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城市是我们居住的场所,卫生环境与城市安全息息相关。在我们现在绿化街道、城管管理下城市变得卫生、整洁。在古代城市之中,卫生问题尤为重要,宋代的时候对于城市环境问题矛盾逐渐拉大,市容面貌混乱、空气和水污染在城市中逐渐蔓延。人们丢弃垃圾、尸体和道路的泥泞都导致了城市的混乱。宋政府为了整理城市卫生设立了一下机构和法律制度。

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巅峰,作为居住人口的城市发展也拥有了划时代般的意义,甚至称之为城市革命。这不仅能够体现在宋代城市人大规模性的扩张,也体现在城市结构的变化。宋代以前坊市制度是十分严格的,这是统治者在重农抑商的思想下控制着市场的交易活动。到了宋代城市发展拥有了新的变化,体现出了城市更多的经济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城市

宋代的坊市界限分离,把中国城市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的内部结构上能够将坊市合一,商业活动再也不局限在一个地区而是到了城市街道内的各个角落,不只是在大街小巷更多的是在桥头码头人流量多的地方都会成为商品交易的场所,于是乎宋代以前的市变成了城市,城内城外都可以是闹市。但是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是不能够忽视的,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对城市问题进行治理,城市的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是十分严重的。

《铁围山丛谈》记载: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鼓罢,故永绝蚊蚋。

一、宋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因为城市不仅让人类居住,更是让人类的文明在这里繁衍,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城市的人口数量是城市化的重要指标,在宋代都城东京,也就是开封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城市。东京人口有多少呢?物资都不能够满足都城内人口的需求,往往需要用漕运从南方城市运到东京,由此来看漕运与东京的生产、生活和人口的生存息息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坊市制度

《宋史》记载: 淳化二年(991 年)六月,汴水决浚仪县。帝乘步辇出乾元门,宰相、枢密迎谒。帝曰:“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不得不顾。”

东京的人口绝大部分都是靠着这些漕粮谋生,而且受到常年战火和黄河泛滥的影响,农业的生产一直到了北宋的末期都没有恢复元气。人们所需的粮食都是靠着江南地区的补给,除了东京都城城市发展比较迅速,其余的城市也是不甘落后。河南洛阳在唐代的时候正是战乱频繁的地区,在宋代安稳以后统治者的精心治理下洛阳的人口也在不断的上涨。

随着唐末时期经济中心开始不断地往南移动,一直到了宋代经济中心才南移完毕。南方的苏湖地区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城市也逐渐开始了繁荣繁华的景象。随着城市的繁荣,商业活动也逐渐开展。我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最早是在政治和军事上拥有职能,在宋代以前一直实行的坊市制度将经济功能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但是坊市制度瓦解以后,各个阶层都参加了城市的商业活动之中,城市的面貌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呈现出了宋代以前没有的社会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漕运

宋代以前城市中长期使用的是坊市制度,不仅把交易的场所限制在一个区域,而且交易的时间也限制在了白天。在汉代市场的选址还需要政府设定,而且有了围墙进行封闭管理,按时开启和关闭,这是当时交易市场的写照。到了北宋的时候,市场不再由官府管理,坊市制度完全被打破。东京城的市场交易不再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市”而是遍布了全城,没有任何的限制和约束。南宋的时候,坊市合一的制度深入人心。

二、城市的繁华带来了城市环境卫生状况

城市的繁华带来了大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多,此时城市的发展与环境卫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唐末以来人口的急剧增多和坊市制度的打破造成了城市土地使用的紧张,人们为了解决生存空间的狭小,侵占街道成为了扩大生存环境的方式。侵占街道导致了街道的混乱而且导致了街道蜿蜒不直,这种情况下朝廷才从两方面开始进行治理。宋代之后,侵占街道的现象更加的严重,当时宋真宗亲自下诏开始要求拆毁街道却受到了当时富家大户的抵制,于是皇帝不得不收回成命。

侵占现象的严重导致了很多人以死相逼,此时才可以继续拆毁侵占街道的命令。侵占街道的现象十分普遍,主要是宋代对于商业的宽泛导致了人们对于金钱和利益的过度追求。于是随着坊市制度的瓦解,造成了城市混乱无序的结果,道路和桥梁都被公私宅舍等大型的建筑物所占领,这就给人们的生存空间急剧的压缩,大大破坏了宋代的城市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范太史集》

《范太史集》记载:有司毁拆屋舍太过,居民不无失所,虽百姓多侵街盖屋,毁之不敢有怨。

城市人口众多造成的垃圾也是不计其数,甚至这些垃圾直接被人倾倒在道路上,很多的民俗都是在大街上进行,同样也留下了很多的垃圾,开封城市居民在祭祀的时候经常用香等燃烧品,燃烧后的灰尘都散落在街道上无人打扫。而且居民娶亲的时候有很多的红包、彩纸等留下的垃圾在城市之中也带来了一定的污染。同时因为城市是一个中转站,每天来往的商旅来往众多,大量以牲畜为动力的交通工具也行走在道路上产生大量的粪便对街道的环境造成了污染。

