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0年8月4日,中东国家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因电焊火花引起的硝酸铵巨大爆炸,目前已导致135人丧生,5000余人受伤,30万人无家可归。港口周围半径500米范围内的商业区,被完全摧毁。

爆炸还引发当地三级地震,造成1.5万吨粮食储备损失。据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专家计算,这次的爆炸威力,相当于二战期间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十分之一。

如果不是因为这次爆炸,人们对于这个中东小国,可能并没有什么印象。面对此次巨大的灾难,人们不禁好奇,黎巴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何之前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统治黎巴嫩的腓尼基人)

一、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黎巴嫩地处地中海东岸咽喉要道,向南可进入广袤的非洲大陆,向北则是欧洲大陆及高加索地区,向东又能直达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

正是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进可攻退可守,黎巴嫩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也让它成为多方势力竞技的角斗场。

其实,黎巴嫩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黎巴嫩就有人类居住,他们不仅用石头做成工具,还会利用海边的贝壳串成美丽的饰品。

公元前2500年,腓尼基人占领了这里,他们擅长航海和贸易,而黎巴嫩当地的雪松,是最好的造船木材。

公元前1550年到332年,黎巴嫩的统治者在战争中不断变换角色,埃及帝国、赫梯帝国、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走马灯一样轮流进入这个地区。

公元前332年,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占领黎巴嫩。但随后两千多年里,不断崛起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又先后发动战争,争夺黎巴嫩的统治权。

一战结束后,战败的奥斯曼退出中东,黎巴嫩和叙利亚等国一同成为法国的管辖地。直到1943年11月,法国撤出后,黎巴嫩才实现独立。

(战争四起的黎巴嫩,图取其意)

二、派系分权的国家形式。

黎巴嫩的民族单一,他们大多是古代腓尼基人和阿拉米人的后代,达到95%。亚美尼亚人约占4%,其它民族只有1%。

但是,由于这个弹丸小国曾经被多个帝国统治,在民族宗教和文化上不断受到侵略影响,因此当地的宗教派系和文化非常多元化。

据统计,在黎巴嫩近680万本地人口中,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和什叶派各占27%,总数达到54%。基督教的马龙派占20%,希腊正教占8%,天主教及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和新教占10%,总数达到38%。另外还有德鲁兹教占5%,其它宗教2%。

宗教的多样性,导致了黎巴嫩独一无二的国家形式,基督教、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之间相互制约,权力均衡,共同合作来管理这个仅一万平方公里的小国。

和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不同,黎巴嫩的政府机构由总统、总理、议长实行权力分配,达到相互间的监督制衡。总统为国家元首,由议会投票选举,只能由基督教马龙派出任。总理是内阁首脑,由各党派协商产生,拥有行政权,只能由伊斯兰教逊尼派担任。而议长为立法负责人,只能由伊斯兰教什叶派担任。

至于内阁部长和议员,也严格遵循公平原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占50%。为了做到绝对平均主义,一届政府组阁完成,通常要花上半年以上的时间。

除了政府之外,黎巴嫩的军警部门也实行教派分权。军队司令仍然由基督教马龙派担任,而内部治安警察总长由伊斯兰教逊尼派把控,边防局长则为伊斯兰教什叶派出任。军队最高决策机构是军事委员会,成员六人分别由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各3人出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主党成员)

三、民众以教派划区居住。

黎巴嫩目前的户籍人口为470万,其它的全是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涌入的难民。这些居民自发地按宗教不同,进行区域划分居住。各教派间互有隔阂,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或是伊斯兰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通婚和交流都很少。

当然,黎巴嫩还有真主党这个有名的武装组织,虽然它被西方认定为恐怖组织,但它在国内拥有上百万民众的支持。这缘于当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全靠这支准军事武装抵抗以军的进攻。

长期以来,真主党和政府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猜忌提防的关系。政府一方面不得不依靠他们抵抗以色列,另一方面坚持一个国家一支军队的主张。

目前,黎巴嫩真主党已经成长为当地最大的在野政党,它们以什叶派身份参与组建联合政府,并拒绝解除武装。

(参考资料:《国家构建视域下的黎巴嫩教派政治探究》等)