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诗相信有很多人听过,它是一代人的回忆。不过对于写下这句诗的作者顾城,了解他的人并不多,即使有了解的,可能也是那件轰动一时的杀妻案。人们不禁去想,一个温文尔雅的诗人,怎么会如此极端?但转念一想,有哪个诗人是不极端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为诗人,是他的一种宿命

1956年,顾城出生于北京一个诗人家庭,他的父亲是当时以为颇有名气的诗人。在父亲的影响下,小时候的顾城就对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本《辞海》,他读了一遍又一遍,他可以做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父亲考他诗篇里的内容,他倒背如流,父亲觉得,他的儿子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诗人,他将一直活在诗中。

文人多寂寞,在顾城姐姐的描述中,顾城性格内向,从小就不喜欢凑热闹,只是喜欢跟在姐姐身后,给姐姐讲自己的故事,如果姐姐不耐烦,他就自顾对着墙说话。上学时期的顾城因为才气很受同学们的欢迎,但害羞的顾城总是不愿多讲,他不喜欢上学,每天最期盼的就是等着接他回家的人。

12岁那年,顾城辍学了。辍学后的顾城一边养猪,一边琢磨着写诗。受那个特殊时期的影响,顾城本就敏感的心变得更脆弱了,他觉得他不属于这个时代,只有诗歌能表达他的内心。很快,青年顾城就在诗歌界得到认可,并成为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诗不是“做”出来的,“做”出来的诗不叫好诗,像《再别康桥》这样的诗就算不上好诗。他享受诗歌,也享受寂寞,当然他也渴望温暖,比谁都渴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婚、生子、避世

谢烨正是那个给了他温暖的女人。顾城和谢烨的相识很有戏剧性,两人同乘一列北京开往上海的火车,顾城对谢烨一见钟情。两人互留联系方式,顾城用书信对谢烨展开了猛烈的追求,那个美丽大方开朗的女孩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虽然遭到了女方父母的反对,两人还是走在了一起,还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

两人的婚后生活过得平淡又甜蜜,几乎每天腻在一起。顾城没有生活技能,完全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谢烨正好互补,照顾着丈夫的生活起居。有了谢烨这个贤内助,顾城的事业也突飞猛进,先后加入了北京市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周游欧洲诸国,得到了行业和诗迷的广泛认可。顾城爱诗歌中的美,自然不会受到现实社会的支配。

于是他带着妻儿走了,去了新西兰那个他认为很美很适合居住的地方,他们隐居在激流岛,靠养鸡维持基本生活。激流岛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令他们陶醉,如果一直这样,那他们的生活也是令人羡慕的。

第三者插足,杀妻后自杀

一个叫“英儿”的女孩的出现,让顾城一家的生活掀起波澜。其实在隐居之前,顾城就认识了英儿,英儿大胆开放,毫不掩饰对顾城的崇拜,她甚至当着谢烨的面向顾城表白。令人惊奇的是,谢烨不仅默许了英儿对顾城的追逐,甚至还在一旁推波助澜。1990年,顾城用卖鸡蛋的钱给英儿买了一张机票,英儿来到新西兰与他们一起生活。谢烨背负着家庭的重担,还要照顾丈夫和妻子的生活,这在常人看来简直无法理解。

这样畸形的平衡总有一天会被打破,英儿为了一张绿卡远赴美国,伤心欲绝的顾城甚至专门写了一首《英儿》怀念她。然而更打击顾城的还在后头,谢烨对顾城的失望与日俱增,离开了这个伤心地前往德国疗伤。而在德国,谢烨遇到了一个让她倾心的男人,和那个男人谈起了恋爱。此时的顾城已有悔过之心,孤身住在岛上的他经常给妻子打电话,却总被挂断。直到有一天,谢烨告诉他,她想带那个男人一起回到岛上生活,就像以前顾城、英儿和她一样。

1993年10月8日,那一天是那个男人即将到来的日子,顾城和谢烨大吵了一架,谢烨负气准备拉着行李出门。就像是压倒顾城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失去了理智,用斧子砍伤了妻子,最终导致了妻子的死亡。随后心死了的顾城自缢于一棵大树上,他的一生定格在了37岁。

结语:顾城是诗世界里的王子,也是生活中的巨婴,谢烨拿走他所有的希望,偏执和妄想最终把他和谢烨送上了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