后进入黎巴嫩,直接导致黎国内爆发了长达15年的内战,从而使昔日有“中东瑞士”之称的黎巴嫩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内战结束后,外国势力通过控制黎国内的武装派别,仍然继续左右着巴嫩国内局势。主要武装派别有叙利亚、伊朗支持的伊斯兰教什叶派,沙特支持的伊斯兰教逊尼派以及美国、以色列支持的基督教马龙派,这三派人马虽然在初期达成了共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之间的矛盾再次爆发。

而美国以威胁国家安全以及外交政策构成为由,对黎巴嫩进行长期的制裁,则是使黎巴嫩经济濒临崩溃的罪魁祸首。

总的来说,黎巴嫩面临的困境,正是中东困境的缩影。表面看是内部宗教派别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却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美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只要巴以冲突不停止,中东(黎巴嫩)就难以实现真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