宋代的城市道路没有今天的水泥路,大多是土路,土路尘土是十分多的,为了不让土路扬尘,不仅皇帝出行的时候要打扫道路,甚至达官贵人出行的时候也要有人在前面手持水管子水撒大道。由于砖石的数量是十分少的,一遇到雨雪天气市口地处繁华来往车马众多造成了道路的泥泞不堪。如果遇到了战争或者是自然灾害的时候,常常有尸体堆积在街头,大量的尸体抛弃在城市之中,严重的污染了街道卫生、城市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农民耕作交付税赋

三、宋代治理城市环境卫生的措施

随着城市严重的污染,统治者也不得不进行管理,城市环境的恶化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城市人口的众多,控制人口就成为了减少垃圾的根本途径。我国古代一直是以农为本的国家,大部分的赋税和徭役都是由农民承担的,所以对于农民一直拥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有一些农民为了逃避赋役甚至成为了流寇。虽然城市人口拥有了一些控制措施,但仅仅只是防止了城市人口的无序增长,对于城市里人口带来的垃圾排放并没有很大的行为措施,仅仅是法律表面上的规定而已。

对于人们侵占街道的行为,政府是十分重视的。对于这种影响市容的形式唐太宗都要进行下令拆毁,比如说侵占街道、违规造屋、打墙等等,违反者不但要种树还需要负责种树的木材,而且这一切都需要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可见唐朝政府对于侵占街道影响市容的现象都有了明确的处罚。宋代对于清理侵占街道的建筑物也有了明确的规定,东京街上有了专门的柱子来划分街道的宽度,建筑物以此为标准不能够逾越,不仅如此为了防止侵占街道行为的发生,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管并且鼓励民众揭发。对于侵占街道也有法律进行明文规定,这也是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联合使用,足以看出侵占街道产生的严重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严格划分街道

《唐会要》记载:其京城内街路阔五十步者,许两边人户,各于五步内,取便种树掘井,修盖凉棚;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于三步,其次有差。

道路和桥梁也是政府建设的主要对象,道路桥梁的建设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城市的规划和整洁,而且道路桥梁被看作重要的官员政绩。不仅是京城,在其他地方的城市对于道路的修筑非常的重视,对于泥泞道路除了硬化路面防止泥泞,另一种方法就是垫土,唐代的时候为了处理道路上的泥泞就从运河之中用沙土垫道。但是这些沙土人们不是能够随意取得,这会破坏城市道路建设,在唐代的时候政府就已经严令禁止。桥梁上一般修有精美的图案十分美观,总之城市中街道和桥梁的高水平建设不仅可以方便人们出行和运输,而且对于雨后泥泞的问题也可以避免。

对于河污染,宋人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让河道四通八达来达到顺利排污的目的,大规模的河渠建设,不仅方便了水路运输,也为城市排污提供了条件。 排水暗沟的建设,也是城市排污的重要一环。东京城中的排水暗沟非常发达,这些沟渠建立在地下不见天日,正是排水的沟渠,但是这也是犯罪分子绝佳的藏身之地,很多的官员也无法彻底治理这种问题。对于河中的垃圾也是宋政府的工作之一,设立了都水监成为主管全国水利的中央主管机构,不仅负责水利设施的建设,而且具有疏浚河渠的职责。除了中央设置的专门机构以外,地方的官吏也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的职责,各级政府对于河道的疏通非常重视,不仅地方长官亲自兼任,而且许多的城市之中还安排了专门的人负责这件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河道

结语

城市是人类的居住地,自从拥有了城市也带来了很多的环境问题,在我国的古代社会里,城市的发展是不断地变化的。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变大,打破了长期来的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从而形成了新型的城市结构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发展,但是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市容市貌的混乱,侵占河道和河流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这都是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了问题。首先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们迫切的追求利益,从而导致更多的人想要扩大自身的生存空间出现了侵占街道、违规建筑的事情发生。这也是导致宋代坊市合一的原因,坊市合一后在客观上大大破坏了城市的规划,影响了城市的整洁和美观。由于工商业范围的浓厚使得经济手段成了治理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要一环。

正是因为宋代侵占街道的严重,所以政府除了行政上的手段还会采取一些经济手段,拆毁违规建筑的时候政府会进行相应的补偿。而且一些居民垃圾本身就有经济价值,使得人们不舍得丢弃反而贩卖换钱,为了追求财富很多人加入了收垃圾的行列,有的时候官府还会大量购买灶灰,当地寺庙的灶灰纷纷被承包。杭州城的出粪人为了争夺粪不惜上了公堂。更有甚者,一些粪船打着德寿宫的旗号来逃脱赋税。总之由于宋代重商观念的兴起,使得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中更多的考虑了经济利益,导致了各种各样因经济利益而出现的环境问题,政府在治理环境的时候不仅仅使用行政手段,越来越多的经济手段也被运用其中。

参考文献:

《铁围山丛谈》

《宋史》

《范太史集》

《唐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