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本身就是几乎总括了新时期中国文学全部思考、全部收获的史诗性作品。"
——文学评论家白烨

1942年6月,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市的郊区,他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但和当时普通农民不同的是,他的父亲是村里为数不多既能打算盘还能写毛笔字的人。

因为父亲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他很受父亲支持地读到了高中毕业。但因为当年招生的名额大大缩减,陈忠实很不幸的落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中毕业的他只能回家务农,但恰好当时乡镇里的小学招老师,拥有高中学历的他做了一名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因为他从小就喜爱写作,而做了教师之后,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充裕,他就有时间完成他从小写作的梦想。

在他的坚持写作以及不断的积极学习中,三年之后,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个文学作品,正式踏上了文学的道路。

但之后因为中间发生太多事情,他的写作之路多次被迫中断,直到20年后(1982年)才正式成为陕西作协专业作家。

在此期间,他的作品也曾多次获奖,比如《信任》就曾获得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但他一直想写一些中长篇小说。

1986年,他完成了中篇小说《蓝袍先生》,决定远离城市,回到了乡下盖了3间平房,开始阅读前人优秀的作品,回忆自己20年的农村生活,为自己的长篇小说做打算。

前期准备了两年的时间,1988年正式开始动笔写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但当时却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就是写长篇小说需要很长时间,至少需要3年。而这三年里,写不了中短篇小说,那么自己就没有稿费收入,家中的生计就很难维持。

刚好这个时候,中原农民出版社的编辑李明性找他约稿,这对陈忠实来说可以说是天上掉馅饼了。因为他之前有很多部的中短篇小说还未发表,而李明性刚好对这些很感兴趣。看来,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

很快二人就谈好了,李明性说这些小说将在短期内出版,前后所有稿费合计有3000元,这些足够陈忠实一家三年的生活。不出意外的话,他创作《白鹿原》应该就没有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了。

然而现实却没有这么美好,尽管出版社把书编辑出版了,但最终的稿费却是以卖出去的书折价。而这些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受欢迎,这对陈忠实的打击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心理上的,难道自己写的东西如此不堪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同时这也刺激了他,因为自己的遭遇,他联想到了白鹿家族的命运,这为他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灵感。因此他一边努力维持家中的生计,另一边冥思苦想的著作《白鹿原》。

从构思到完稿,《白鹿原》前后历经6年,陈忠实准确无误地记着:"写完《白鹿原》书稿的最后一行文字并划上最后一个标点符号的时间,是农历1991年腊月25日的下午。"

这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以白嘉轩为叙事的核心,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以反映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坚守与颓败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白鹿原村里白家和鹿家两大家族之间的故事。

1992年6月,《白鹿原》分两期在《当代》上进行连载,当第一次出版时,陈忠实就跑到附近的邮局买,但被告知已经卖完了。

他又跑到市中心的邮电大楼,但仍然没能买到,陈忠实又惊又喜,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安慰。

但让他兴奋的事情还在后面,1995年,《白鹿原》进入了茅盾文学奖的初选,《白鹿原》全票通过了初选。

但当时也有人对这本书看法不同,当评委会办公室主任陈建功向作协书记翟泰丰汇报这件事的时候,翟泰丰气得拍了桌子。

因担心《白鹿原》被评上,终评从1996年拖到1997年,还多请了一些老人来当评委,想让《白鹿原》自然流产。

让他没有想到老评论家陈涌第一个发言,全面肯定《白鹿原》,首先就定了基调,一举扭转了形势。

最后,评选官方只好要求陈忠实对作品做删节处理,以"修订本"形式获奖。虽然需要修订,但这也意味着《白鹿原》得到了最终的认可。

著名的学者范曾先生评价说:

"陈忠实先生所著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西方学者评价说,"由作品的深度和小说的技巧来看,《白鹿原》肯定是大陆当代最好的小说之一,比之那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并不逊色。"

而白鹿原自从问世以来,销量一直稳增不降,教育部将《白鹿原》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

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说:

"读完这部'雄奇史诗'之后,获得的第一印象就是做了一次伪'历史之旅',左边的'正剧'随处都在演戏,右边的'秘史'布满了消费性的奇观,这些戏剧与奇观你可看可不看,随心所欲,在久远的'隐秘岁月'里你意外地获得了消闲之感,早有戒备的庄重与沉重可以得到消除,因为你完全可以不必认真对待这一切。"

生活不易,生命本多磨难,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总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在你迷惘和无助的时候,可以在《白鹿原》中找寻答案!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