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作为夜宵界的网红,是国人餐桌上的至爱,也是不少农民脱贫致富的希望。然而,这一组数据,却让农业专家高兴不起来......

截至2018年,我国小龙虾养殖总面积1680万亩,其中稻田养虾面积1261万亩,占比75%,超过全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的四成;2020年小龙虾养殖面积可能达到2000万亩……小龙虾这要失控了吗?

2000万亩意味着什么?

由上文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稻田养虾所占的比重极大。我们都知道,在稻田养虾需要在田地里挖沟,让小龙虾有容身之所。

稻虾共作

“稻虾模式”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稻谷又养虾,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的一种经营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稻虾共生互利,虾起到了治虫、除草、松土、增肥等作用,水稻则为虾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它是种植与养殖有机结合的立体农业技术,能更有效地综合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稻虾养殖,本是一件双赢之事。然而,受短期经济利益驱动,一些地方盲目扩大稻田养虾规模,扩大了挖沟的占比,影响水稻生产,造成粮食安全隐患,使稻田养虾变成了虾田养稻。

这一非共生模式下,对粮食安全、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负面效应。

一是挤占基本农田,减少了越冬作物种植面积。原本排灌条件好、土壤肥力高和可水旱轮作的稻田被改为稻虾综合种养田,长江中游稻虾主产区1000余万亩养虾稻田中,一半以上来源于可水旱轮作的基本农田。

二是影响水稻生产,部分水稻“种而不收”。为提高小龙虾产量和方便捕捞,还有部分生产者在稻田内挖养殖沟,并留出进出水路,甚至使水稻的实际种植面积压缩四成以上。

三是长期水淹破坏土壤,威胁“藏粮于地”战略安全。水旱轮作是稻田土壤培肥的重要途径,稻田养虾放弃了越冬旱作种植,全年土壤淹水达320天以上。稻田养虾年限越长,越不利于土壤健康。

四是加剧水资源紧张,威胁水环境安全。

失控?那可不行

小龙虾的养殖面积一直在扩张中,稻田养虾也在持续快进。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已于2019年下发 《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范发展。

一是要查清家底,科学评估稻渔综合种养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是要分类施策,稳粮增效。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出台政策,支持、引导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选择水生动物品种, 严格落实沟坑占比不超过10%的规定,在粮食生产功能区严禁新增非共生稻渔面积。

三是要科学划分适宜发展区和限制发展区,逐步构建绿色发展模式和政策保障机制。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才能更好地绿色发展。

来源:半月谈、水产养殖网

编辑 | 杨轩

责编 | 康轩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